可降解复合材料在吸油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82704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2 02: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生物材料应用领域,公开了可降解复合材料在吸油中的应用,所述可降解复合材料包括真菌菌丝形成的三维立体网状结构和被所述三维立体网状结构固定的至少一个木质纤维素碎屑。所述可降解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吸油性能,在石油泄漏、水上油污清除、含油废水的处理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潜力。另一个角度而言,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解决秸秆、木屑等农业剩余物和林业剩余物处理的难题,增加这些剩余物的附加值,减少环境污染,有助于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降解复合材料在吸油中的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材料应用领域,具体涉及可降解复合材料(木质纤维素类碎屑增强菌丝复合材料)在吸油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油类污染分为溢油污染和含油废水污染。石油化工、采矿业、食品工业、纺织工业、金属工业、水上设备和餐饮业等均会产生含油废水,厨房和生活垃圾是城市污水中含油废水的主要来源。处理溢油污染和含油废水,使用吸油材料吸附是常用的有效方法之一。吸油也是清除地面及物体上油污的最佳选择之一。对于保持地面、走道、车间工作环境洁净,杜绝因油气挥发而引发爆炸事故有积极作用。近年来研制的很多新型吸油材料,尽管吸油率很高,但尚不具备商业上的可行性。从现实应用的角度,必须考虑吸油的成本,包括吸油材料的成本和使用成本,比如,吸收一定质量的油所需吸油材料的原料、制造、运输、储存、吸油操作过程的成本,吸油材料使用后的无害化处置成本等。此外,吸油材料的安全性和环境协调性也是重要的评价指标。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是合成高分子吸油材料,但其生产多是以石油为原料,不可生物降解,后续处理麻烦易造成二次污染,生产工艺复杂,生产过程的危险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可降解复合材料在吸油中的应用,其中,所述可降解复合材料包括真菌菌丝形成的三维立体网状结构和被所述三维立体网状结构固定的至少一个木质纤维素碎屑。/n

【技术特征摘要】
1.可降解复合材料在吸油中的应用,其中,所述可降解复合材料包括真菌菌丝形成的三维立体网状结构和被所述三维立体网状结构固定的至少一个木质纤维素碎屑。


2.一种吸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将可降解复合材料与油进行接触,所述可降解复合材料包括真菌菌丝形成的三维立体网状结构和被所述三维立体网状结构固定的至少一个木质纤维素碎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可降解复合材料呈规则或不规则的三维立体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木质纤维素碎屑来源于植物、植物性废料和栽培食用菌剩余的废弃培养基质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植物选自种子、茎秆、根、叶和果实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植物性废料选自种子壳、秸秆、木质废料、藤质废料、纸屑、棉屑、玉米芯和甘蔗渣中的至少一种;
更优选地,所述木质纤维素碎屑来源于豆秸、玉米秸秆、稻秆、麦秆、棉秆、麸皮、棉籽壳、玉米芯、木屑、竹屑和废菌糠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真菌为具有菌丝生长阶段的真菌,优选子囊菌(Ascomycote)和担子菌(Basidiomycota)中的大型真菌,选自蘑菇科(Agaricaceae)、木耳科(Auriculariaceae)、瘤孢多孔菌科(Bondarzewiaceae)、拟层孔菌科(Fomitopsidaceae)、灵芝科(Ganodermataceae)、褐褶菌科(Gloeophyllaceae)、马鞍菌科(Helvllaceae)、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光茸菌科(Omphalotacea)、泡头菌科(Physalacriaceae)、侧耳科(Pleurotaceae)、光柄菇科(Pluteaceae)、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红菇科(Russulaceae)、裂褶菌科(Schizophyllaceae)、革菌科(Stereaceae)、球盖菇科(Strophariaceae)、韧革菌科(Thelephoraceae)、银耳科(Tremellaceae)和白蘑科(Tricholomataceae)中真菌中的至少一种;
仍优选地,所述真菌选自蘑菇属(Agaricus)、田头菇属(Agrocybe)木耳属(Auricularia)、烟管菌属(Bjerkandera)、瘤孢多孔菌属(Bondarzewia)、蜡孔菌属(Ceriporia)、杯伞属(Clitocybe)、革盖菌属(Coriolus)、拟迷孔菌属(Daedaleopsis)、大孔菌属(Favolus)、冬菇属(Flammulina)、层孔菌属(Fomes)、拟层孔菌属(Fomitopsis)、灵芝属(Ganoderma)、粘褶菌属(Gloeophyllum)、马鞍菌属(Helvella)、沿丝伞属(Hypholoma)、纤孔菌属(Inonotus)、乳菇属(Lactarius)、香菇属(Lentinula)、离褶伞属(Lyophyllum)、羊肚菌属(Morchella)、韧伞属(Naematoloma)、丘伞属(Nolanea)、脐盖菇属(Omphalia)、革耳属(Panus)、木层孔菌属(Phellinus)、环锈伞菌属(Pholiota)、剥管菌属(Piptoporus)、侧耳属(Pleurotus)、乌茸属(Polyozellus)、多孔菌属(Polyporus)、茯苓属(Poria)、锈迷孔菌属(Porodaedalea)、褐层孔菌属(Pyropolyporu)、裂褶菌属(Schizophyllum)、韧革菌属(Stereum)、栓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文侠杨萍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