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酸雾处理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678499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2 02:11
一种酸雾处理冷却装置,所述底隔板设置于壳体的内底面;散流器与进风管连通;顶隔板设置于壳体的内顶面;第一酸雾管设置于对流换热腔处;喷淋主管设置于顶隔板的底端外侧;喷淋泵设置于喷淋主管上;喷淋支管设置于第一酸雾管的外侧;喷头设置于喷淋支管的底端;吊杆设置于喷淋支管的顶端一侧;第二酸雾管设置于冷冻水腔内;酸雾汇流管设置于冷冻水腔的内顶端;酸雾排出管的底端与第二酸雾管的一侧顶端连通;排风管设置于冷冻水腔内;扰流电机通过电机支架实现与壳体实现固定,扰流桨叶设置于旋转轴的底端。本发明专利技术装置结构紧凑,对酸雾进行多级换热,冷却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酸雾处理冷却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酸雾处理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酸雾处理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酸洗线是在钢铁冶金领域冷轧生产之前起着关键作用,它的主要作用是借助于机械和化学的作用,把从热连轧厂来的带钢钢卷表面氧化铁皮及污垢去掉,得到表面清洁的带钢。酸洗线在酸洗的过程中酸溶液伴随着蒸发作用,酸溶液蒸发形成酸雾,通过酸雾排除管道进行统一排除收集,酸雾需要进行净化处理后才可排放至大气中。对酸雾进行净化的过程需要进行中和、冷却等步骤,保证酸雾中不存在有有害物质且排放气体处于中性状态。酸雾进行净化过程中,酸雾与碱溶液进行混合中和后,工艺伴随着产生大量的热量,形成温度较高的热空气,对于热空气需要进行降温处理,便需要使用酸雾处理的冷却装置。现有的冷却装置结构中,一般采用将中和后的酸雾通过管道通入换热器结构内,通过酸雾与冷冻水进行水域换热的工艺,此种工艺中,冷冻水的流通性较差且与酸雾管道的接触面积较小,直接导致换热效率较低,对酸雾的冷却处理速率低,冷却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酸雾处理冷却装置,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酸雾处理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底隔板(2)、进风管(3)、散流器(4)、顶隔板(5)、第一酸雾管(6)、喷淋主管(7)、喷淋泵(8)、喷淋支管(9)、喷头(10)、吊杆(11)、第二酸雾管(12)、酸雾汇流管(13)、酸雾排出管(14)、排风管(15)、扰流电机(16)、旋转轴(17)和扰流桨叶(18);/n所述壳体(1)为柱状中空结构;所述底隔板(2)设置于所述壳体(1)的内底面,并与所述壳体(1)的内侧壁固定,所述底隔板(2)的底端与所述壳体(1)的底部形成酸雾腔(1-1),所述壳体(1)的一端底侧设有酸雾入口管(1-2),所述酸雾入口管(1-2)与所述酸雾腔(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酸雾处理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底隔板(2)、进风管(3)、散流器(4)、顶隔板(5)、第一酸雾管(6)、喷淋主管(7)、喷淋泵(8)、喷淋支管(9)、喷头(10)、吊杆(11)、第二酸雾管(12)、酸雾汇流管(13)、酸雾排出管(14)、排风管(15)、扰流电机(16)、旋转轴(17)和扰流桨叶(18);
所述壳体(1)为柱状中空结构;所述底隔板(2)设置于所述壳体(1)的内底面,并与所述壳体(1)的内侧壁固定,所述底隔板(2)的底端与所述壳体(1)的底部形成酸雾腔(1-1),所述壳体(1)的一端底侧设有酸雾入口管(1-2),所述酸雾入口管(1-2)与所述酸雾腔(1-1)的一侧连通;所述进风管(3)设置于所述壳体(1)的底端一侧,所述进风管(3)贯穿所述酸雾腔(1-1)并伸入所述底隔板(2)的中心顶面,所述散流器(4)设置于所述底隔板(2)的顶面,所述散流器(4)与所述进风管(3)连通;所述顶隔板(5)设置于所述壳体(1)的内顶面,并与所述壳体(1)的内侧壁固定,所述底隔板(2)的顶端与所述顶隔板(5)的底端形成对流换热腔(1-3),所述对流换热腔(1-3)的一侧底端设有排液管(1-4);所述顶隔板(5)的顶端与所述壳体(1)的顶部形成冷冻水腔(1-5),所述冷冻水腔(1-5)的一侧底端设有冷冻水进管(1-6),所述冷冻水腔(1-5)的一侧顶端设有冷冻水出管(1-7);
所述第一酸雾管(6)设置于所述对流换热腔(1-3)处,呈纵向设置,所述第一酸雾管(6)周向设置于所述对流换热腔(1-3)内,所述第一酸雾管(6)的底端贯穿所述底隔板(2)并与所述酸雾腔(1-1)贯通设置,所述第一酸雾管(6)的顶端贯穿所述顶隔板(5)并伸入所述冷冻水腔(1-5)内;每个所述第一酸雾的外侧壁周向设有第一换热片(6-1),所述第一换热片(6-1)与所述第一酸雾管(6)呈同向设置;
所述喷淋主管(7)设置于所述顶隔板(5)的底端外侧,每个所述喷淋主管(7)设置于一个对应所述第一酸雾管(6)的一侧,所述喷淋主管(7)的顶端贯穿所述顶隔板(5)并与所述冷冻水腔(1-5)贯通设置;所述喷淋泵(8)设置于所述喷淋主管(7)上;所述喷淋支管(9)设置于所述第一酸雾管(6)的外侧,所述喷淋主管(7)与所述喷淋支管(9)呈连通设置;所述喷头(10)设置于所述喷淋支管(9)的底端;所述吊杆(11)设置于所述喷淋支管(9)的顶端一侧,所述吊杆(11)的底端与所述喷淋支管(9)固定,所述吊杆(11)的顶端与所述顶隔板(5)的底面固定;
所述第二酸雾管(12)设置于所述冷冻水腔(1-5)内,每个所述第二酸雾管(12)的底端与每个对应所述第一酸雾管(6)的顶端贯通设置;所述酸雾汇流管(13)设置于所述冷冻水腔(1-5)的内顶端,每个第二酸雾管(12)的顶端与所述酸雾汇流管(13)呈贯通设置;所述酸雾排出管(14)的底端与所述第二酸雾管(12)的一侧顶端连通,所述酸雾排出管(14)的顶端伸出所述壳体(1)的顶面;所述排风管(15)设置于冷冻水腔(1-5)内,呈两侧对称设置,每侧所述排风管(15)的一端与所述对流换热腔(1-3)连通,所述排风管(15)的一端伸出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常大红于磊黄强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兴隆防腐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