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擦拭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7751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2 02: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擦拭机构,包括第二翻转支架、主动辊和环带刷,所述第二翻转支架与承接板连接,承接板通过第五从动辊分别与第二联动杆、第六联动杆连接,所述第二联动杆通过第三从动辊与第七联动杆连接,所述第七联动杆通过第四从动辊与第八联动杆连接,所述第六联动杆通过第二从动辊与第五联动杆连接,所述第五联动杆通过第一从动辊与第四联动杆连接,所述第四联动杆、第八联动杆通过主动辊连接,所述环带刷通过主动辊、第一从动辊、第二从动辊、第三从动辊、第四从动辊、第五从动辊支撑而形成U形环结构。利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增加其与鞋面之间的贴合面积,由此增加了擦拭清理面积,从而有效地提高擦拭工作效率,且环带刷拆洗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擦拭机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擦拭结构设计领域,尤其是涉及应用于智能鞋柜的一种擦拭机构。
技术介绍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家居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通过市场调研,目前市面上的家用鞋柜类产品普遍分为传统类鞋柜、鞋盒类鞋柜以及电子消毒类鞋柜。现有的鞋柜类产品,其结构基本分为两类:柜式和翻斗式,其在功能上仅具备储存和一些简单的护理操作,对于鞋子本身在鞋柜内部进行擦拭等清洁操作更是无法实现。目前常见的滚筒式电动擦鞋机,其主要缺点是体积较大,工作时噪音也大,并且,在使用时,还需要人将擦鞋机的毛刷触发开关打开,毛刷才开始转动,在擦鞋过程中,还需要人将脚不断地调整角度,以便毛刷可以擦拭到鞋子上的指定位置,操作不便,擦拭效率也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擦拭机构,提高擦拭工作效率。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擦拭机构,包括第二翻转支架、主动辊和环带刷,所述的第二翻转支架与承接板连接,所述的承接板通过第五从动辊分别与第二联动杆、第六联动杆连接,所述的第二联动杆通过第三从动辊与第七联动杆连接,所述的第七联动杆通过第四从动辊与第八联动杆连接,所述的第六联动杆通过第二从动辊与第五联动杆连接,所述的第五联动杆通过第一从动辊与第四联动杆连接,所述的第四联动杆、第八联动杆通过主动辊连接,所述的环带刷通过主动辊、第一从动辊、第二从动辊、第三从动辊、第四从动辊、第五从动辊支撑而形成U形环结构。优选地,所述的主动辊通过第三传动带与主动轴连接,所述的主动轴与第二翻转支架连接,且主动轴通过第二马达驱动而相对于第二翻转支架转动。优选地,所述的承接板通过第五从动辊分别与第二联动杆、第六联动杆形成相对转动的活动连接,所述的第二联动杆通过第三从动辊与第七联动杆形成相对转动的活动连接,所述的第七联动杆通过第四从动辊与第八联动杆形成相对转动的活动连接,所述的第六联动杆通过第二从动辊与第五联动杆形成相对转动的活动连接,所述的第五联动杆通过第一从动辊与第四联动杆形成相对转动的活动连接,所述的第四联动杆、第八联动杆通过主动辊形成相对转动的活动连接。优选地,所述的第二翻转支架与电磁铁连接,所述电磁铁的推杆分别与第三联动杆、第九联动杆活动连接,所述的第三联动杆与第四从动辊活动连接,所述的第九联动杆与第一从动辊活动连接。优选地,所述的第二翻转支架与第三滑动座之间形成相对转动的活动连接结构。优选地,所述的第二翻转支架通过第二翻转舵机驱动而相对于第三滑动座转动。优选地,所述的第三滑动座与第二传动带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二传动带安装在第三安装座上,且第二传动带带动第三滑动座相对于第三安装座作往复直线运动。优选地,所述的第三滑动座与第二导轨之间形成相对滑动的活动连接结构,所述的第二导轨与第三安装座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的第三安装座与第二滑动座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二滑动座与第一导轨之间形成相对滑动的活动连接结构。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导轨上安装第三丝杆,所述的第三丝杆与第二滑动座活动连接,且第三丝杆通过第六电机驱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主动辊、第一从动辊、第二从动辊、第三从动辊、第四从动辊、第五从动辊的相互配合支撑,使得环带刷形成一种U形环结构,该U形环结构可以增加其与鞋面之间的贴合面积,进而增加擦拭清理面积,因此,可以有效地提高擦拭工作效率,且环带刷还可简单拆洗;在擦拭工作结束后,通过第二翻转支架还可折叠隐藏环带刷,以减少擦拭机构整体的占用空间,不仅可以作为智能鞋柜中的清洁功能单元,还可以与普通鞋柜组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作为擦鞋机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智能鞋柜的立体构造图。图2为智能鞋柜的主视图(1套清洁机构)。图3为智能鞋柜的主视图(清洁机构+擦拭机构)。图4为轨道机构的斜视图。图5为前轨道的斜视图。图6为后轨道的斜视图。图7为图6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8为图6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9为图6中的换向器的斜视图。图10为图6中的换向器的主视图。图11为载鞋机构的斜视图。图12为载鞋机构的俯视图。图13为载鞋机构的后视图。图14为载鞋机构与轨道机构的配合示意图。图15为后导滑轮与后轨道的配合示意图。图16为存取机构的斜视图(载鞋机构处于缩进状态)。图17为存取机构的斜视图(载鞋机构处于伸出状态)。图18为摆正机构的斜视图。图19为摆正机构的主视图。图20为摆正机构的仰视图。图21为摆正机构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准备阶段)。图22为摆正机构的工作状态示意图(摆正阶段)。图23为撑开机构的斜视图。图24为撑开机构的俯视图。图25为撑开机构的侧视图。图26为撑开机构的主视图。图27为撑开机构中的执行模块的斜视图。图28为撑开机构中的执行模块的主视图。图29为图28中C-C向剖视图。图30为撑开机构中的支撑片与移动座之间连接关系的斜视图。图31为撑开机构中的支撑片与移动座之间连接关系的主视图。图32为撑开机构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33为清洁机构的工作原理示意图(非工作状态)。图34为清洁机构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工作状态,主视图)。图35为清洁机构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工作状态,侧视图)。图36为擦拭机构的斜视图(工作状态)。图37为擦拭机构的主视图。图38为擦拭机构的后视图。图39为擦拭机构的左侧视图。图40为擦拭机构的右侧视图。图41为擦拭机构的斜视图(非工作状态)。图42为擦拭机构的工作原理示意图(斜视图)。图43为擦拭机构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侧视图)。图44为图43中D-D向剖视图。图中标记:1-柜体,2-前轨道,3-载鞋机构,4-撑开机构,5-清洁机构,6-摆正机构,7-后轨道,8-存取机构,9-擦拭机构,10-显示屏,11-带轮,12-同步带,13-换向器,14-连接器,15-滚轮,16-限位杆,17-销轴,18-后导滑轮,19-鞋子,20-滑轮架,301-载鞋板,302-前导滑轮,303-限位滑座,304-活动座,305-弹簧,306-底座,307-卡座,308-连接轴,309-轴承,310-第一伸缩滑轨,401-第一电机,402-第一安装座,403-丝杆滑台,404-柔性撑杆,405-第一联动杆,406-移动座,407-支撑片,408-第一丝杆,409-第一滑动座,410-第二电机,411-滑块,412-第二丝杆,413-活动撑杆,414-滚筒毛刷,415-第一马达,416-第一翻转支架,417-第一翻转舵机,418-扭簧,419-贯通孔,601-第二伸缩滑轨,602-第二安装座,603-前推板,604-前滑块,605-前滑杆,606-侧滑块,607-侧推板,608-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擦拭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翻转支架(909)、主动辊(913)和环带刷(915),所述的第二翻转支架(909)与承接板(930)连接,所述的承接板(930)通过第五从动辊(928)分别与第二联动杆(914)、第六联动杆(924)连接,所述的第二联动杆(914)通过第三从动辊(925)与第七联动杆(926)连接,所述的第七联动杆(926)通过第四从动辊(927)与第八联动杆(929)连接,所述的第六联动杆(924)通过第二从动辊(923)与第五联动杆(922)连接,所述的第五联动杆(922)通过第一从动辊(921)与第四联动杆(920)连接,所述的第四联动杆(920)、第八联动杆(929)通过主动辊(913)连接,所述的环带刷(915)通过主动辊(913)、第一从动辊(921)、第二从动辊(923)、第三从动辊(925)、第四从动辊(927)、第五从动辊(928)支撑而形成U形环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擦拭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二翻转支架(909)、主动辊(913)和环带刷(915),所述的第二翻转支架(909)与承接板(930)连接,所述的承接板(930)通过第五从动辊(928)分别与第二联动杆(914)、第六联动杆(924)连接,所述的第二联动杆(914)通过第三从动辊(925)与第七联动杆(926)连接,所述的第七联动杆(926)通过第四从动辊(927)与第八联动杆(929)连接,所述的第六联动杆(924)通过第二从动辊(923)与第五联动杆(922)连接,所述的第五联动杆(922)通过第一从动辊(921)与第四联动杆(920)连接,所述的第四联动杆(920)、第八联动杆(929)通过主动辊(913)连接,所述的环带刷(915)通过主动辊(913)、第一从动辊(921)、第二从动辊(923)、第三从动辊(925)、第四从动辊(927)、第五从动辊(928)支撑而形成U形环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擦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动辊(913)通过第三传动带(912)与主动轴(911)连接,所述的主动轴(911)与第二翻转支架(909)连接,且主动轴(911)通过第二马达(916)驱动而相对于第二翻转支架(909)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擦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承接板(930)通过第五从动辊(928)分别与第二联动杆(914)、第六联动杆(924)形成相对转动的活动连接,所述的第二联动杆(914)通过第三从动辊(925)与第七联动杆(926)形成相对转动的活动连接,所述的第七联动杆(926)通过第四从动辊(927)与第八联动杆(929)形成相对转动的活动连接,所述的第六联动杆(924)通过第二从动辊(923)与第五联动杆(922)形成相对转动的活动连接,所述的第五联动杆(922)通过第一从动辊(921)与第四联动杆(920)形成相对转动的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广卓桂慧姚嘉伟陈望成廖先旭孙亮波章德平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轻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