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坐具的支撑装置及其安装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677333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2 02: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坐具的支撑装置及其安装方法,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座椅框架,该座椅框架具有背部区域与坐部区域,座椅框架上安装有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在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之间连接有为所述背部区域与坐部区域中的一者提供支撑的柔性支撑体;且在座椅框架上设有支点;在所述支撑装置处于组装状态时,第一纵梁的两端连接固定在座椅框架上,第二纵梁与第一纵梁间隔平行设置,第二纵梁的两侧能够沿座椅框架滑移,且第二纵梁通过杠杆绕支点将其撬动的方式朝远离第一纵梁方向移动以使柔性支撑体张紧;柔性支撑体张紧后,第二纵梁在最终位置保持就位。通过杠杆原理撬动第二纵梁移动以拉伸柔性支撑体,既能够省力,且能够保证柔性支撑体的拉伸长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坐具的支撑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坐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坐具的支撑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技术中,有一种沙发座椅的结构是直接在其骨架上套接柔性支撑件后,再辅以配置弹性坐垫和靠背;该类沙发结构可以根据环境的要求快速生产配置,生产效率高,且布套可以随时拆洗或更换,不仅卫生美观而且方便拆装。该沙发结构中,柔性支撑件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沙发骨架坐位部分的前端以及靠背部分的上端,在沙发骨架组装完成后柔性支撑件处于张紧状态以提供良好的支撑效果;目前市面上的该沙发结构的缺点在于柔性支撑件具有较大延展性,在安装时,很难保证柔性支撑件能够最大程度的张紧在沙发骨架上;以及在沙发使用一段时间后,柔性支撑件与沙发骨架间的连接会松弛;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沙发的使用和美观;因此,需要一种能够用于支撑该柔性支撑件的支撑装置。而当前基于具有纵向梁的结构的用于座椅或靠背的座椅家具支撑装置在现有技术中是已知的;在沙发座椅的骨架上设有纵向梁,柔性支撑件连接在纵向梁之间上,通过纵向梁之间的运动以拉伸柔性支撑件至张紧状态;所以,纵向梁之间的拉伸方式以及纵向梁与沙发座椅骨架间的连接是设计的重点,其是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所在;而目前市面上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拉动纵向梁使柔性支撑件绷紧,但是这样需要较大的力,很难单人完成操作,不易安装;另一种是通过纵向梁的枢转以拉伸柔性支撑件,这样操作会省力很多;但是通过纵向梁枢转拉伸柔性支撑件的长度往往有限,纵向梁只能在小范围角度内转动;导致拉伸效果不是很明显;只适用于柔性支撑件本身处于预紧状态下后再通过纵向梁的枢转绷紧。申请(专利)号:CN201880071247.9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坐式家具支撑装置,该坐式家具支承装置包括:第一承载纵向梁和第二承载纵向梁,均能够安装至包括一个或更多个部件的坐式家具框架;弹性片状件;以及用于在第一纵向梁与第二纵向梁之间拉伸弹性片状件的机构。机构包括能够在框架上枢转的第一纵向梁。在所述坐式家具支承装置处于安装位置的情况下,弹性片状件以使得响应于外力或扭矩的施加而相对于框架枢转的第一纵向梁拉伸弹性片状件的方式连接至第一纵向梁,外力或扭矩对抗弹性片状件的张力作用直到达到最大张力的点为止,超过该最大张力的点,张力促进所述第一纵向梁的进一步枢转,从而用以将第一纵向梁在最终位置保持就位。该支撑装置通过第一纵向梁的枢转椅拉伸弹性片状件,从而使弹性片状件的张力达到最大,操作较为便利;但是安装时,第一纵向梁的转动角度有限,导致拉伸的长度并不明显,所以需要一开始计算好弹性片状件的长度才行;且第一纵向梁枢转后通过卡接的方式使固定,连接并不能保证稳定,存在误触使第一纵向梁卡接脱离后枢转复位的可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易于操作的坐具的支撑装置;该支撑装置包括安装在座椅框架上的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第一、第二纵梁之间设有柔性支撑体用以提供座椅框架支撑;第一纵梁固定在座椅框架上,第二纵梁能够沿座椅框架滑移;从而要使柔性支撑体张紧时,只需拉动第二纵梁朝远离第一纵梁方向移动初步拉伸柔性支撑体至预紧状态;且在座椅框架上具有支点,最终通过杠杆绕支点撬动第二纵梁以进一步使柔性支撑体张紧;柔性支撑体张紧后,所述的第二纵梁固定连接在座椅框架上;在人力拉不动第二纵梁后,通过杠杆的方式以撬动第二纵梁移动,能够轻松省力的使柔性支撑件张紧;且柔性支撑件张紧后再将第二纵梁固定在座椅框架上,使整体结构更稳定。进一步,本专利技术又提供了一种该支撑装置的安装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坐具的支撑装置,包括座椅框架,该座椅框架具有背部区域与坐部区域,所述的座椅框架上安装有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在所述的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之间连接有为所述背部区域与坐部区域中的一者提供支撑的柔性支撑体;所述的第一、第二纵梁分别与座椅框架为可拆卸式连接,且在所述的座椅框架上设有支点;在所述支撑装置处于组装状态时,第一纵梁的两端连接固定在座椅框架上,所述的第二纵梁与第一纵梁间隔平行设置,所述的第二纵梁的两侧能够沿座椅框架滑移,且第二纵梁通过杠杆绕支点将其撬动的方式朝远离第一纵梁方向移动以使柔性支撑体张紧;柔性支撑体张紧后,所述的第二纵梁在最终位置保持就位。通过杠杆原理撬动第二纵梁移动以拉伸柔性支撑体,既能够省力,且能够保证柔性支撑体的拉伸长度。作为优选,还包括第三纵梁,所述的第三纵梁与座椅框架为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的座椅框架包括背部框架和座部框架,背部区域、坐部区域各自对应形成于背部框架和座部框架上;所述的第一纵梁连接在座部框架的前端,第三纵梁连接在背部框架的上端,第二纵梁的两侧沿座部框架滑移;所述的柔性支撑体的两端分别连接固定在第一纵梁和第三纵梁上,且柔性支撑体的中间部位与第二纵梁连接;第二纵梁将柔性支撑体分隔成柔性座部支撑体和柔性背部支撑体。通过第二纵梁同时作用于柔性座部支撑体和柔性背部支撑体的张紧,操作更为方便简单。作为优选,在所述的柔性支撑体的中间位置处固定设有一柔性套,所述的柔性套沿柔性支撑体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的第二纵梁穿设在该柔性套内。柔性套材质结实耐用,且连接方便,不影响柔性支撑体的使用。作为优选,所述的柔性套与柔性支撑体之间的连接位置处形成界定线,所述的柔性支撑体在界定线与第一纵梁之间的部分为柔性座部支撑体,所述的柔性支撑体在界定线与第三纵梁之间的部分为柔性背部支撑体。作为优选,沿界定线长度方向的两端形成界定点;所述第二纵梁向后滑移时,所述界定线向后移动,且界定点同时绕第二纵梁沿其周向方向向前向下偏转,使柔性座部支撑体与柔性背部支撑体同步被张紧。作为优选,所述的柔性套是由柔性支撑体的中间位置周向卷曲形成的,且所述界定线为使柔性套在周向方向保持闭合的缝线。界定线为缝线能够明显的将柔性座部支撑体和柔性背部支撑体划分。作为优选,所述的支点为一连接固定在座椅框架上的支杆,所述支杆是朝着第二纵梁轴向方向向座椅框架内侧延伸。通过采用扳手绕支杆转动,采用杠杆原理,轻松省力。作为优选,在所述的第二纵梁的两端分别与座部框架之间设有卡位装置,所述的卡位装置包括卡接配合的定齿和动齿,所述的定齿设置在座部框架上,所述的动齿对应设置在第二纵梁的两侧上;在杠杆绕支点撬动第二纵梁后,动齿与定齿卡接配合使得第二纵梁与座椅框架保持相对固定。通过定齿与动齿的卡接辅助第二纵梁的向后移动。作为优选,所述的定齿上具有卡槽,所述的动齿上具有间隔设置的前、后卡齿;所述的后卡齿与卡槽卡接时;柔性支撑体处于预紧状态;所述的前卡齿与卡槽卡接时;柔性支撑体处于张紧状态。通过卡齿与卡槽定位,安装更为快速方便。作为优选,所述的前、后卡齿为倒齿,前、后卡齿中的任一个与卡槽卡接后,第二纵梁限制为只能沿座部框架向后移动。限制第二纵梁向前移动,使得无需保持对第二纵梁施力以克服柔性座面支撑体的拉力;使得操作时更加省力。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二纵梁的两端分别设有U型连接座;所述的U型连接座能够沿座部框架滑移,所述的U型连接座包括与第二纵梁连接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坐具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框架,该座椅框架具有背部区域与坐部区域,所述的座椅框架上安装有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在所述的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之间连接有为所述背部区域与坐部区域中的一者提供支撑的柔性支撑体;所述的第一、第二纵梁分别与座椅框架为可拆卸式连接,且在所述的座椅框架上设有支点;在所述支撑装置处于组装状态时,第一纵梁的两端连接固定在座椅框架上,所述的第二纵梁与第一纵梁间隔平行设置,所述的第二纵梁的两侧能够沿座椅框架滑移,且第二纵梁通过杠杆绕支点将其撬动的方式朝远离第一纵梁方向移动以使柔性支撑体张紧;柔性支撑体张紧后,所述的第二纵梁在最终位置保持就位。/n

【技术特征摘要】
20200619 CN 20201056795501.一种坐具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框架,该座椅框架具有背部区域与坐部区域,所述的座椅框架上安装有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在所述的第一纵梁和第二纵梁之间连接有为所述背部区域与坐部区域中的一者提供支撑的柔性支撑体;所述的第一、第二纵梁分别与座椅框架为可拆卸式连接,且在所述的座椅框架上设有支点;在所述支撑装置处于组装状态时,第一纵梁的两端连接固定在座椅框架上,所述的第二纵梁与第一纵梁间隔平行设置,所述的第二纵梁的两侧能够沿座椅框架滑移,且第二纵梁通过杠杆绕支点将其撬动的方式朝远离第一纵梁方向移动以使柔性支撑体张紧;柔性支撑体张紧后,所述的第二纵梁在最终位置保持就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具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纵梁,所述的第三纵梁与座椅框架为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的座椅框架包括背部框架和座部框架,背部区域、坐部区域各自对应形成于背部框架和座部框架上;所述的第一纵梁连接在座部框架的前端,第三纵梁连接在背部框架的上端,第二纵梁的两侧沿座部框架滑移;所述的柔性支撑体的两端分别连接固定在第一纵梁和第三纵梁上,且柔性支撑体的中间部位与第二纵梁连接;第二纵梁将柔性支撑体分隔成柔性座部支撑体和柔性背部支撑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坐具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柔性支撑体的中间位置处固定设有一柔性套,所述的柔性套沿柔性支撑体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的第二纵梁穿设在该柔性套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坐具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柔性套与柔性支撑体之间的连接位置处形成界定线,所述的柔性支撑体在界定线与第一纵梁之间的部分为柔性座部支撑体,所述的柔性支撑体在界定线与第三纵梁之间的部分为柔性背部支撑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坐具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沿界定线长度方向的两端形成界定点;所述第二纵梁向后滑移时,所述界定线向后移动,且界定点同时绕第二纵梁沿其周向方向向前向下偏转,使柔性座部支撑体与柔性背部支撑体同步被张紧。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坐具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柔性套是由柔性支撑体的中间位置周向卷曲形成的,且所述界定线为使柔性套在周向方向保持闭合的缝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坐具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点为一连接固定在座椅框架上的支杆,所述支杆是朝着第二纵梁轴向方向向座椅框架内侧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坐具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第二纵梁的两端分别与座部框架之间设有卡位装置,所述的卡位装置包括卡接配合的定齿和动齿,所述的定齿设置在座部框架上,所述的动齿对应设置在第二纵梁的两侧上;在杠杆绕支点撬动第二纵梁后,动齿与定齿卡接配合使得第二纵梁与座椅框架保持相对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坐具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齿上具有卡槽,所述的动齿上具有间隔设置的前、后卡齿;所述的后卡齿与卡槽卡接时;柔性支撑体处于预紧状态;所述的前卡齿与卡槽卡接时;柔性支撑体处于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永春
申请(专利权)人:永艺家具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