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双弯头母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7505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1 18: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连接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束双弯头母座,包括塑壳、安装于所述塑壳的扣压固定元件、以及安装于所述塑壳内的端子组件;所述塑壳一侧具有防护件和扣合件,所述扣合件位于所述防护件内部,所述扣压固定元件开设滑槽滑动安装于所述扣合件,所述扣压固定元件位于所述扣合件与所述防护件之间,所述滑槽设置有定位部,所述扣合件开设有与定位部匹配、并用于扣压固定元件定位的定位槽。设置的滑动安装于扣合件的扣压固定元件,可以在使用时将扣压固定元件压住扣合件,防止扣合件弹起,防护件的设置则可以限位住扣压固定元件,防止扣压固定元件的弹起,进而使扣合件处于稳定状态,避免产品因碰撞致使自动解锁而引发一系列的不安全因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束双弯头母座
本技术涉及连接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线束双弯头母座。
技术介绍
线束连接器是端子的一种,连接器又称插接器,由插头和插座组成。连接器是汽车电路中线束的中继站,连接器产品肇始于二次大战期间,主要应用于军工企业,随着二战结束,就连接器及线束的供应量来说,目前市场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我国通用连接器与线束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线束连接器产品应用于汽车,家电,仪器仪表,办公设备,商用机器,电子部品引线电子控制板,应用于数码产品、家用电器、汽车工业。随着汽车功能的增加,电子控制技术的普遍应用,电气件越来越多,电线也会越来越多,但现有的线束连接器由于设计问题,会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因为碰撞而导致产品解锁致使不安全因素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可以锁定连接器使其在碰撞中不会解锁的线束双弯头母座。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线束双弯头母座,包括塑壳、安装于所述塑壳的扣压固定元件、以及安装于所述塑壳内的端子组件;所述塑壳一侧具有防护件和扣合件,所述扣合件位于所述防护件内部,所述扣压固定元件开设滑槽滑动安装于所述扣合件,所述扣压固定元件位于所述扣合件与所述防护件之间,所述滑槽设置有定位部,所述扣合件开设有与定位部匹配、并用于扣压固定元件定位的定位槽。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扣合件具有台阶部和卡槽,所述扣压固定元件具有U型部,所述U型部扣合于所述台阶部。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扣合件具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位于所述定位槽内侧面,所述扣压固定元件具有与第一凸起匹配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位于所述定位部的外侧面。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塑壳设有公头插入槽和槽口,所述公头插入槽与所述槽口连通,所述端子组件一部分安装于所述公头插入槽中,所述卡槽通过所述槽口与所述公头插入槽相连通。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公头插入槽有多个,每个公头插入槽均安装有端子组件,所述端子组件有多个,多个所述端子组件与多个所述公头插入槽一一匹配。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塑壳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位于所述定位槽内部,所述定位部的一端位于所述导向槽中。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端子组件包括铜管、安装于所述铜管的线夹和绝缘体、安装于所述绝缘体的端子、安装于所述绝缘体的绝缘塞、以及套设于所述铜管外表面的内套圈;所述塑壳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与所述公头插入槽连通,所述铜管具有莲花头,所述莲花头通过所述安装孔安装于所述端子插入槽中,所述内套圈套位于所述端子插入槽中用于防止铜管与塑壳分离。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绝缘体铆压于所述铜管内部,所述绝缘塞铆压于所述绝缘体一端,所述端子铆压于所述绝缘体内部,所述绝缘塞位于所述端子尾部与所述铜管之间。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内套圈铆压于所述莲花头外表面,所述莲花头外表面设有凸点,所述凸点位于所述内套圈与所述铜管外表面之间。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铜管设有线夹部,所述线夹压接于所述线夹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当有端子公头插入塑壳中与端子组件配合时,端子公头上的倒扣与扣合件上卡槽配合完成组装,然后再将扣压固定元件往卡槽方向滑动,使得扣压固定元件压住扣合件上卡槽区域,防止扣合件向上弹起,而设置的保护壳则可以防止扣压固定元件的弹起,使得端子公头可以稳固的安装于塑壳并与端子组件相连,防止由于碰撞导致端子公头与塑壳和端子组件脱离,避免了不安全因素的发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线束双弯头母座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线束双弯头母座的俯视图;图3为图2中A-A方向上的剖面图;图4为图1线束双弯头母座塑壳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线束双弯头母座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线束双弯头母座的扣压固定元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1线束双弯头母座的端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塑壳,11-防护件,12-扣合件,121-定位槽,122-台阶部,123-卡槽,124-第一凸起,13-公头插入槽,14-槽口,15-导向槽,16-安装孔,20-扣压固定元件,21-定位部,22-U型部,23-第二凸起,30-端子组件,31-铜管,311-莲花头,312-凸点,313-线夹部,32-线夹,33-绝缘体,34-端子,35-绝缘塞,36-内套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至图7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线束双弯头母座,包括塑壳10、扣压固定元件20、以及安装于塑壳10内的端子组件30,塑壳10一侧具有防护件11和扣合件12,扣合件12位于防护件11内部,在本实施例中扣合件12呈L型设置,扣合件12卡设有用于定位扣压固定元件20的定位槽121,扣合件12具有台阶部1221和卡槽123;卡槽123与定位槽121不连通。扣合件12具有第一凸起124,第一凸起124位于定位槽121内侧面。扣压固定元件20和扣合件12均具有弹性,方便客户的安装使用。塑壳10设有公头插入槽13和槽口14,公头插入槽13与槽口14连通,端子组件30一部分安装于公头插入槽13中,卡槽123通过槽口14与公头插入槽13相连通。公头插入槽13有多个,每个公头插入槽13均安装有端子组件30,端子组件30有多个,多个端子组件30与多个公头插入槽13一一匹配。塑壳10设有导向槽15,导向槽15位于定位槽121内部。塑壳10设有安装孔16,安装孔16与公头插入槽13连通。扣压固定元件20开设滑槽(图未示)滑动安装于扣合件12,扣压固定元件20位于扣合件12与防护件11之间,滑槽设置有定位部21,定位部21与定位槽121匹配,定位部21的一端位于导向槽15中用于对扣压固定元件20进一步定位,扣压固定元件20具有U型部22,U型部22扣合于台阶部122。扣压固定元件20具有与第一凸起124匹配的第二凸起23,第二凸起23位于定位部21的外侧面。请一并参阅图7,端子组件30包括铜管31、安装于铜管31的线夹32和绝缘体33、安装于绝缘体33的端子34、安装于绝缘体33的绝缘塞35、以及套设于铜管31外表面的内套圈36;铜管31具有莲花头311,莲花头311通过安装孔16安装于端子34插入槽中,内套圈36套位于公头插入槽13中用于防止铜管31与塑壳10分离。绝缘体33铆压于铜管31内部,绝缘塞35铆压于绝缘体33一端,端子34铆压于绝缘体33内部,绝缘塞35位于端子34尾部与铜管31之间。内套圈36铆压于莲花头311外表面,莲花头311外表面设有凸点312,凸点312位于内套圈36与铜管31外表面之间。铜管31设有线夹32部313,线夹32压接于线夹32部313。凸点312的设置可以增加内套圈36与莲花头311之间的稳固性,防止莲花头311滑退出内套圈36,进而与塑壳10脱离;而由于铜管31只是穿过安装孔1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束双弯头母座,其特征在于,包括塑壳、安装于所述塑壳的扣压固定元件、以及安装于所述塑壳内的端子组件;所述塑壳一侧具有防护件和扣合件,所述扣合件位于所述防护件内部,所述扣压固定元件开设滑槽滑动安装于所述扣合件,所述扣压固定元件位于所述扣合件与所述防护件之间,所述滑槽设置有定位部,所述扣合件开设有与定位部匹配、并用于扣压固定元件定位的定位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束双弯头母座,其特征在于,包括塑壳、安装于所述塑壳的扣压固定元件、以及安装于所述塑壳内的端子组件;所述塑壳一侧具有防护件和扣合件,所述扣合件位于所述防护件内部,所述扣压固定元件开设滑槽滑动安装于所述扣合件,所述扣压固定元件位于所述扣合件与所述防护件之间,所述滑槽设置有定位部,所述扣合件开设有与定位部匹配、并用于扣压固定元件定位的定位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双弯头母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合件具有台阶部和卡槽,所述扣压固定元件具有U型部,所述U型部扣合于所述台阶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双弯头母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合件具有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位于所述定位槽内侧面,所述扣压固定元件具有与第一凸起匹配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位于所述定位部的外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双弯头母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塑壳设有公头插入槽和槽口,所述公头插入槽与所述槽口连通,所述端子组件一部分安装于所述公头插入槽中,所述卡槽通过所述槽口与所述公头插入槽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束双弯头母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公头插入槽有多个,每个公头插入槽均安装有端子组件,所述端子组件有多个,多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承志谢逸云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信翰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