缆线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75008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1 18: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缆线连接器,包括连接器、电路板模组、缆线以及一对第一壳体。电路板模组连接在连接器与缆线之间。第一壳体彼此组装在一起且分别位于电路板模组的相对两表面,以将电路板模组包覆于第一壳体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缆线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且特别是一种缆线连接。
技术介绍
近来,随着人们对传输速率与储存容量的需求愈来愈高,USB的传输速率现在已经发展出USB3.1超速(SuperSpeed+)规格。尤其,新规范的USBType-C可提供高达10Gbps的最大传输速率,并在传输大容量档案的同时能获得更快速的传输速率,因此能有效缩短传输时间。一般而言,由于现有缆线连接器为顾及其结构强度,以供使用者可多次插拔并对其施加外力,故皆会采用塑胶射出的壳体包覆成型于电路板模组、缆线与连接器,但此举却忽略了上述包覆成型的过程中,常常为了保证产品的外观,因而增加了射出成型时的压力与温度,进而对电路板模组的电子元件造成损坏,尤其当缆线连接器是朝微型化的趋势而制造,造成上述损坏的情形更为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缆线连接器,其由互补式组装结构,而使壳体兼具足够的结构强度、节省制作成本以及避免电子元件受损等效果。本技术的缆线连接器,包括连接器、电路板模组、缆线以及一对第一壳体。电路板模组连接在连接器与缆线之间。第一壳体彼此组装在一起且分别位于电路板模组的相对两表面,以将电路板模组包覆于第一壳体之间。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壳体具有至少一卡扣组,以在第一壳体分别从电路板模组的相对两表面而组装在一起时,卡扣组彼此互补地卡扣在一起。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卡扣组包括凸柱与开孔,其中一第一壳体的凸柱与开孔适配于另一第一壳体的开孔与凸柱。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壳体还具有至少一第一凹陷,与上述的卡扣组彼此相对,第一凹陷用以让位电路板模组的至少一电子元件。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壳体还具有第二凹陷,位于卡扣组与第一凹陷之间,缆线的前缘容置于第二凹陷并与电路板模组电性连接。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缆线连接器还包括接着件,配置于第二凹陷以接着并固定前缘于第一壳体内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壳体具有一对延伸子部,当第一壳体组装在一起时,延伸子部对应地结合而构成一对延伸部,缆线从延伸部之间穿过而电性连接电路板模组。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延伸部适配于缆线的外轮廓。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壳体具有至少一卡扣组,位于延伸子部上,第一壳体的延伸子部由卡扣组而对应地结合在一起。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缆线连接器还包括至少一第二壳体,覆盖于第一壳体之外。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壳体具有凸部,而连接器具有凹槽,第二壳体由凸部适配于凹槽而与连接器扣持在一起。在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壳体具有至少一卡扣组,第一壳体由卡扣组而彼此互补地卡扣在一起。凸部与凹陷位于第一壳体的其中一侧,以与位在第一壳体的另一侧的卡扣组彼此相对。基于上述,在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中,缆线连接器由一对第一壳体能彼此组装在一起,以在连接器、电路板模组与缆线相互连接之后,能以所述一对第一壳体而将电路板模组包覆在第一壳体之间。此举由具备相同结构特征的第一壳体,而完成缆线连接器的组装,因而能有效地节省其模具开发费用以及简化组装工艺。再者,上述一对第一壳体所构成的组装式结构,能有效地避免因射出成型工艺而对电路板模组上的电子元件所造成的损坏。同时,相互扣合的第一壳体也能兼具整体的结构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依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缆线连接器的示意图。图2与图3分别以不同视角绘示图1的缆线连接器的爆炸图。图4是图1的缆线连接器的部分构件示意图。图5与图6分别以不同视角绘示图4的缆线连接器的部分构件的爆炸图。附图标记说明:100:缆线连接器,110:连接器,111:凹槽,112、113:端子,120:电路板模组,121:接垫,122:电子元件,130:缆线,131:前缘,140A、140B:第一壳体,141A、142A、141B、142B:卡扣组,143、144:延伸部,145:第一凹陷,146:第二凹陷,147:开孔,150:第二壳体,151:凸部,160:接着件,A1、A3:凸柱,A2、A4:开孔,A5、A6、B5、B6:延伸子部,A7、A8、A9、A10:凹槽,B7、B8、B9、B10:凹槽,X-Y-Z:直角座标。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依据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缆线连接器的示意图。图2与图3分别以不同视角绘示图1的缆线连接器的爆炸图。同时,提供直角座标X-Y-Z以利于构件描述。请同时参考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缆线连接器100包括连接器110、电路板模组120、缆线130、一对第一壳体140A、140B以及第二壳体150。电路板模组120连接在连接器110与缆线130之间。第一壳体140A、140B彼此组装在一起且分别位于电路板模组120的相对两表面,以将电路板模组120包覆于第一壳体140A、140B之间。第二壳体150覆盖于第一壳体140A、140B之外。图4是图1的缆线连接器的部分构件示意图。图5与图6分别以不同视角绘示图4的缆线连接器的部分构件的爆炸图。请同时参考图4至图6,在此省略第二壳体150而先行描述其余构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40A、140B具有至少一卡扣组,以在第一壳体140A、140B分别从电路板模组120的相对两表面而组装在一起时,卡扣组能彼此互补地卡扣在一起。在此绘示第一壳体140A的卡扣组141A、142A以及第一壳体140B的卡扣组141B、142B为例,卡扣组141A包括凸柱A1与开孔A2,卡扣组142A包括凸柱A3与开孔A4,卡扣组141B包括凸柱B1与开孔B2,卡扣组142B包括凸柱B3与开孔B4。上述卡扣组141A与141B以及142A与142B虽以不同标号标示,但从图中能清楚得知其实质上为相同结构,仅在组装时是以彼此相对(对称)的方式而结合。换句话说,第一壳体140A、140B是以同一模具而制作成型,两者具备完全相同的外形与结构特征,而由上述能彼此互补的卡扣组141A与141B以及142A与142B,而得以从电路板模组120的相对两表面结合在一起,其中凸柱A1对应地卡入开孔B2,凸柱B1对应地卡入开孔A2,凸柱A3对应地卡入开孔B4,凸柱B3对应地卡入开孔A4。如此一来,除了以同一模具而有效地降低制作成本之外,也能有效简化组装工序,而避免生产线上发生混料的情形。此外,由这对第一壳体140A、140B所形成的组装式结构,也能有效避免对电子元件所造成的损坏,如图5及图6所示,第一壳体140A、140B各具有第一凹陷145,与卡扣组141A与141B以及142A与142B沿Y轴彼此相对,而所述第一凹陷145实质上对应于电路板模组120的电子元件122,以在第一壳体140A、140B沿Z轴而组装在一起时,电子元件122能被容置于第一凹陷145,也就是第一壳体140A、140B能由第一凹陷145对电子元件122提供让位,并对电子元件122提供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缆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n一连接器;/n一电路板模组;/n一缆线,其中所述电路板模组连接在所述连接器与所述缆线之间;以及/n一对第一壳体,彼此组装在一起且分别位于所述电路板模组的相对两表面,以将所述电路板模组包覆于所述对第一壳体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缆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一连接器;
一电路板模组;
一缆线,其中所述电路板模组连接在所述连接器与所述缆线之间;以及
一对第一壳体,彼此组装在一起且分别位于所述电路板模组的相对两表面,以将所述电路板模组包覆于所述对第一壳体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缆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壳体具有至少一卡扣组,以在所述对第一壳体分别从所述电路板模组的相对两表面而组装在一起时,所述卡扣组彼此互补地卡扣在一起。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缆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卡扣组包括一凸柱与一开孔,其中一第一壳体的所述凸柱与所述开孔适配于另一第一壳体的所述开孔与所述凸柱。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缆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壳体还具有至少一第一凹陷,与所述卡扣组彼此相对,所述第一凹陷用以让位所述电路板模组的至少一电子元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缆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壳体还具有一第二凹陷,位于所述卡扣组与所述第一凹陷之间,所述缆线的前缘容置于所述第二凹陷并与所述电路板模组电性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缆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接着件,配置于第二凹陷以接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国华李继周王庆伟
申请(专利权)人:连展科技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