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转机高效印刷用天头打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66181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1 18: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轮转机领域,具体涉及轮转机高效印刷用天头打孔装置,包括转动辊、固定块、连接块、紧固螺栓和刀具,在转动辊的外侧面上,沿其轴向设置条形第一凹槽,在第一凹槽内沿转动辊的轴线方向固定设置固定块,在固定块与连接块之间设置刀具,固定块、连接块和刀具之间通过紧固螺栓进行紧固连接,刀具的刀刃端位于第一凹槽外;其特征在于:刀具包括端部和齿孔部,端部位于齿孔部的两端,端部为平整状。改进打孔刀具的结构,对书帖的天头两端不进行打孔,只打中间部分,从而在第二折折缝两端部位保持较长部位的连接,在进入第三折折压辊折叠时,减少书帖两端翘起引起的握角现象的出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轮转机高效印刷用天头打孔装置
本技术涉及轮转机领域,具体涉及轮转机高效印刷用天头打孔装置的结构

技术介绍
在书刊印刷过程中,轮转机用来印刷书刊的内文,轮转机中的折页单元将纸张进行分切、折叠后形成书帖,以便于后续工序的书刊装订。而在轮转机的实际印刷折页过程中,通过第二折打孔刀对纸张进行挤压打孔,以便于在后期进行折叠时,书帖内的空气因为开孔而排出,从而使得纸张折叠后书帖较为平服,便于书刊的整体装订;但是由于印刷速度较高,碰倒纸张较厚的情况下,现有的打孔刀会导致天头折叠处的孔比较小而无法全部拍出来,再进过第三次对着的折页压力辊后,书帖的天头折缝从书脊到口边挤压受力后,在口边边沿处因为纸张空气没有排出而出现翘起,经过第三折折压辊的碾压,边沿容易出现折角握角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轮转机高效印刷用天头打孔装置,改进打孔刀具的结构,对书帖的天头两端不进行打孔,只打中间部分,从而在第二折折缝两端部位保持较长部位的连接,在进入第三折折压辊折叠时,减少书帖两端翘起引起的握角现象的出现。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轮转机高效印刷用天头打孔装置,包括转动辊、固定块、连接块、紧固螺栓和刀具,在转动辊的外侧面上,沿其轴向设置条形第一凹槽,在第一凹槽内沿转动辊的轴线方向固定设置固定块,在固定块与连接块之间设置刀具,固定块、连接块和刀具之间通过紧固螺栓进行紧固连接,刀具的刀刃端位于第一凹槽外;其特征在于:刀具包括端部和齿孔部,端部位于齿孔部的两端,端部为平整状。进一步地,所述端部的总长度占刀具总长度的10%-35%。进一步地,在所述固定块的表面上设置第二凹槽。进一步地,所述齿孔部为锯齿状。进一步地,所述齿孔部为矩形齿孔状。进一步地,所述齿孔部包括间隔部和齿孔,相邻两个齿轮之间设置间隔部间隔部为平整状。进一步地,所述间隔部和端部的高度与齿孔的高度一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至少能达到以下有益效果之一:1、通过本装置,改进打孔刀具的结构,对书帖的天头两端不进行打孔,只打中间部分,从而在第二折折缝两端部位保持较长部位的连接,在进入第三折折压辊折叠时,减少书帖两端翘起引起的握角现象的出现。2、设置第二凹槽,提升刀具的稳定性。3、设置端部和间隔部,提升对纸张的折缝处理效果,提升印品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刀具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刀具的再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刀具的再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刀具的再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中刀具的再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转动辊;11-第一凹槽;2-固定块;21-第二凹槽;3-连接块;4-紧固螺栓;5-刀具;51-端部;52-齿孔部;521-间隔部;522-齿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1:如图1-图7所示,轮转机高效印刷用天头打孔装置,包括转动辊1、固定块2、连接块3、紧固螺栓4和刀具5,在转动辊1的外侧面上,沿其轴向设置条形第一凹槽11,在第一凹槽11内沿转动辊1的轴线方向固定设置固定块2,在固定块2与连接块3之间设置刀具5,固定块2、连接块3和刀具5之间通过紧固螺栓4进行紧固连接,刀具5的刀刃端位于第一凹槽11外;其特征在于:刀具5包括端部51和齿孔部52,端部51位于齿孔部52的两端,端部51为平整状。此处所指的平整状是指,在刀具5的端部51处不设置凹凸形的齿孔结构,整体表面较为平整,对纸张进行挤压时不会在折缝处形成较大的孔。本专利申请所记载的打孔装置在工作时,除了包含上述记载的内容外,还包含与其配合挤压纸张的打孔辊(与本装置中的刀具配合工作,),两者配合工作,完成对印刷品的折缝处的打孔处理。工作时,刀具5固定在第一凹槽11内,设置在固定块2与连接块3之间,并通过紧固螺栓4将连接块3与固定块2进行紧固连接,刀具5的刀刃端(设置齿孔的一端)凸出于转动辊1的外表面,并通过两个辊配合对纸张进行挤压打孔;由于在刀具5的两端设置有平整状,在轮转机作业时,端部51对纸张的两端不进行打孔处理,只进行折压压痕处理,使得第二折折缝两端部位保持较长的连接,提升连接强度,从而使得轮转机在高速运转过程中,减少在书页的第二折折缝处的两端形成握角的现象出现。且,在两端处设置不打孔的结构,轮转机在高速运转过程中,对纸张进行折叠时,两端处靠近边缘,通过高速运转的挤压力,使得两端处的空气从侧边缘排出,因此,不设置排气孔也不影响纸张的折叠效果。实施例2:如图1-图7所示,对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优化了刀具结构。本轮转机高效印刷用天头打孔装置中端部51的总长度占刀具5总长度的5%-35%。优选的,刀具5中的端部51的总长度占刀具5总长度的比例例如为5%、8%、10%、15%、20%、25%、30%、33%或35%。设置一定长度的端部,使得折页两端有足够长的连接部分,同时也不影响折页中间的排气效果。优选的,刀具5两端的端部51的长度相等。实施例3:如图1-图7所示,对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优化了连接结构。本轮转机高效印刷用天头打孔装置中在固定块2的表面上设置第二凹槽21。第二凹槽21用于对刀具5的底部(连接部)进行“卡位”,尤其是对刀具5的横向位移(沿转动辊1的轴向方向)进行限制,防止在轮转机高速运转过程中,刀具5收到较大的挤压力而发生横向位移,而影响折压效果。实施例4:如图1-图7所示,对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优化了刀具结构。本轮转机高效印刷用天头打孔装置中齿孔部52为锯齿状。锯齿状的齿孔部52便于对纸张进行较好的打孔,可以形成“密麻”性的孔状和折叠缝,可以提升排气效果和折叠效果。实施例5:如图1-图7所示,对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优化了刀具结构。本轮转机高效印刷用天头打孔装置中齿孔部52为矩形齿孔状。矩形齿孔状的齿孔部52可以使用于厚度较大的纸张,以避免锯齿状的刀具形成的孔太小而影响排气效果。优选的,齿孔部52中的齿孔比1/3-1,可以提升对厚度较大的纸张的打孔效果。此处,为提升对厚度较大的纸张的打孔效果,应当适当的扩大“齿孔”的单位长度,例如,齿孔为1mm:1mm的刀具的打孔效果劣于齿孔为3mm:3mm的刀具的打孔效果(齿孔比均为1,但是单位长度不一样)。实施例6:如图1-图7所示,对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优化了刀具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轮转机高效印刷用天头打孔装置,包括转动辊(1)、固定块(2)、连接块(3)、紧固螺栓(4)和刀具(5),在转动辊(1)的外侧面上,沿其轴向设置条形第一凹槽(11),在第一凹槽(11)内沿转动辊(1)的轴线方向固定设置固定块(2),在固定块(2)与连接块(3)之间设置刀具(5),固定块(2)、连接块(3)和刀具(5)之间通过紧固螺栓(4)进行紧固连接,刀具(5)的刀刃端位于第一凹槽(11)外;其特征在于:刀具(5)包括端部(51)和齿孔部(52),端部(51)位于齿孔部(52)的两端,端部(51)为平整状。/n

【技术特征摘要】
1.轮转机高效印刷用天头打孔装置,包括转动辊(1)、固定块(2)、连接块(3)、紧固螺栓(4)和刀具(5),在转动辊(1)的外侧面上,沿其轴向设置条形第一凹槽(11),在第一凹槽(11)内沿转动辊(1)的轴线方向固定设置固定块(2),在固定块(2)与连接块(3)之间设置刀具(5),固定块(2)、连接块(3)和刀具(5)之间通过紧固螺栓(4)进行紧固连接,刀具(5)的刀刃端位于第一凹槽(11)外;其特征在于:刀具(5)包括端部(51)和齿孔部(52),端部(51)位于齿孔部(52)的两端,端部(51)为平整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转机高效印刷用天头打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51)的总长度占刀具(5)总长度的5%-3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子峰张颖于红喜王宗才吕志普吴光华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瑞之光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