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严沁专利>正文

一种头端包埋引尿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57000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1 17: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头端包埋引尿管;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头端包埋引尿管,包括管体和球囊,所述管体头端端部设有凹缺,所述凹缺与引尿通道连通;所述球囊固定在凹缺内侧壁,所述球囊设置有两个,两球囊关于引尿通道对称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球囊包埋在引尿管管体头端的凹缺内,能够减小引尿管插入尿道的阻力;在管体头端出入患者膀胱后,膨胀后的球囊作为引尿管的头端在患者膀胱内游离,避免了对患者膀胱的刺激;而拔出尿管时,球囊回收至凹缺内,避免了现有尿管回抽球囊的气体或液体后,尿管前端形成“小耳朵”造成拔尿管不适、出血甚至拔不出来的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插拔方便、舒适和安全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头端包埋引尿管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头端包埋引尿管。
技术介绍
留置导尿管主要用于行动不便、无自理能力患者的病情观察,保持盆腔内器手术患者膀胱空虚,以及泌尿系统的引流和冲洗。现有的引尿管针对其解剖特点,对于尿道狭窄和前列腺肥大的患者不易成功。留置成功后,引尿管球囊充气(或充水)后,引尿管尖的前端在膀胱内游离容易刺激膀胱,造成膀胱的损伤。拔出引尿管时,排出球囊里的气(水)后,引尿管前端两侧形成“小耳朵”,造成病人的不适,而对于尿路狭窄的患者更不易拔出,容易造成尿路的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引尿管留置成功率低、留置成功后容易刺激或损伤膀胱、拔出时容易造成患者的不适或损伤尿路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头端包埋引尿管,留置和拔出方便、不会损伤患者的膀胱和尿路。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头端包埋引尿管,包括管体和球囊,所述管体头端端部设有凹缺,所述凹缺与引尿通道连通;所述球囊固定在凹缺内侧壁,所述球囊设置有两个,两球囊关于引尿通道对称设置。本技术的球囊包埋在引尿管管体头端的凹缺内,能够减小引尿管插入尿道的阻力,以便于引尿管快速舒适的插入,避免插入时损伤患者尿路。在管体头端出入患者膀胱后,给球囊充装气体或液体,使球囊膨胀变大,防止引尿管管体头端从患者膀胱内滑出,且膨胀后的球囊作为引尿管的头端在患者膀胱内游离,避免了对患者膀胱的刺激。而拔出尿管时,只需排出球囊内的气体或液体,使球囊回收至凹缺内,避免了现有尿管回抽球囊的气体或液体后,尿管前端形成“小耳朵”造成拔尿管不适、出血甚至拔不出来的问题。因此本技术具有插拔方便、舒适和安全的特点。优选的,所述管体头端弯曲设置,以便于引尿管的头部插入患者的膀胱;也使得引尿管可用于尿道狭窄及前列腺肥大的患者,确保引尿管的通用性。为确保插入引尿管的舒适性,所述管体头端外侧为弧形。优选的,所述管体头端为半圆球形,进一步确保使用引尿管的舒适性。进一步的,还包括支撑体,所述支撑体位于两球囊之间,所述支撑体一端插设在引尿通道内,所述支撑体另一端位于凹缺内,所述支撑体中部设有尿液通道。通过在两球囊之间设置支撑体,防止出现两球囊在膨胀后将引尿通道口堵塞,而造成不能顺利排尿、排液的情况。优选的,所述支撑体位于凹缺的一端大于支撑体位于引尿通道内的一端,进一步防止两球囊在膨胀后将引尿通道堵塞。优选的,所述支撑体侧壁为内凹的弧形,以使球囊侧壁与支撑体侧壁完全贴合。为防止球囊在膨胀的过程中损坏,所述支撑体位于凹缺内的一端倒圆处理。作为支撑体与管体连接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支撑体与管体固定连接。可选的,所述支撑体与管体滑动连接,所述支撑体由球囊的膨胀驱动沿支撑体长度方向滑动。通过球囊的膨胀驱动支撑体沿支撑体长度方向滑动,避免两球囊在膨胀后将引尿通道堵塞的同时,确保引尿通道有足够的引流量,缩短引尿操作的时间,也能使得患者膀胱内的杂质顺利排出。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球囊对称的设置在管体头端的凹坑内,能够减小引尿管插入尿道的阻力;在管体头端出入患者膀胱后,膨胀后的球囊作为引尿管的头端在患者膀胱内游离,能够避免对患者膀胱的刺激;而拔出尿管时,球囊收回凹缺内,避免了拔尿管不适、出血甚至拔不出来的问题,具有插拔方便、舒适和安全的特点。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引尿管球囊膨胀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球囊膨胀后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1-管体,11-凹缺,12-引尿通道,2-球囊,3-支撑体,31-尿液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实施例1一种头端包埋引尿管,包括管体1和球囊2,所述管体1头端端部设有凹缺11,所述凹缺11与引尿通道12连通。能够理解的是,凹缺11从引尿管的管体1插入膀胱一端的端部向管体1的另一端延伸,且凹缺11与引尿通道12一起作为引尿管的排尿通道使用。所述球囊2固定在凹缺11内侧壁,且所述球囊2设置有两个,两球囊2关于引尿通道12对称设置。具体的,引尿管内设有给球囊2充装气体或液体(一般为生理盐水)的通道,以给球囊2充装气体或液体使球囊2膨胀,从而将引尿管管体的头端留置在患者的膀胱内。而患者膀胱内的液体,从两球囊2之间的缝隙从凹缺11流入引尿通道12内,实现膀胱内液体的引流。优选的,所述管体1头端弯曲设置,以便于引尿管的头部插入患者的膀胱;也使得引尿管可用于尿道狭窄及前列腺肥大的患者,确保引尿管的通用性。而为确保插入引尿管的舒适性,所述管体1头端外侧为弧形,即管体1头端边缘做倒圆处理。优选的,所述管体1头端为半圆球形,进一步确保患者使用引尿管的舒适性。实施例2基于实施例1,还包括支撑体3,所述支撑体3位于两球囊2之间,并且所述支撑体3一端插设在引尿通道12内,所述支撑体3另一端位于凹缺11内,所述支撑体3中部设有尿液通道31,使患者膀胱内液体能够流入引尿通道12内。通过在两球囊2之间设置支撑体3,防止出现两球囊2在膨胀后将引尿通12道口堵塞,而造成不能顺利排尿、排液的情况。优选的,所述支撑体3位于凹缺11的一端大于支撑体3位于引尿通道12内的一端,可增大两球囊2膨胀后之间的空隙,进一步防止两球囊在膨胀后将引尿通道堵塞。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3侧壁为内凹的弧形,以使球囊2侧壁与支撑体3侧壁完全贴合。为防止球囊2在膨胀的过程中损坏,所述支撑体3位于凹缺11内的一端倒圆处理。实施例3基于实施例2,不同的是,所述支撑体3与管体1滑动连接,所述支撑体3由球囊2的膨胀驱动沿支撑体3长度方向滑动。应当理解的是,支撑体3通过引尿通道12与管体1滑动连接,可通过在支撑体3端部设置凸肩,在引尿通道12端部设有与凸肩适配的台阶孔,通过台阶孔的台阶面与凸肩的台阶面,限制支撑体3的滑动行程。在本实例中,支撑体3在凹缺11内的一端仅可在凹缺11内滑动,以防止在拔出引尿管时,患者膀胱或尿道的肌肉将支撑体3夹住,而影响尿管的拔出。通过球囊2的膨胀驱动支撑体3沿支撑体3长度方向滑动,避免两球囊2在膨胀后将引尿通道12堵塞的同时,使得两球囊2之间有足够的空隙,确保引尿通道有足够的引流量,缩短引尿操作的时间,也能使得患者膀胱内的杂质顺利排出。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头端包埋引尿管,包括管体(1)和球囊(2),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头端端部设有凹缺(11),所述凹缺(11)与引尿通道(12)连通;/n所述球囊(2)固定在凹缺(11)内侧壁,所述球囊(2)设置有两个,两球囊(2)关于引尿通道(12)对称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头端包埋引尿管,包括管体(1)和球囊(2),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头端端部设有凹缺(11),所述凹缺(11)与引尿通道(12)连通;
所述球囊(2)固定在凹缺(11)内侧壁,所述球囊(2)设置有两个,两球囊(2)关于引尿通道(12)对称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端包埋引尿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头端弯曲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头端包埋引尿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头端外侧为弧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端包埋引尿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头端为半圆球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端包埋引尿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体(3),所述支撑体(3)位于两球囊(2)之间,所述支撑体(3)一端插设在引尿通道(12)内,所述支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沁潘玉龙席翔
申请(专利权)人:严沁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