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离细菌的无菌室,用于实现对进入无菌室的操作者和实验仪器进行无菌化处理。它包括无菌室主体,在无菌室主体内设有第一隔墙,第一隔墙将无菌室主体分成左右设置的两个腔体,右侧腔体为操作间,在左侧腔体内设有第二隔墙,第二隔墙将左侧腔体分成操作者处理室和仪器处理室,在操作者处理室上设有第一后进入门和第二后进入门,在仪器处理室上设有第一前进入门和第二前进入门;在操作者处理室和仪器处理室内均设有紫外线杀菌灯和喷雾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操作间与操作者处理室分开、将操作间与仪器处理室分开,并将仪器处理室和操作者处理室分开,并对操作者和仪器进行分别杀菌处理,进而使得进入操作间的操作者和仪器无菌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隔离细菌的无菌室
本技术涉及无菌室
,具体地说是一种隔离细菌的无菌室。
技术介绍
无菌室用于对微生物进行实验所用,在无菌室内,有操作者,也有各种实验仪器。无论是操作者,还是实验仪器,在进入无菌室之前均需要进行无菌处理,以避免将细菌带入无菌室。因此,急需一种隔离细菌的无菌室,对进入无菌室内的操作者和实验仪器进行无菌话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离细菌的无菌室,用于实现对进入无菌室的操作者和实验仪器进行无菌化处理。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隔离细菌的无菌室,其特征是,它包括无菌室主体,在无菌室主体内设有第一隔墙,第一隔墙将无菌室主体分成左右设置的两个腔体,其中右侧的腔体为操作间,在左侧的腔体内设有第二隔墙,第二隔墙将左侧腔体分成相互独立的操作者处理室和仪器处理室,在操作者处理室上设有与操作间连通或隔离的第一后进入门,在操作者处理室上设有与外界连通或隔离的第二后进入门,在仪器处理室上设有与操作间连通或隔离的第一前进入门,在仪器处理室上设有与外界连通或隔离的第二前进入门;在操作者处理室和仪器处理室内均设有紫外线杀菌灯和喷雾装置。进一步地,在操作者处理室内设有平行设置的第三隔墙和第四隔墙,第三、第四隔墙的设置将操作者处理室分成第一缓冲室、第一处理室和第二处理室;在第一隔墙上设有第一连通门,在第二隔墙上设有第二连通门,第二处理室通过第一后进入门与操作间连通或隔离。进一步地,在第一缓冲室内设有除尘装置。进一步地,在第一处理室内设有紫外线杀菌灯。进一步地,在第二处理室内设有喷雾装置,喷雾装置可以喷出双氧水水雾。进一步地,在仪器处理室内设有第五隔墙、第六隔墙和第七隔墙,其中第五隔墙、第六隔墙垂直设置,第五隔墙和第七隔墙平行设置,第五、第六和第七隔墙将仪器处理室分成第二缓冲室、第三处理室、第四处理室和第五处理室,在第五隔墙上设有第三连通门,在第六隔墙上设有第四连通门。进一步地,在第四处理室与第五处理室之间设有输送机构。进一步地,在第二缓冲室内设有除尘装置。进一步地,在第三处理室内设有紫外线杀菌灯。进一步地,在第四处理室内设有喷雾装置,喷雾装置可以喷出双氧水水雾,在第五处理室内设有干燥装置,在第二缓冲室内设有挡墙。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隔离细菌的无菌室,通过将操作间与操作者处理室分开、将操作间与仪器处理室分开,并将仪器处理室和操作者处理室分开,并对操作者和仪器进行分别杀菌处理,进而使得进入操作间的操作者和仪器无菌化。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俯视示意图;图2为输送机构的示意图;图中:1无菌室主体,11第一隔墙,111第一后进入门,112第一前进入门,12操作间,13第二隔墙,131第二后进入门,132第二前进入门,14第三隔墙,141第一连通门,15第四隔墙,151第二连通门,16第一缓冲室,17第一处理室,18第二处理室,2第五隔墙,21第三连通门,22挡墙,23第二缓冲室,24第六隔墙,25第七隔墙,251第四连通门,26第三处理室,27第四处理室,28第五处理室,3输送机构,31第一直线段,32第一圆弧段,33第二直线段,34第二圆弧段,35第三直线段。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2所示,本技术主要包括操作间12、操作者进入室和仪器进入室,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如图1所示,无菌室主体1为无菌室的主体,在无菌室内设有第一隔墙11,第一隔墙将无菌室分成相互独立的左右两部分腔体,其中右侧腔体为操作间12。左侧的腔体内设有第二隔墙13,第二隔墙将左侧腔体分成操作者进入室和仪器进入室。在第一隔墙上设有第一后进入门111和第一前进入门112,其中第一后进入门实现操作间与操作者进入室的连通或隔离,第一前进入门实现操作间与仪器进入室的连通或隔离。在操作者进入室的墙壁上设有第二后进入门131和第二前进入门132,第二后进入门实现操作者处理室与外界的连通或隔离,第二前进入门实现仪器处理室与外界的连通或隔离。在操作者处理室内设有平行设置的第三隔墙14和第四隔墙15,第三隔墙和第四隔墙的设置将操作者处理室分成第一缓冲室16、第一处理室17和第二处理室18,在第三隔墙上设有第一连通门141,第一连通门的设置可以实现第一缓冲室与第一处理室的连通或隔离;在第四隔墙上设有第二连通门151,第二连通门的设置可以实现第一处理室与第二处理室的连通或隔离。第一缓冲室内设有除尘装置,第一、第二处理室内均设有紫外线杀菌灯、喷雾装置,喷雾装置可以喷出雾化双氧水,对身着无菌服的操作者进行消毒处理。通过第一、第二处理室可以对操作者进行两次消毒处理,以杀灭操作者带进来的有害细菌。在仪器处理室内设有垂直设置的第五隔墙2和第六隔墙24,还设有与第五隔墙平行设置的第七隔墙25,第五隔墙、第六隔墙和第七隔墙的设置将仪器处理室分成第二缓冲室23、第三处理室26、第四处理室27和第五处理室28。在第五隔墙上设有第三连通门21,在第七隔墙上设有第四连通门241。在第二缓冲室内设有挡墙22,挡墙的设置使得第三连通门与第二前进入门错开,这样可以避免外界的细菌直接进入第三处理室。仪器经第二前进入门进入缓冲室,在缓冲室内设有除尘器,可以对仪器进行除尘操作。在第三处理室的内壁设有紫外线杀菌灯,在第四处理室内设有喷雾装置,喷雾装置可以喷出双氧水水雾,在第五处理室内设有干燥装置,用于对仪器表面进行干燥处理。在第四处理室和第五处理室之间设有输送机构3,如图2所示,输送机构为带式输送机,输送机构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直线段31、第一圆弧段32、第二直线段33、第二圆弧段3和第五直线段35,第五直线段与第一前进入门衔接,第四处理室内的仪器经输送机构输送至第五处理室内,此时打开第一前进入门,可以获取经过一次除尘、三次消毒后的仪器。打开第一前进入门后,操作间与第五处理室连通,由于仪器已经过了第三、第四处理室,因此进入第五处理室的仪器以实现了良好的杀菌消毒。本技术,通过将操作间与操作者处理室分开、将操作间与仪器处理室分开,并将仪器处理室和操作者处理室分开,并对操作者和仪器进行分别杀菌处理,进而使得进入操作间的操作者和仪器无菌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隔离细菌的无菌室,其特征是,它包括无菌室主体,在无菌室主体内设有第一隔墙,第一隔墙将无菌室主体分成左右设置的两个腔体,其中右侧的腔体为操作间,在左侧的腔体内设有第二隔墙,第二隔墙将左侧腔体分成相互独立的操作者处理室和仪器处理室,在操作者处理室上设有与操作间连通或隔离的第一后进入门,在操作者处理室上设有与外界连通或隔离的第二后进入门,在仪器处理室上设有与操作间连通或隔离的第一前进入门,在仪器处理室上设有与外界连通或隔离的第二前进入门;在操作者处理室和仪器处理室内均设有紫外线杀菌灯和喷雾装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离细菌的无菌室,其特征是,它包括无菌室主体,在无菌室主体内设有第一隔墙,第一隔墙将无菌室主体分成左右设置的两个腔体,其中右侧的腔体为操作间,在左侧的腔体内设有第二隔墙,第二隔墙将左侧腔体分成相互独立的操作者处理室和仪器处理室,在操作者处理室上设有与操作间连通或隔离的第一后进入门,在操作者处理室上设有与外界连通或隔离的第二后进入门,在仪器处理室上设有与操作间连通或隔离的第一前进入门,在仪器处理室上设有与外界连通或隔离的第二前进入门;在操作者处理室和仪器处理室内均设有紫外线杀菌灯和喷雾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离细菌的无菌室,其特征是,在操作者处理室内设有平行设置的第三隔墙和第四隔墙,第三、第四隔墙的设置将操作者处理室分成第一缓冲室、第一处理室和第二处理室;在第一隔墙上设有第一连通门,在第二隔墙上设有第二连通门,第二处理室通过第一后进入门与操作间连通或隔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离细菌的无菌室,其特征是,在第一缓冲室内设有除尘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离细菌的无菌室,其特征是,在第一处理室内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刚,
申请(专利权)人:菏泽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