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声科防感染均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65643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1 17: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声科防感染均涂装置,包括外壳、挤压杆、挤压板、药剂仓、消毒仓、隔板、涂抹杆、推动块和连接杆,所述外壳为下端开口中空腔结构设置,所述药剂仓设于外壳内壁上面下,所述消毒仓设于药剂仓下,所述隔板设于药剂仓和消毒仓之间,所述挤压杆穿过外壳设于外壳顶部,所述挤压板设于外壳内且设于挤压杆下,所述涂抹杆设于外壳内且贯穿隔板,所述推动块可移动设于外壳侧面上,所述连接杆一端连接于推动块侧面,所述连接杆另一端连接于涂抹杆侧面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医用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利用刷毛和均匀涂抹块将耦合剂均匀涂抹在患者皮肤上,并且利用紫外线消毒灯对涂抹块进行消毒处理的超声科防感染均涂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声科防感染均涂装置
本技术属于医用器械
,具体是指一种超声科防感染均涂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很多疾病均可通过超声技术实现检查,而在检查时需要通过超声探头进行检测,而检查之前需要在病人相关部位上涂抹耦合剂,目前涂抹时均是通过棉签进行涂抹,该方式存在多种弊端,其一,棉签上的擦拭棉在蘸取剂体后涂抹在病人身上时,容易有部分的擦拭棉黏在病人的皮肤上,导致耦合效果差设置无法实现,其二,采用棉签擦拭的效率低下,有时候一个部位需要使用多根棉签,其三,棉签擦拭涂抹不均匀,导致耦合效果存在不稳定性。除此之外,现实生活中也有通过挤压式出剂装置进行涂抹,但是该方法在使用后没有任何处理或者只是通过抹布对出剂口进行简单擦拭,很容易造成病人交叉感染。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利用刷毛和均匀涂抹块将耦合剂均匀涂抹在患者皮肤上,并且利用紫外线消毒灯对涂抹块进行消毒处理的超声科防感染均涂装置。为了实现上述功能,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超声科防感染均涂装置,包括外壳、挤压杆、挤压板、药剂仓、消毒仓、隔板、涂抹杆、推动块和连接杆,所述外壳为下端开口中空腔结构设置,所述药剂仓设于外壳内壁上面下,所述消毒仓设于药剂仓下,所述隔板设于药剂仓和消毒仓之间,所述挤压杆穿过外壳设于外壳顶部,所述挤压板设于外壳内且设于挤压杆下,所述涂抹杆设于外壳内且贯穿隔板,所述推动块可移动设于外壳侧面上,所述连接杆一端连接于推动块侧面,所述连接杆另一端连接于涂抹杆侧面上;所述涂抹杆包括杆体、包裹密封杆、涂抹内杆、反射镜面、紫外线消毒内灯、刷毛和均匀涂抹块,所述涂抹内杆位上端开口的中空腔结构设置,所述涂抹内杆设于涂抹杆内,所述包裹密封杆套接于涂抹内杆设于涂抹杆内,所述刷毛设于涂抹内杆下,所述均匀涂抹块设于杆体下,所述紫外线消毒内灯设于杆体下且设于均匀涂抹块和涂抹内杆之间,所述反射镜面一端设于杆体下,所述反射镜面另一端设于均匀涂抹块侧面上。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侧面设有注入口,所述注入口连接于药剂仓,通过注入口向药剂仓内补充药剂。进一步地,所述挤压杆与外壳顶部接触处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套接于挤压杆,防止药剂泄露,避免内外空气流动,导致药剂变质失效。进一步地,所述外壳远离注入口侧面下端设有限位块,防止包裹密封杆从杆体中脱出,进而导致药剂进入消毒仓内。进一步地,所述消毒仓内壁底面上设有外侧紫外线消毒灯,便于对均匀涂抹块外侧面进行消毒处理。进一步地,所述涂抹杆和包裹密封杆顶部为中心凹陷结构设置,方便药剂进入涂抹内杆中。本技术采取上述结构取得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超声科防感染均涂装置操作简单,机构紧凑,设计合理,通过紫外线消毒内灯和外侧紫外线消毒灯实现对均匀涂抹块和刷毛的消毒处理,避免病人发生交叉干扰,同时涂抹杆和包裹密封杆顶部为中心凹陷,方便药剂进入涂抹内杆中,提高涂抹的效率,涂抹完成之后,将涂抹杆移动回消毒仓内,减少与外界接触,避免沾污。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超声科防感染均涂装置的结构透视图;图2为图1中A处结构放大图。其中,1、外壳,2、挤压杆,3、挤压板,4、药剂仓,5、消毒仓,6、隔板,7、涂抹杆,8、推动块,9、连接杆,10、杆体,11、包裹密封杆,12、涂抹内杆,13、反射镜面,14、紫外线消毒内灯,15、刷毛,16、均匀涂抹块,17、注入口,18、密封圈,19、限位块,20、外侧紫外线消毒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本技术所述的技术特征或连接关系没有进行详细描述的部分均为采用的现有技术。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2所述,本技术一种超声科防感染均涂装置,包括外壳1、挤压杆2、挤压板3、药剂仓4、消毒仓5、隔板6、涂抹杆7、推动块8和连接杆9,所述外壳1为下端开口中空腔结构设置,所述药剂仓4设于外壳1内壁上面下,所述消毒仓5设于药剂仓4下,所述隔板6设于药剂仓4和消毒仓5之间,所述挤压杆2穿过外壳1设于外壳1顶部,所述挤压板3设于外壳1内且设于挤压杆2下,所述涂抹杆7设于外壳1内且贯穿隔板6,所述推动块8可移动设于外壳1侧面上,所述连接杆9一端连接于推动块8侧面,所述连接杆9另一端连接于涂抹杆7侧面上;所述涂抹杆7包括杆体10、包裹密封杆11、涂抹内杆12、反射镜面13、紫外线消毒内灯14、刷毛15和均匀涂抹块16,所述涂抹内杆12位上端开口的中空腔结构设置,所述涂抹内杆12设于涂抹杆7内,所述包裹密封杆11套接于涂抹内杆12设于涂抹杆7内,所述刷毛15设于涂抹内杆12下,所述均匀涂抹块16设于杆体10下,所述紫外线消毒内灯14设于杆体10下且设于均匀涂抹块16和涂抹内杆12之间,所述反射镜面13一端设于杆体10下,所述反射镜面13另一端设于均匀涂抹块16侧面上。所述外壳1侧面设有注入口17,所述注入口17连接于药剂仓4。所述挤压杆2与外壳1顶部接触处设有密封圈18,所述密封圈18套接于挤压杆2。所述外壳1远离注入口17侧面下端设有限位块19。所述消毒仓5内壁底面上设有外侧紫外线消毒灯20。所述涂抹杆7和包裹密封杆11顶部为中心凹陷结构设置。具体使用时,首先将药剂从注入口17倒入药剂仓4内,拨动推动块8,控制涂抹杆7向下移动,直到推动块8接触到限位块19顶部停止,药剂从药剂仓4经过涂抹杆7和包裹密封杆11顶部斜面流入涂抹内杆12中,经由刷毛15上流下,之后通过刷毛15将药剂涂抹在患者皮肤上,之后通过均匀涂抹块16将药剂均匀分散在患者皮肤上,完成药剂涂抹,之后控制推动块8,将涂抹杆7拉回到消毒仓5内,开启紫外线消毒内灯14和外侧紫外线消毒灯20对刷毛15和均匀涂抹块16进行消毒处理。以上对本技术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技术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超声科防感染均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挤压杆、挤压板、药剂仓、消毒仓、隔板、涂抹杆、推动块和连接杆,所述外壳为下端开口中空腔结构设置,所述药剂仓设于外壳内壁上面下,所述消毒仓设于药剂仓下,所述隔板设于药剂仓和消毒仓之间,所述挤压杆穿过外壳设于外壳顶部,所述挤压板设于外壳内且设于挤压杆下,所述涂抹杆设于外壳内且贯穿隔板,所述推动块可移动设于外壳侧面上,所述连接杆一端连接于推动块侧面,所述连接杆另一端连接于涂抹杆侧面上;所述涂抹杆包括杆体、包裹密封杆、涂抹内杆、反射镜面、紫外线消毒内灯、刷毛和均匀涂抹块,所述涂抹内杆位上端开口的中空腔结构设置,所述涂抹内杆设于涂抹杆内,所述包裹密封杆套接于涂抹内杆设于涂抹杆内,所述刷毛设于涂抹内杆下,所述均匀涂抹块设于杆体下,所述紫外线消毒内灯设于杆体下且设于均匀涂抹块和涂抹内杆之间,所述反射镜面一端设于杆体下,所述反射镜面另一端设于均匀涂抹块侧面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声科防感染均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挤压杆、挤压板、药剂仓、消毒仓、隔板、涂抹杆、推动块和连接杆,所述外壳为下端开口中空腔结构设置,所述药剂仓设于外壳内壁上面下,所述消毒仓设于药剂仓下,所述隔板设于药剂仓和消毒仓之间,所述挤压杆穿过外壳设于外壳顶部,所述挤压板设于外壳内且设于挤压杆下,所述涂抹杆设于外壳内且贯穿隔板,所述推动块可移动设于外壳侧面上,所述连接杆一端连接于推动块侧面,所述连接杆另一端连接于涂抹杆侧面上;所述涂抹杆包括杆体、包裹密封杆、涂抹内杆、反射镜面、紫外线消毒内灯、刷毛和均匀涂抹块,所述涂抹内杆位上端开口的中空腔结构设置,所述涂抹内杆设于涂抹杆内,所述包裹密封杆套接于涂抹内杆设于涂抹杆内,所述刷毛设于涂抹内杆下,所述均匀涂抹块设于杆体下,所述紫外线消毒内灯设于杆体下且设于均匀涂抹块和涂抹内杆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莉莉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