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袖叉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5550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1 17: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袖叉结构,用于和衣袖的袖身结合,包括袖叉片以及在袖叉片相对两侧边的第一袖叉部和第二袖叉部;所述第一袖叉部翻折和袖叉片形成重叠部;所述第二袖叉部翻折和袖叉片形成重叠部;所述第一袖叉部和第二袖叉部翻折后位于所述袖叉片的上表面,所述袖叉片的中部设置折痕,用于使袖叉片的下表面重合相对;两重叠部的内部设置粘结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袖叉和袖身之间的连接采用热压固定,而非缝制,省去缝制的步骤,不用裁剪线头,提高衣袖的加工效率,同时减少衣袖皱痕,保持笔直美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袖叉结构
本技术涉及服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袖叉结构。
技术介绍
在正式场合中,优选西装服装,穿着西服时都要在西服里面搭配一件衬衫,衬衫的袖口会露出西装袖口的外侧。为了美观,对衬衫袖口的加工要求比较严格,为了达到这个要求,一般都是在衬衫的袖口处缝制袖叉,以防止袖口开叉的地方出现毛边、不服帖等影响美观的问题。采用传统的缝制方法缝制的袖叉,存在袖叉缝制毛出、漏缝等现象,以致衬衫袖口外观效果不佳,制作质量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袖叉结构,主要解决现有的袖叉在缝制时容易出现缝制毛出、漏缝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袖叉结构,用于衣袖的袖身,包括袖叉片以及在袖叉片相对两侧边的第一袖叉部和第二袖叉部;所述第一袖叉部翻折和袖叉片形成重叠部;所述第二袖叉部翻折和袖叉片形成重叠部;所述第一袖叉部和第二袖叉部翻折后位于所述袖叉片的上表面,所述袖叉片的中部设置折痕,用于使袖叉片的下表面重合相对;两重叠部的内部设置粘结层。进一步,所述第一袖叉部的宽度大于袖叉片宽度的一半,第二袖叉部的宽度大于袖叉片宽度的一半。进一步,所述第一袖叉部、第二袖叉部与袖叉的重叠部分别设有填充块,所述填充块置于袖叉和袖身之间。进一步,所述填充块为厚度为0.1mm至0.2mm的铝片或铁片或塑料片。进一步,所述填充块的平面形状为长方形,或为圆形和长方形依次交错形成的结构。进一步,所述填充块上开设通孔,通孔在填充块中均匀分布。进一步,所述第一袖叉部的中部固定纽扣,第二袖叉部的中部开设缝口。进一步,所述第一袖叉部靠近袖叉片中部一端设有第一加固段,用于扩大第一袖叉部和袖身的接触面积;所述第二袖叉部靠近袖叉片中部一端设有第二加固段,用于扩大第二袖叉部和袖身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所述第一加固段和第二加固段的端部形状为箭头状,或为圆形。进一步,所述粘结层为热熔性胶,厚度为0.05至0.1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袖叉采用同一块布料进行裁剪,通过特定的折线折出和袖身连接的结构,本结构设计适合大批量裁剪,减少材料浪费;2、本袖叉和袖身之间的连接采用粘结层粘结,而非缝制,省去缝制的步骤,不用裁剪线头,提高衣袖的加工效率,同时减少衣袖皱痕,保持笔直美观;3、在袖叉结构中放入填充块,有助于保持衣袖笔直,减少皱痕;填充块中开设通孔,增大粘结层和袖叉、袖身接触面积,使结合处更为紧密。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其一实施例的袖叉和袖身结合的衣袖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其一实施例的袖叉结构平面展开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其一实施例的袖叉结构翻折后的示意图;其中:1、第一袖叉部;10、第一加固段;11、纽扣;2、第二袖叉部;20、第二加固段;21、缝口;3、袖叉片;4、填充块;5、袖身。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加深对本技术的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述,本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根据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袖叉结构,用于衣袖的袖身5,包括袖叉片3以及在袖叉片相对两侧边的第一袖叉部1和第二袖叉部2,在此,袖叉采用同一块布料进行裁剪,通过特定的折线折出和袖身5连接的结构,本结构设计适合大批量裁剪,减少材料浪费;其中,如图2所示,第一袖叉部1翻折和袖叉片3形成重叠部;第二袖叉部2翻折和袖叉片3形成重叠部;第一袖叉部1和第二袖叉部2翻折后位于袖叉片3的上表面,袖叉片3的中部设置折痕,用于使袖叉片3的下表面重合相对;两重叠部的内部设置粘结层,重叠部的开口方向与袖身5的侧边结合,两者通过热压固定,如此,袖叉和袖身5之间的连接采用粘结固定,而非缝制,省去缝制的步骤,不用裁剪线头,提高衣袖的加工效率。进一步地,第一袖叉部1的宽度大于袖叉片3宽度的一半,第二袖叉部2的宽度大于袖叉片3宽度的一半,或和袖叉片3的宽度相同,第一袖叉部1的表面显露在衣袖的外侧,选取合适的宽度有利于和袖身5固定连接。进一步地,第一袖叉部1靠近袖叉片3中部一端设有第一加固段10,用于扩大第一袖叉部1和袖身5的接触面积;第二袖叉部2靠近袖叉片3中部一端设有第二加固段20,用于扩大第二袖叉部2和袖身5的接触面积;优选地,第一加固段10和第二加固段20的端部形状为箭头状,或为圆形;加固段使袖叉和袖身5的结合更为紧密,防止袖叉的开口过大,加固段和袖身5的连接有利于保持袖叉的开口的形状。进一步地,第一袖叉部1的中部固定纽扣11,第二袖叉部2的中部开设缝口21,袖叉和袖身5采取热压成型,缝制一颗纽扣11即可使衣袖的袖口合上,外观修直,不会起皱。为了使袖叉结构更为笔直,减少皱痕,如图1所示,优选地,在第一袖叉部1、第二袖叉部2与袖叉的重叠部分别设有填充块4,填充块4置于袖叉和袖身5之间,在袖叉结构中放入填充块4;当不使用填充块4,袖叉和袖身5之间也可保持笔直,袖叉和袖身5重叠部分为三层面料,足以起到一定的除皱效果;优选地,填充块4上开设通孔,通孔均匀分布在填充块4,增大粘结层和袖叉、袖身5接触面积,使结合处更为紧密。优选地,填充块4为厚度为0.1mm至0.2mm的铝片或铁片或塑料片,耐高温塑料可选聚苯硫醚(PPS)、LCP塑胶原料或聚酰亚胺(PI),填充块4的厚度根据材质选择选择0.1mm时能保证袖叉的笔直,同时不会过大增加衣袖的重量。优选地,填充块4的形状为长方形,或为圆形和长方形依次交错形成的结构,优化填充块的形状,主要是使填充块的宽度接近袖叉片的宽度,重量尽可能轻便。粘结层作为影响袖叉结构的重要部分,选用对人体无害的热熔性胶。热熔性胶厚度过厚会使面料出现硬化,影响穿着的舒适性;然而,如果热熔性胶的厚度过薄的话,就会影响两层面料之间的粘结成形稳固以及定型性,为了解决此技术难题,专利技术人经过大量的研究并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发现,当热熔性胶厚度在0.05至0.1mm时,两块面料的粘结位置处不但具有良好的柔软性,两层面料之间的粘结成形的稳固定型性效果也非常良好,而当热熔性胶厚度的厚度为0.08mm时,则具有最好的效果。优选地,热压固定的按压时间为30秒至1分钟,当衣袖厚度较薄、粘结层薄,按压时间在30秒即可,随着衣袖厚度增加、粘结层增厚,适当提高热压的时间;热压固定的压力为0.1KG/平方厘米,热压的温度为85℃至105℃或135℃至155℃或180℃以上,衣袖厚度越厚,粘结层厚度随之增加,热压的温度适当提高。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技术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技术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到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袖叉结构,用于衣袖的袖身,其特征在于,包括袖叉片以及在袖叉片相对两侧边的第一袖叉部和第二袖叉部;所述第一袖叉部翻折和袖叉片形成重叠部;所述第二袖叉部翻折和袖叉片形成重叠部;所述第一袖叉部和第二袖叉部翻折后位于所述袖叉片的上表面,所述袖叉片的中部设置折痕,用于使袖叉片的下表面重合相对;两重叠部的内部设置粘结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袖叉结构,用于衣袖的袖身,其特征在于,包括袖叉片以及在袖叉片相对两侧边的第一袖叉部和第二袖叉部;所述第一袖叉部翻折和袖叉片形成重叠部;所述第二袖叉部翻折和袖叉片形成重叠部;所述第一袖叉部和第二袖叉部翻折后位于所述袖叉片的上表面,所述袖叉片的中部设置折痕,用于使袖叉片的下表面重合相对;两重叠部的内部设置粘结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袖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袖叉部的宽度大于袖叉片宽度的一半,第二袖叉部的宽度大于袖叉片宽度的一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袖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袖叉部、第二袖叉部与袖叉的重叠部分别设有填充块,所述填充块置于袖叉和袖身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袖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块为厚度为0.1mm至0.2mm的铝片或铁片或塑料片。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袖叉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萧耀程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爵邦时装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