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续有机纤维的耐磨性测试仪
本专利技术涉及有机纤维的测试评价
,尤其涉及一种连续有机纤维的耐磨性测试仪。
技术介绍
随着无梭、高速织机的使用和纤维的系统化发展,纤维在纺织过程中变得更加容易断裂,而纤维的断裂会影响织机的连续工作,也会影响织物的质量。因此,纤维的耐磨性会影响自身的可织性。耐磨性越高,纤维的可加工性就越好,编织而成的织物就更加耐用,因此,耐磨性成为考察纤维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有机纤维在纺织过程中,主要会与后梁、引纬器以及停经片之间产生多种方向、多种性质的摩擦力。为了研究纤维的耐磨性能,有许多研究基于上述摩擦力进行纤维耐磨性测试仪的设计。由于耐磨性测试仪的种类繁多,其测试原理、测试条件和评价方法多种多样,缺少统一的测试标准,导致不同人员对不同有机纤维的耐磨性有不同的评价,无法进行比较。目前所采用的试验方法有如下两种:(1)以纤维自身为磨料,经过一定速度和次数的相互摩擦,观察纤维表面的磨损程度,根据试验样卡来评定纤维的耐磨性能;这种方法存在着试验条件不稳定、人为误差大以及其它磨损形式干扰因素多等缺点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续有机纤维的耐磨性测试仪,其特征在于,包括:L型支架(1)、由多个挂钩并排组成的挂钩排(2)、第一梳纱棒(3)、第二梳纱棒(4)、第一张力棒(5)、第二张力棒(6)、滑轨(7)、滑块(8)、磨辊支架(9)、磨辊(10)、曲柄连杆(11)、圆盘(12)、第一电机、第二电机(13)、第一计数器(14)、第二计数器(15)、U型钩码(16)、挡板(17)以及加捻器(18);其中,/n所述L型支架(1)的背板(19)上设有沿水平方向排列的五个第一轨道(20~24),依次与所述挂钩排(2)、所述第一梳纱棒(3)、所述第一张力棒(5)、所述第二张力棒(6)和所述第二梳纱棒(4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续有机纤维的耐磨性测试仪,其特征在于,包括:L型支架(1)、由多个挂钩并排组成的挂钩排(2)、第一梳纱棒(3)、第二梳纱棒(4)、第一张力棒(5)、第二张力棒(6)、滑轨(7)、滑块(8)、磨辊支架(9)、磨辊(10)、曲柄连杆(11)、圆盘(12)、第一电机、第二电机(13)、第一计数器(14)、第二计数器(15)、U型钩码(16)、挡板(17)以及加捻器(18);其中,
所述L型支架(1)的背板(19)上设有沿水平方向排列的五个第一轨道(20~24),依次与所述挂钩排(2)、所述第一梳纱棒(3)、所述第一张力棒(5)、所述第二张力棒(6)和所述第二梳纱棒(4)对应,每个第一轨道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定位卡槽,所述挂钩排(2)、所述第一梳纱棒(3)、所述第一张力棒(5)、所述第二张力棒(6)和所述第二梳纱棒(4)分别在对应的第一轨道上滑动并定位在第一定位卡槽内;所述挂钩排(2)对应的第一轨道(20)下端的第一定位卡槽(20a)低于其余四个第一轨道(21~24)下端的第一定位卡槽(21a、22a、23a、24a),所述挂钩排(2)对应的第一轨道(20)上端的第一定位卡槽(20b)高于其余四个第一轨道(21~24)下端的第一定位卡槽(21a、22a、23a、24a)且低于其余四个第一轨道(21~24)上端的第一定位卡槽(21b、22b、23b、24b);所述第一梳纱棒(3)、所述第一张力棒(5)、所述第二张力棒(6)和所述第二梳纱棒(4)对应的四个第一轨道(21~24),下端的第一定位卡槽(21a、22a、23a、24a)等高,且上端的第一定位卡槽(21b、22b、23b、24b)等高;
所述磨辊支架(9)上设有第二轨道(25),所述第二轨道(25)上设有多个第二定位卡槽,所述磨辊(10)在所述第二轨道(25)上滑动并通过轴承定位在第二定位卡槽内;所述第二轨道(25)上最下端的第二定位卡槽低于所述挂钩排(2)对应的第一轨道(20)上端的第一定位卡槽(20b),所述第二轨道(25)上的其余第二定位卡槽高于所述第一张力棒(5)和所述第二张力棒(6)对应的第一轨道(22、23)下端的第一定位卡槽(22a、23a);
所述滑轨(7)固定在所述L型支架(1)的底板(26)上,所述滑轨(7)与所述L型支架(1)的背板(19)平行;所述滑块(8)与所述滑轨(7)滑动连接,所述磨辊支架(9)固定在所述滑块(8)上;所述曲柄连杆(11)的一端与所述滑块(8)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轴承(27)与所述圆盘(12)连接;所述圆盘(12)在圆心处通过轴承(27)与所述L型支架(1)的底板(26)连接;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圆盘(12)连接,用于带动所述圆盘(12)做匀速圆周运动,所述圆盘(12)带动所述曲柄连杆(11)往复运动,所述曲柄连杆(11)带动所述滑块(8)、所述磨辊支架(9)和所述磨辊(10)在所述滑轨(7)上往复运动;所述磨辊(10)处于静止状态时分别与所述第一张力棒(5)和所述第二张力棒(6)在水平方向的距离相等,所述磨辊(10)的往复运动轨迹位于所述第一张力棒(5)和所述第二张力棒(6)之间;所述第一计数器(14),用于对有机纤维断裂前所述圆盘(12)的转动圈数进行计数并显示;所述第二电机(13)与所述磨辊(10)连接,用于带动所述磨辊(10)匀速转动,所述第二计数器(15)与所述第二电机(13)连接,用于对所述第二电机(13)带动所述磨辊(10)转动的圈数进行计数并显示;
有机纤维的一端与所述挂钩排(2)中的挂钩连接,另一端与所述U型钩码(16)连接;
在测试时,所述挂钩排(2)、所述第一张力棒(5)和所述第二张力棒(6)分别位于对应的第一轨道(20、22、23)下端的第一定位卡槽(20a、22a、23a)内,所述第一梳纱棒(3)和所述第二梳纱棒(4)分别位于对应的第一轨道(21、24)上端的第一定位卡槽(21b、24b)内,所述磨辊(10)位于除最下端的第二定位卡槽外的任一第二定位卡槽内,用于使有机纤维绕成波浪状且从所述磨辊(10)的上方绕过;所述U型钩码(16)跨在所述挡板(17)上,且所述挡板(17)的顶端低于所述U型钩码(16)的顶端,用于使所述U型钩码(16)自然下垂且阻止加捻后的有机纤维带动所述U型钩码(16)回转,所述U型钩码(16)用于放置砝码,以向有机纤维施加张力;使有机纤维在所述磨辊(10)的往复运动和/或转动下,与所述磨辊(10)摩擦进行耐磨性测试;
在加捻时,所述挂钩排(2)、所述第一张力棒(5)和所述第二张力棒(6)分别位于对应的第一轨道(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敏,王欣怡,王绍凯,顾轶卓,李庆辉,韩建超,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