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48639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9 00: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设备技术领域,其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尾流区翅片换热效率高且排水进程快的换热器及空调器,本发明专利技术换热器包括传热管和若干翅片,翅片具有至少一排的管孔,翅片通过管孔套设于传热管上,其中,翅片还包括菱形凸起,菱形凸起设置于相邻两管孔之间;菱形凸起的长对角线与迎风侧的进风气流相平行;进风气流沿菱形凸起靠近迎风侧的两侧边流向传热管,并沿传热管背风侧的管壁流向传热管后侧的尾流区。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换热器,通过在两传热管之间设置菱形凸起,减小了尾流区面积,提高了尾流区翅片的翅片换热效率;同时可分割水流,减轻了化霜时换热器底部翅片的排水负担,整体加快排水进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及空调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器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翅片是风冷类换热器中的主要零部件,研发人员设计一种新的翅片,往往希望该翅片既能够获得较高的换热系数,同时送风阻力也要小。如图1所示,在翅片管类换热器中,铜管1是换热器阻力的主要来源,且在铜管1背风侧,由于绕流脱体2现象的存在,背风侧往往压力较低,气流3无法绕到铜管后部,导致此处扰动小,形成尾流区4,此处的翅片与空气换热差,实际上降低了翅片换热效率,这是目前翅片管类换热器存在的问题。中国专利CN109470077A公开了一种降低风阻的设计,该设计的优点是气流可以通过在铜管中心开的槽道直接流向背风侧,但是这种设计,实际气流流向不会如想象中的那样绕到铜管背后,如果采用此设计,气流要连续拐过4个90度的弯才能到达铜管背风侧,根据常识,气流往往从压力较低的地方流过,实际气流路径不会按照下图想象的路径流动。这种设计看似能够减小尾流区面积,但是实际上效果不佳,且该方案从铜管中心部位对翅片开槽,存在结构强度问题。此外,对于大型商用机,换热器高度高达1.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包括传热管和若干翅片,所述翅片具有至少一排的管孔,所述翅片通过所述管孔套设于所述传热管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还包括:/n菱形凸起,所述菱形凸起设置于相邻两管孔之间;所述菱形凸起的长对角线与迎风侧的进风气流相平行;所述进风气流沿所述菱形凸起靠近迎风侧的两侧边流向所述传热管,并沿所述传热管背风侧的管壁流向所述传热管后侧的尾流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包括传热管和若干翅片,所述翅片具有至少一排的管孔,所述翅片通过所述管孔套设于所述传热管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还包括:
菱形凸起,所述菱形凸起设置于相邻两管孔之间;所述菱形凸起的长对角线与迎风侧的进风气流相平行;所述进风气流沿所述菱形凸起靠近迎风侧的两侧边流向所述传热管,并沿所述传热管背风侧的管壁流向所述传热管后侧的尾流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还包括:
多个弧形凸起,环绕每个所述管孔设置;所述传热管的背风侧至少设置有两个弧形凸起,其设置为关于所述管孔的沿气流方向的中心线对称,并与所述传热管间隔设置形成弧形的导流流道;靠近管孔中心线的两对称的弧形凸起,其相对的两端部之间形成出风流道;所述进风气流沿所述菱形凸起靠近迎风侧的两侧边流入所述导流流道后,经过所述出风流道流向所述传热管后侧的尾流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凸起设置有四个,所述传热管的迎风侧和背风侧分别设置有两个弧形凸起,位于迎风侧的两个弧形凸起和位于背风侧的两个弧形凸起设置为关于所述管孔的垂直于气流方向的中心线对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菱形凸起的短对角线与一排管孔的中心连线相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东方刘晓蕾曹法立孟建军张文强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