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聚氨酯生产用的反应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聚氨酯生产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聚氨酯生产用的反应系统。
技术介绍
聚氨酯全名为聚氨基甲酸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聚氨酯有聚酯型和聚醚型二大类,他们可制成聚氨酯塑料(以泡沫塑料为主)、聚氨酯纤维(中国称为氨纶)、聚氨酯橡胶及弹性体。聚氨酯主要原料包括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聚丙二醇(PPG),目前都已成为国际化商品。这些原料的生产技术和设备都很复杂。聚氨酯树脂一般是由多异氰酸酯与多元醇等含有活性氢原子和基团反应而成,两者之间的反应为溶液之间的反应,反应釜中能够充分的搅拌均匀对其反应的程度具有较大的影响;现有的工业用反应釜,在实际的生产中一般都设置搅拌装置,但是在搅拌中会产生涡流,使反应物的混合方向相同,造成对反应物的混合程度不充分,反应速度慢;申请号为CN209680089U专利技术中公开了一种聚氨酯的搅拌反应釜,其中包括釜体、进料口、出料口、支撑脚,釜体的外围设有保温夹套,釜体内为一空腔,釜体的顶部设有搅拌机构,搅拌机构包括搅拌电机和与搅拌电机相连的搅拌轴;搅拌轴上从上到下依此设有第一搅拌叶片和第二搅拌叶片,第一搅拌叶片的数量至少为一个,第二搅拌叶片的数量为一个,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聚氨酯反应釜具有物料混合均匀度好、釜底不容易积料、混合效率高、不易粘壁等优势,而其搅拌装置存在一定的弊端,由于搅拌装置通过竖直方向进行旋转搅拌,液体由于重力和惯性的影响导致液体跟随搅拌装置整体旋转,从而导致液体之间的反应不充分,从而影响聚氨酯生产的质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聚氨酯生产用的反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合搅拌釜(1)、上料装置(2)、预聚体管式反应器(3)、反应釜(4)、充氮装置(5)、高粘度泵(6)和成品罐(7);/n所述混合搅拌釜(1)、上料装置(2)、预聚体管式反应器(3)、反应釜(4)和成品罐(7)通过管路依次连通;/n所述预聚体管式反应器(3)与反应釜(4)之间的管路上,以及所述反应釜(4)与成品罐(7)之间的管路上,均设置有高粘度泵(6);/n所述反应釜(4)与充氮装置(5)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氨酯生产用的反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合搅拌釜(1)、上料装置(2)、预聚体管式反应器(3)、反应釜(4)、充氮装置(5)、高粘度泵(6)和成品罐(7);
所述混合搅拌釜(1)、上料装置(2)、预聚体管式反应器(3)、反应釜(4)和成品罐(7)通过管路依次连通;
所述预聚体管式反应器(3)与反应釜(4)之间的管路上,以及所述反应釜(4)与成品罐(7)之间的管路上,均设置有高粘度泵(6);
所述反应釜(4)与充氮装置(5)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氨酯生产用的反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搅拌釜(1)包括釜体(101),所述釜体(10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架(107),且固定架(107)为相互平行的两个,两个所述固定架(107)相对的一侧共同固定连接有固定管(106),所述釜体(101)的内部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三角支架(1017),所述三角支架(1017)的顶部转动连接有主轴(108),所述固定管(106)与釜体(101)之间共同转动连接有搅拌杆(109),且搅拌杆(109)为相互对称的四个,四个所述搅拌杆(109)的外表面均固定连接有搅拌叶(1010),所述搅拌杆(10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斜齿轮(1012),且第二斜齿轮(1012)位于固定管(106)的内部,所述主轴(108)的外表面对应第二斜齿轮(1012)的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一斜齿轮(1011),且第一斜齿轮(1011)与第二斜齿轮(1012)啮合连接,所述主轴(108)远离三角支架(101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方形定位块(1015),所述釜体(101)的顶部设置有釜盖(102),所述釜盖(102)的顶部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104),所述伺服电机(104)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旋转杆(105),且旋转杆(105)与釜盖(102)贯穿连接;
所述上料装置(2)包括底座(201),所述底座(201)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凹槽(202),所述第一凹槽(202)的内部转动连接有双向螺纹杆(203),所述双向螺纹杆(203)的外表面螺纹套接有两个螺纹块(204),两个所述螺纹块(204)的顶端转动连接有两个转动杆(205),两个所述转动杆(205)的中部位置交叉转动连接,两个所述转动杆(205)的上方设置有升降板(206),所述升降板(206)的下表面开设有第二凹槽(209),所述第二凹槽(209)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杆(2010),所述固定杆(2010)的外表面套接有两个滑套(2011),两个所述转动杆(205)远离两个螺纹块(204)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滑套(2011)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升降板(206)的上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上料泵(2012)、固定箱(2015)和储液箱(2017),所述上料泵(2012)的吸料端管连接有进料管(2013),所述上料泵(2012)的出料端管连接有出料管(2014),所述出料管(2014)远离上料泵(2012)的一端延伸至固定箱(2015)的内部并从固定箱(2015)的顶壁伸出,所述储液箱(2017)的顶部固定嵌连有半导体制冷片(2019),所述半导体制冷片(2019)的热端固定连接有散热片(2020),所述半导体制冷片(2019)的冷端固定连接有导冷片(2022),所述储液箱(2017)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水泵(2018),所述水泵(2018)的出水端管连接有冷水管(2016),所述冷水管(2016)远离水泵(2018)的一端延伸至固定箱(2015)内部螺旋缠绕在出料管(2014)的外表面,且冷水管(2016)远离水泵(2018)的一端与储液箱(2017)的侧壁连通;
所述预聚体管式反应器(3)包括管体(301),所述管体(301)的顶端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接料管(302)与第二接料管(303)所述管体(30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料泵(305),所述管体(30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回流管(306),所述回流管(306)靠近管体(30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电磁阀(307),所述回流管(306)的底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3011),所述驱动电机(3011)的输出轴贯穿回流管(306)的外侧壁延伸至内侧并固定连接有搅拌叶轮(3012),所述回流管(306)的顶端与管体(301)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回流管(306)靠近管体(301)顶部的位置设置有第二电磁阀(3010),所述回流管(306)与管体(301)的外侧壁均嵌套设置有加热垫(304),所述管体(301)的底端靠近回流管(306)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储料罐(3015),所述管体(301)的底端靠近储料罐(3015)的一侧设置有第三电磁阀(3014);
所述反应釜(4)包括罐体(401),所述罐体(401)的上端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架(4014),所述第一支撑架(4014)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减速器(4013),所述第一减速器(401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伺服电机(4012),所述第一伺服电机(4012)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减速器(4013)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减速器(401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4015),所述罐体(401)的上端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架(4014)的内侧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架(4016),所述第一转轴(4015)的下端贯穿所述第二支撑架(4016)和罐体(401)的上端连接至所述罐体(401)的内部,所述罐体(401)的上端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三支撑架(409),所述第三支撑架(409)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减速器(4010),所述第二减速器(4010)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伺服电机(4011),所述第二伺服电机(4011)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减速器(4010)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减速器(4010)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轴(408),所述罐体(401)的上端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架(409)的内侧固定连接有第四支撑架(407),所述第二转轴(408)的下端贯穿所述第四支撑架(407)和罐体(401)的上端连接至所述罐体(401)的内部;
所述充氮装置(5)包括装置主体(501);所述装置主体(50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隔板(502),所述装置主体(501)的内底壁设置有存氮瓶(503),所述隔板(50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管(504),所述存氮瓶(503)的端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管(505),所述第一连接管(504)和第二连接管(505)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连接环(506),所述第二连接管(505)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板(507),所述支撑板(50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弹簧(508),所述支撑弹簧(508)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509),所述连接杆(509)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插杆(5010),所述插杆(5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磊,唐夏明,赵磊,纪尚超,吴利荣,李寿伟,陆斌,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禾欣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