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氨酯生产用的反应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642721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8 23: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聚氨酯生产用的反应系统,包括混合搅拌釜、上料装置、预聚体管式反应器、反应釜、充氮装置、高粘度泵和成品罐;所述混合搅拌釜、上料装置、预聚体管式反应器、反应釜和成品罐通过管路依次连通;所述预聚体管式反应器与反应釜之间的管路上,以及所述反应釜与成品罐之间的管路上,均设置有高粘度泵;所述反应釜与充氮装置相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聚氨酯生产用的反应系统整体结构相对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实现了聚氨酯的连续生产,是一种中小型的可连续生产的设备,可很好地将混料、上料、预聚、聚合、出料和存储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聚氨酯的生产效率,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且能够有效保证生产制得的聚氨酯的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聚氨酯生产用的反应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聚氨酯生产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聚氨酯生产用的反应系统。
技术介绍
聚氨酯全名为聚氨基甲酸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聚氨酯有聚酯型和聚醚型二大类,他们可制成聚氨酯塑料(以泡沫塑料为主)、聚氨酯纤维(中国称为氨纶)、聚氨酯橡胶及弹性体。聚氨酯主要原料包括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聚丙二醇(PPG),目前都已成为国际化商品。这些原料的生产技术和设备都很复杂。聚氨酯树脂一般是由多异氰酸酯与多元醇等含有活性氢原子和基团反应而成,两者之间的反应为溶液之间的反应,反应釜中能够充分的搅拌均匀对其反应的程度具有较大的影响;现有的工业用反应釜,在实际的生产中一般都设置搅拌装置,但是在搅拌中会产生涡流,使反应物的混合方向相同,造成对反应物的混合程度不充分,反应速度慢;申请号为CN209680089U专利技术中公开了一种聚氨酯的搅拌反应釜,其中包括釜体、进料口、出料口、支撑脚,釜体的外围设有保温夹套,釜体内为一空腔,釜体的顶部设有搅拌机构,搅拌机构包括搅拌电机和与搅拌电机相连的搅拌轴;搅拌轴上从上到下依此设有第一搅拌叶片和第二搅拌叶片,第一搅拌叶片的数量至少为一个,第二搅拌叶片的数量为一个,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聚氨酯反应釜具有物料混合均匀度好、釜底不容易积料、混合效率高、不易粘壁等优势,而其搅拌装置存在一定的弊端,由于搅拌装置通过竖直方向进行旋转搅拌,液体由于重力和惯性的影响导致液体跟随搅拌装置整体旋转,从而导致液体之间的反应不充分,从而影响聚氨酯生产的质量,有一定的不便。在聚氨酯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对原料进行上料,现有的公开号为CN209934543U公开了一种水性聚氨酯漆生产用的上料装置,该装置通过抽料泵将原料排入搅拌桶内实现上料,但这种上料装置不能根据不同搅拌桶的高度对上料装置的高度进行调整,且聚氨酯的耐热性较差,在原料上料时,没有对原料进行降温处理,由于温度会影响原料的化学性质,如果不对原料的温度进行控制,可能会影响生产质量。公开号为CN205953901U的聚氨酯树脂生产装置中的搅拌混合器与旋流反应器均为传统的部件,由于分为两个加工步骤,因此占地空间大,且难以提升混合与反应的效率。聚氨酯树脂一般是由多异氰酸酯与多元醇等含有活性氢原子和基团反应而成,两者之间的反应为溶液之间的反应,反应釜中能够充分的搅拌均匀对其反应的程度具有较大的影响;现有的工业用反应釜,在实际的生产中一般都设置搅拌装置,但是在搅拌中会产生涡流,使反应物的混合方向相同,造成对反应物的混合程度不充分,反应速度慢。为了提高反应物的混合程度,申请号为201822249662.9的专利技术中公开了一种聚氨酯反应釜,包括釜体、进料口、出料口,釜体的顶部设有主搅拌机构,釜体的底部设有辅搅拌机构;主搅拌机构包括主搅拌电机、传动机构、第一主搅拌轴和第二主搅拌轴,的第一主搅拌轴和第二主搅拌轴上均设有主搅拌叶片;辅搅拌机构包括辅搅拌电机、辅搅拌轴和辅搅拌叶片;的主搅拌机构和辅搅拌机构可分别独立运行,反应物料从进料口进入反应釜的釜体内,开启主搅拌机构和辅搅拌机构,反应物料随着第一主搅拌轴、第二主搅拌轴以及辅搅拌轴一起旋转混合;但是,上述现有技术中提供的聚氨酯反应釜其搅拌结构过于繁琐,不便于维护,且其不能解决罐体底端的物料附着和罐体内部的压力问题。在对其进行生产时需要用到充氮装置,如专利申请号CN201720950094.8公开了一种聚氨酯材料生产用反应釜的充氮装置,包括接氮上阀体和充氮下阀体,所述接氮上阀体通过相应凹凸槽与充氮下阀体相连,并且所述接氮上阀体的上方设置有接氮端管口,所述接氮端管口的外侧处安装有端口紧套环,所述端口紧套环与接氮端管口的下侧套有密封套环,接氮上阀体的另一侧端设置为补压接口,所述充氮下阀体的一侧端设置有旋转螺母,所述旋转螺母通过半环卡与充氮下阀体相连,并且旋转螺母的内侧处安装有调气阀杆,充氮下阀体的下端处安装有压力表,用于测量氮气的压力,所述压力表通过J型密封圈与充氮下阀体相连,充氮下阀体的另一侧端设置为充氮端口,所述充氮端口的外侧安装有锁套环,方便人们进行使。但是现有的充氮装置存在以下问题:1、在进行使用的时候,不便对其进行固定,从而使得在进行使用的时候因为晃动,影响正常的使用;2、在进行使用的时候,在存氮瓶氮量不足时,需要停止装置进行更换才能继续使用。聚氨酯在生产过程中,往往需要用到高粘度泵进行配合,如申请号:CN102072130A中提供了一种水泵设备,包括基座、安装在基座上的至少两台卧式水泵以及进出水管路,进水管路包括分别连接于至少两台卧式水泵的进水口的至少两个进水组件和与其连通的进水总管;出水管路包括分别连接于至少两台卧式水泵的出水口的至少两个出水组件和与其连通的出水总管,进出水总管分别通过支架支撑在基座上;基座包括水泵底座和至少一个支架底座,至少两台卧式水泵固定安装在水泵底座上,支架安装在支架底座上;支架底座相对于水泵底座伸出长度可调地连接在水泵底座上。本专利技术在安装到供水网络中时,可以通过调节支架底座相对于水泵底座伸出长度来适应具体的空间大小情况,不需要整体更换基座,大幅度提高安装效率,降低了成本。但是现有的高粘度泵存在以下问题:1、现有的高粘度泵,整体在进行拆组的时候过于复杂,从而不便于运输以及快速检修,降低了整体的使用效率;2、现有的高粘度泵,整体的耐腐蚀、耐磨以及耐高温性能较低,从而很容易发生损坏,降低了整体的使用寿命。此外,目前聚氨酯生产用的反应系统,还存在以下问题:1.缺少中小型的可连续生产的设备,无法很好地将混料、上料、预聚、聚合、出料和存储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连续的聚氨酯生产设备;2.聚氨酯生产设备的混料、上料、预聚、聚合、出料和存储等环节,还存在上述缺陷,不能很好地满足聚氨酯生产的要求,无法保证生产制得的聚氨酯的质量。基于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聚氨酯生产用的反应系统,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氨酯生产用的反应系统。本专利技术的聚氨酯生产用的反应系统整体结构相对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实现了聚氨酯的连续生产,是一种中小型的可连续生产的设备,可很好地将混料、上料、预聚、聚合、出料和存储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连续的聚氨酯生产用的反应系统;聚氨酯生产用的反应系统的混料、上料、预聚、聚合、出料和存储等环节的装置/设备均经过精心设计和调整,能很好地满足聚氨酯生产的要求,有效保证了生产制得的聚氨酯的质量。大大提高了聚氨酯的生产效率,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且能够有效保证生产制得的聚氨酯的质量。此外,本专利技术的聚氨酯生产用的反应系统便于实现自动化控制,有利于实现连续自动化生产。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聚氨酯生产用的反应系统,包括混合搅拌釜、上料装置、预聚体管式反应器、反应釜、充氮装置、高粘度泵和成品罐;所述混合搅拌釜、上料装置、预聚体管式反应器、反应釜和成品罐通过管路依次连通;所述预聚体管式反应器与反应釜之间的管路上,以及所述反应釜与成品罐之间的管路上,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聚氨酯生产用的反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合搅拌釜(1)、上料装置(2)、预聚体管式反应器(3)、反应釜(4)、充氮装置(5)、高粘度泵(6)和成品罐(7);/n所述混合搅拌釜(1)、上料装置(2)、预聚体管式反应器(3)、反应釜(4)和成品罐(7)通过管路依次连通;/n所述预聚体管式反应器(3)与反应釜(4)之间的管路上,以及所述反应釜(4)与成品罐(7)之间的管路上,均设置有高粘度泵(6);/n所述反应釜(4)与充氮装置(5)相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氨酯生产用的反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合搅拌釜(1)、上料装置(2)、预聚体管式反应器(3)、反应釜(4)、充氮装置(5)、高粘度泵(6)和成品罐(7);
所述混合搅拌釜(1)、上料装置(2)、预聚体管式反应器(3)、反应釜(4)和成品罐(7)通过管路依次连通;
所述预聚体管式反应器(3)与反应釜(4)之间的管路上,以及所述反应釜(4)与成品罐(7)之间的管路上,均设置有高粘度泵(6);
所述反应釜(4)与充氮装置(5)相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氨酯生产用的反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搅拌釜(1)包括釜体(101),所述釜体(10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固定架(107),且固定架(107)为相互平行的两个,两个所述固定架(107)相对的一侧共同固定连接有固定管(106),所述釜体(101)的内部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三角支架(1017),所述三角支架(1017)的顶部转动连接有主轴(108),所述固定管(106)与釜体(101)之间共同转动连接有搅拌杆(109),且搅拌杆(109)为相互对称的四个,四个所述搅拌杆(109)的外表面均固定连接有搅拌叶(1010),所述搅拌杆(10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斜齿轮(1012),且第二斜齿轮(1012)位于固定管(106)的内部,所述主轴(108)的外表面对应第二斜齿轮(1012)的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一斜齿轮(1011),且第一斜齿轮(1011)与第二斜齿轮(1012)啮合连接,所述主轴(108)远离三角支架(101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方形定位块(1015),所述釜体(101)的顶部设置有釜盖(102),所述釜盖(102)的顶部中心位置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104),所述伺服电机(104)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旋转杆(105),且旋转杆(105)与釜盖(102)贯穿连接;
所述上料装置(2)包括底座(201),所述底座(201)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一凹槽(202),所述第一凹槽(202)的内部转动连接有双向螺纹杆(203),所述双向螺纹杆(203)的外表面螺纹套接有两个螺纹块(204),两个所述螺纹块(204)的顶端转动连接有两个转动杆(205),两个所述转动杆(205)的中部位置交叉转动连接,两个所述转动杆(205)的上方设置有升降板(206),所述升降板(206)的下表面开设有第二凹槽(209),所述第二凹槽(209)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杆(2010),所述固定杆(2010)的外表面套接有两个滑套(2011),两个所述转动杆(205)远离两个螺纹块(204)的一端分别与两个滑套(2011)的底端转动连接,所述升降板(206)的上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上料泵(2012)、固定箱(2015)和储液箱(2017),所述上料泵(2012)的吸料端管连接有进料管(2013),所述上料泵(2012)的出料端管连接有出料管(2014),所述出料管(2014)远离上料泵(2012)的一端延伸至固定箱(2015)的内部并从固定箱(2015)的顶壁伸出,所述储液箱(2017)的顶部固定嵌连有半导体制冷片(2019),所述半导体制冷片(2019)的热端固定连接有散热片(2020),所述半导体制冷片(2019)的冷端固定连接有导冷片(2022),所述储液箱(2017)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水泵(2018),所述水泵(2018)的出水端管连接有冷水管(2016),所述冷水管(2016)远离水泵(2018)的一端延伸至固定箱(2015)内部螺旋缠绕在出料管(2014)的外表面,且冷水管(2016)远离水泵(2018)的一端与储液箱(2017)的侧壁连通;
所述预聚体管式反应器(3)包括管体(301),所述管体(301)的顶端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接料管(302)与第二接料管(303)所述管体(30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料泵(305),所述管体(30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回流管(306),所述回流管(306)靠近管体(30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电磁阀(307),所述回流管(306)的底端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3011),所述驱动电机(3011)的输出轴贯穿回流管(306)的外侧壁延伸至内侧并固定连接有搅拌叶轮(3012),所述回流管(306)的顶端与管体(301)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回流管(306)靠近管体(301)顶部的位置设置有第二电磁阀(3010),所述回流管(306)与管体(301)的外侧壁均嵌套设置有加热垫(304),所述管体(301)的底端靠近回流管(306)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储料罐(3015),所述管体(301)的底端靠近储料罐(3015)的一侧设置有第三电磁阀(3014);
所述反应釜(4)包括罐体(401),所述罐体(401)的上端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架(4014),所述第一支撑架(4014)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减速器(4013),所述第一减速器(401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伺服电机(4012),所述第一伺服电机(4012)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减速器(4013)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减速器(401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4015),所述罐体(401)的上端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架(4014)的内侧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架(4016),所述第一转轴(4015)的下端贯穿所述第二支撑架(4016)和罐体(401)的上端连接至所述罐体(401)的内部,所述罐体(401)的上端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三支撑架(409),所述第三支撑架(409)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减速器(4010),所述第二减速器(4010)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伺服电机(4011),所述第二伺服电机(4011)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减速器(4010)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减速器(4010)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轴(408),所述罐体(401)的上端位于所述第三支撑架(409)的内侧固定连接有第四支撑架(407),所述第二转轴(408)的下端贯穿所述第四支撑架(407)和罐体(401)的上端连接至所述罐体(401)的内部;
所述充氮装置(5)包括装置主体(501);所述装置主体(50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隔板(502),所述装置主体(501)的内底壁设置有存氮瓶(503),所述隔板(50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管(504),所述存氮瓶(503)的端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管(505),所述第一连接管(504)和第二连接管(505)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连接环(506),所述第二连接管(505)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板(507),所述支撑板(507)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弹簧(508),所述支撑弹簧(508)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509),所述连接杆(509)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插杆(5010),所述插杆(5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磊唐夏明赵磊纪尚超吴利荣李寿伟陆斌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禾欣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