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蒸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4191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8 23: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熏蒸床,其包括:第一支撑床,所述第一支撑床上具有若干个第一通孔;第二支撑床,所述第二支撑床上具有若干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支撑床伸入至若干个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一支撑床伸入至若干个所述第二通孔内,且所述第一支撑床的顶面与所述第二支撑床的顶面位于同一平面上;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床的底面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支撑床升降移动;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床的底面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支撑床升降移动。本发明专利技术使得熏蒸用的蒸汽能够通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接触到使用者的全身,扩大熏蒸的接触面积,且熏蒸均匀,达到熏蒸疗效更佳;同时,使用非常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熏蒸床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养生理疗
,特别涉及一种熏蒸床。
技术介绍
伴随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人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然而伴随着这种高速发展,也给在快节奏、高压力下工作生活的人们带来了健康方面的困扰。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养成了如久坐,饮食不当,睡眠不足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直接导致了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容易疲惫、抵抗力下降、肠道脆弱、肌肉紧张等等,给正常的生活、工作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因此,健康已成为当今社会中人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在这种环境下,中医作为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走入了我们的视线。中药熏蒸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采用中药熏蒸疗法又称为中药蒸煮疗法、中药汽浴疗、药透疗法,热雾疗法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熏蒸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均亦有相应发展,逐渐泛用于休闲保健、康复疗养和临床治疗疾病的诸多方面。然而,传统中药熏蒸需要使用者在接受熏蒸过程中,易造成熏蒸不均匀,需要不断进行移动来实现使用者的各个部位通过床板之间的缝隙得到熏蒸的需求,导致使用者在熏蒸时非常不方便,熏蒸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易造成熏蒸不均匀,导致使用者在熏蒸时非常不方便,熏蒸效果不理想的缺陷,提供一种熏蒸床。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熏蒸床,其特点在于,其包括:第一支撑床,所述第一支撑床上具有若干个第一通孔;第二支撑床,所述第二支撑床上具有若干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支撑床伸入至若干个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一支撑床伸入至若干个所述第二通孔内,且所述第一支撑床的顶面与所述第二支撑床的顶面位于同一平面上;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床的底面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支撑床升降移动;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床的底面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支撑床升降移动。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来分别控制第一支撑床和第二支撑床的升降移动,使得熏蒸用的蒸汽能够通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接触到使用者的全身,扩大熏蒸的接触面积,且熏蒸均匀,达到熏蒸疗效更佳;同时,无需使用者移动,使用非常方便。较佳地,所述第一支撑床包括有内框架和若干个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顶部连接于所述内框架,若干个所述第一支撑板间隔设置并连接于所述内框架上,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支撑床包括有外框架和若干个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顶部连接于所述外框架,若干个所述第二支撑板间隔设置并连接于所述外框架上,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一支撑板能够升降移动并通过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支撑板能够升降移动并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分别对使用者起到支撑作用,无需使用者移动,使用非常方便;同时,第一支撑床和第二支撑床整体结构简单,加工制作方便。较佳地,所述外框架的两端对应设置有若干个凸起部,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对应的两个所述凸起部上,位于所述外框架同一端的相邻两个所述凸起部之间形成有凹槽,所述第一支撑板能够在所述凹槽内升降移动。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凹槽使得若干个第一支撑板具有向下移动的空间,且提高了第一支撑板升降移动的稳定性。较佳地,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均包括有液压件,两个所述液压件的活动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床和所述第二支撑床。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结构简单,升降移动可靠,使用方便。较佳地,所述熏蒸床还包括:第一高度传感器,所述第一高度传感器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床并用于测量所述第一支撑床的升降高度;第二高度传感器,所述第二高度传感器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床并用于测量所述第二支撑床的升降高度;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的输入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高度传感器,所述控制装置的输出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接收所述第一高度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一高度值并根据所述第一高度值来控制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开关;所述控制装置的输入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二高度传感器,所述控制装置的输出端电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接收所述第二高度传感器检测到的第二高度值并根据所述第二高度值来控制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开关。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第一高度传感器和第二高度传感器来分别控制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的开关,实现自动化操作控制,使用更加方便。较佳地,所述熏蒸床还包括有安装底板,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一高度传感器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安装底板和所述第一支撑床,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二高度传感器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安装底板和所述第二支撑床。较佳地,所述安装底板的底部具有若干个行走轮。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若干个行走轮便于推行移动熏蒸床。较佳地,所述熏蒸床还包括有头垫板和第三驱动机构,所述第三驱动机构连接于所述头垫板并用于驱动所述头垫板升降移动,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于所述第三驱动机构并用于控制所述第三驱动机构的开关。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第三驱动机构能够带动头垫板升降移动,大大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适度。另外,控制装置能够操作控制第三驱动机构的开关,从而方便使用者对头垫板的高度调节,使用更加方便。较佳地,所述熏蒸床还包括有熏蒸仪,所述熏蒸仪位于所述第一支撑床和所述第二支撑床的下方,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于所述熏蒸仪。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控制装置能够控制熏蒸仪的开关以及输出功率,便于使用者操作控制,使用更加方便。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专利技术各较佳实例。本专利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的熏蒸床,通过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来分别控制第一支撑床和第二支撑床的升降移动,使得熏蒸用的蒸汽能够通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接触到使用者的全身,扩大熏蒸的接触面积,且熏蒸均匀,达到熏蒸疗效更佳;同时,无需使用者移动,使用非常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熏蒸床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熏蒸床的另一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第一支撑床1内框架11第一支撑板12第二支撑床2外框架21凸起部211凹槽212第二支撑板22第一驱动机构3第二驱动机构4安装底板5行走轮51头垫板6第三驱动机构7熏蒸仪8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专利技术,但并不因此将本专利技术限制在的实施例范围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熏蒸床包括第一支撑床1、第二支撑床2、第一驱动机构3和第二驱动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熏蒸床,其特征在于,其包括:/n第一支撑床,所述第一支撑床上具有若干个第一通孔;/n第二支撑床,所述第二支撑床上具有若干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支撑床伸入至若干个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一支撑床伸入至若干个所述第二通孔内,且所述第一支撑床的顶面与所述第二支撑床的顶面位于同一平面上;/n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床的底面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支撑床升降移动;/n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床的底面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支撑床升降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熏蒸床,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第一支撑床,所述第一支撑床上具有若干个第一通孔;
第二支撑床,所述第二支撑床上具有若干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支撑床伸入至若干个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一支撑床伸入至若干个所述第二通孔内,且所述第一支撑床的顶面与所述第二支撑床的顶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床的底面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支撑床升降移动;
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床的底面并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支撑床升降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熏蒸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床包括有内框架和若干个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的顶部连接于所述内框架,若干个所述第一支撑板间隔设置并连接于所述内框架上,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支撑床包括有外框架和若干个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顶部连接于所述外框架,若干个所述第二支撑板间隔设置并连接于所述外框架上,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二通孔;
所述第一支撑板能够升降移动并通过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支撑板能够升降移动并通过所述第一通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熏蒸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架的两端对应设置有若干个凸起部,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对应的两个所述凸起部上,位于所述外框架同一端的相邻两个所述凸起部之间形成有凹槽,所述第一支撑板能够在所述凹槽内升降移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熏蒸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均包括有液压件,两个所述液压件的活动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床和所述第二支撑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业勤孙珺杨明会鲍洪涛王龙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轲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医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