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式全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3420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8 15: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板式热交换器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板式全热交换器,包括换热器本体和底座,所述换热器本体内固定连接有换热板,所述换热板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进水管,所述换热板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出水管,且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穿过换热器本体与外部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在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的配合下能控制进入换热器本体内的水源,设置温度传感器和操作面板能将换热器本体内换热时产生的温度进行显示,设置旋转电机能通过第一转轴带动第一涡轮进行旋转,同时在蜗杆的配合下能带动第二涡轮进行旋转,通过各结构之间的相互配合使得整体的使用效果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板式全热交换器
本技术属于板式热交换器
,具体涉及一种板式全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板式热交换器是由冲压成形的凹凸不锈钢板组成,两相邻板片之间的凹凸纹路成180度相对组合,因此板式热交换器两板片之间的凹凸脊线形成了交错的接触点,将接触点以真空焊接方式结合后,就形成了板式热交换器的耐高压交错流通结构,这些交错的流通结构使得板式热交换器内的冷热流体产生强烈紊流而达到高换热效果,板式热交换器是由一组波纹金属板组成,板上有四个角孔,供传热的两种液体通过进行换热,现有的板式换热器并不能将所需要的热量进行全部换热,只能部分的换热,长时间使用会导致板与板之间的密封垫老化,进而造成漏水的情况,同时在板式换热器安装使用时,不能便于调节换热器的高低,不便于操作人员的安装,针对上述问题,特提出一种板式全热交换器。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板式全热交换器,具有全部换热也能有效的防止漏水和便于调节高低安装的特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板式全热交换器,包括换热器本体和底座,所述换热器本体内固定连接有换热板,所述换热板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进水管,所述换热板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出水管,且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穿过换热器本体与外部相连通,所述第一进水管内固定连接有第一电磁阀,所述换热器本体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进水管,所述换热器本体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二进水管内固定连接有第二电磁阀,所述换热器本体内固定连接有温度传感器。优选的,所述底座内设置有旋转电机,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表面套接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转轴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涡轮,所述第一涡轮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蜗杆。优选的,所述底座内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固定连接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内穿设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上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柱,所述螺纹柱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纹筒,所述螺纹筒的上端与换热器本体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涡轮,所述第二涡轮表面与蜗杆螺纹连接。优选的,所述凹槽内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的侧面与螺纹筒固定连接,所述底座底端固定连接有万向轮。优选的,所述底座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操作面板,所述操作面板内设置有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通过导线与操作面板、旋转电机、温度传感器、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电性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设置换热器本体和换热板能将需要换热的水源直接在换热器本体内进行换热,设置第一进水管和第二进水管在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的配合下能控制进入换热器本体内的水源,方便换热水源在换热器本体进行换热,设置第一出水管和第二出水管能将换热之后的水源排送到外面,设置温度传感器和操作面板能将换热器本体内换热时产生的温度进行显示,便于操作人员通过操作面板进行观察,设置旋转电机能通过第一转轴带动第一涡轮进行旋转,同时在蜗杆的配合下能带动第二涡轮进行旋转,方便控制螺纹柱和螺纹筒的旋转,设置螺纹筒和螺纹柱能将换热器本体的位置进行升降,便于操作人员对该装置的安装使用,设置滑槽和滑块能将配合螺纹筒的上下运动,增加螺纹筒运动时的稳定性,通过各结构之间的相互配合使得整体的使用效果更好。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系统示意图;图中:1、换热器本体;2、换热板;3、第一进水管;4、第一电磁阀;5、第二出水管;6、第一出水管;7、第二进水管;8、第二电磁阀;9、温度传感器;10、底座;11、凹槽;12、旋转电机;13、第一转轴;14、第一涡轮;15、第一轴承;16、第二轴承;17、第二转轴;18、第二涡轮;19、螺纹柱;20、螺纹筒;21、万向轮;22、滑槽;23、滑块;24、操作面板;25、微处理器;26、蜗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板式全热交换器,包括换热器本体1和底座10,所述换热器本体1内固定连接有换热板2,通过设置换热器本体1和换热板2能将需要换热的水源直接在换热器本体1内进行换热,所述换热板2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进水管3,所述换热板2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出水管6,设置第一出水管6和第二出水管5能将换热之后的水源排送到外面,且第一进水管3和第一出水管6穿过换热器本体1与外部相连通,所述第一进水管3内固定连接有第一电磁阀4,所述换热器本体1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进水管7,设置第一进水管3和第二进水管7在第一电磁阀4和第二电磁阀8的配合下能控制进入换热器本体1内的水源,方便换热水源在换热器本体1进行换热,所述换热器本体1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出水管5,所述第二进水管7内固定连接有第二电磁阀8,所述换热器本体1内固定连接有温度传感器9,设置温度传感器9和操作面板24能将换热器本体1内换热时产生的温度进行显示,便于操作人员通过操作面板24进行观察。具体的,所述底座10内设置有旋转电机12,所述旋转电机12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13,设置旋转电机12能通过第一转轴13带动第一涡轮14进行旋转,同时在蜗杆26的配合下能带动第二涡轮18进行旋转,方便控制螺纹柱19和螺纹筒20的旋转,所述第一转轴13的表面套接有第一轴承15,所述第一转轴13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涡轮14,所述第一涡轮14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蜗杆26。具体的,所述底座10内开设有凹槽11,所述凹槽11内固定连接有第二轴承16,所述第二轴承16内穿设有第二转轴17,所述第二转轴17上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柱19,所述螺纹柱19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纹筒20,设置螺纹筒20和螺纹柱19能将换热器本体1的位置进行升降,便于操作人员对该装置的安装使用,所述螺纹筒20的上端与换热器本体1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17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涡轮18,所述第二涡轮18表面与蜗杆26螺纹连接。具体的,所述凹槽11内开设有滑槽22,所述滑槽22内滑动连接有滑块23,设置滑槽22和滑块23能将配合螺纹筒20的上下运动,增加螺纹筒20运动时的稳定性,所述滑块23的侧面与螺纹筒20固定连接,所述底座10底端固定连接有万向轮21。具体的,所述底座10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操作面板24,所述操作面板24内设置有微处理器25,所述微处理器25通过导线与操作面板24、旋转电机12、温度传感器9、第一电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板式全热交换器,包括换热器本体(1)和底座(10),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本体(1)内固定连接有换热板(2),所述换热板(2)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进水管(3),所述换热板(2)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出水管(6),且第一进水管(3)和第一出水管(6)穿过换热器本体(1)与外部相连通,所述第一进水管(3)内固定连接有第一电磁阀(4),所述换热器本体(1)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进水管(7),所述换热器本体(1)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出水管(5),所述第二进水管(7)内固定连接有第二电磁阀(8),所述换热器本体(1)内固定连接有温度传感器(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板式全热交换器,包括换热器本体(1)和底座(10),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本体(1)内固定连接有换热板(2),所述换热板(2)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进水管(3),所述换热板(2)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出水管(6),且第一进水管(3)和第一出水管(6)穿过换热器本体(1)与外部相连通,所述第一进水管(3)内固定连接有第一电磁阀(4),所述换热器本体(1)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进水管(7),所述换热器本体(1)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出水管(5),所述第二进水管(7)内固定连接有第二电磁阀(8),所述换热器本体(1)内固定连接有温度传感器(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板式全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0)内设置有旋转电机(12),所述旋转电机(12)的输出轴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13),所述第一转轴(13)的表面套接有第一轴承(15),所述第一转轴(13)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涡轮(14),所述第一涡轮(14)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蜗杆(2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板式全热交换器,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增林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杨凌星元电热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