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631557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8 15: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压力控制装置,提高装配主体与过滤单元时的作业性,且过滤单元相对于各部的密接性高。压力控制装置包括主体、过滤单元及隔板。主体具有槽状流路,此槽状流路包含槽部及扩宽部。扩宽部与槽部相连且宽度比槽部的宽度扩大。过滤单元捕捉混入经过槽状流路的流体的异物,且具有:筒状的框体,包括在与框体的中心轴正交的方向上贯穿的贯穿孔部且包含弹性材料;及平板状的过滤构件,遮挡贯穿孔部而配置且支撑于框体的内侧。过滤单元以框体的中心轴的方向沿着扩宽部的深度方向的方式收容于扩宽部。隔板在将过滤单元收容于扩宽部的状态下,以覆盖槽状流路的方式安装在主体。框体沿着中心轴的长度大于扩宽部的深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压力控制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压力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作为对油压进行控制的油压控制装置,例如搭载于汽车以用于离合器(clutch)的油压控制装置已为人所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油压控制装置具备:主体(body),具有液压油经过的流路;以及圆筒状的过滤器,设于流路的中途,捕捉混入液压油的粉体等异物。另外,通常对于油压控制装置而言,在将过滤器插入主体的流路而将这些构件彼此装配来制造油压控制装置时,其装配作业例如大多通过手工作业来进行。[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4-23482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油压控制装置处于下述倾向,即:若流路越变细,也就是流路的宽度越变小,则越难进行过滤器向所述流路的插入作业。因此,存在主体与过滤器的装配作业的效率下降这一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主体与过滤单元时的作业性提高,并且过滤单元相对于主体及板状构件的密接性高的压力控制装置。[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本技术的压力控制装置的一个方式包括主体、过滤单元及板状构件。所述主体具有槽状流路,所述槽状流路包含槽部及扩宽部,所述扩宽部与所述槽部相连且宽度相较于所述槽部的宽度而扩大。所述过滤单元捕捉混入经过所述槽状流路的流体的异物,且具有:筒状的框体,包括在与所述框体的中心轴正交的方向上贯穿的贯穿孔部且包含弹性材料;以及平板状的过滤构件,遮挡所述贯穿孔部而配置且支撑于所述框体的内侧,所述过滤单元以所述框体的所述中心轴的方向沿着所述扩宽部的深度方向的方式收容于所述扩宽部。所述板状构件在将所述过滤单元收容于所述扩宽部的状态下,以覆盖所述槽状流路的方式安装在所述主体,所述框体沿着所述中心轴的长度大于所述扩宽部的深度。在上述压力控制装置的一个方式中,所述框体在其外周部具备变形吸收部,所述变形吸收部吸收将所述过滤单元收容于所述扩宽部,并将所述板状构件安装于所述主体时的所述框体的变形。在上述压力控制装置的一个方式中,所述变形吸收部包括凹部,所述凹部是使所述框体的外周部沿着所述中心轴方向且向所述贯穿孔部侧凹陷而构成。在上述压力控制装置的一个方式中,所述板状构件是安装在所述主体上的板。在上述压力控制装置的一个方式中,所述框体的所述中心轴的方向的两侧端面为平坦面。在上述压力控制装置的一个方式中,所述过滤单元是所述框体与所述过滤构件的嵌入成形品。在上述压力控制装置的一个方式中,所述过滤单元具有规定相对于所述槽部的配置方向的规定部。在上述压力控制装置的一个方式中,所述规定部具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朝向位于比所述扩宽部更靠上游侧或下游侧的所述槽部突出。在上述压力控制装置的一个方式中,所述扩宽部形成为其深度比所述槽部的深度大,且包括承接部,所述承接部供所述过滤单元的一部分进入。[技术的效果]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式,装配主体与过滤单元时的作业性提高,并且过滤单元相对于主体及板状构件的密接性高。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压力控制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压力控制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图1中的III-III截面图。图4是从前侧观看图1所示的压力控制装置的图。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压力控制装置的一部分的纵截面立体图。图6是从上侧观看图5的图。图7是图5中的VI-VI截面图(在主体上安装有隔板的状态)。图8是图5所示的压力控制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图8中的VIII-VIII截面图。[符号的说明]10:压力控制装置10a:油路20:油路体21:下部体21a:下部体本体21b:隔板22:上部体22a:贯穿孔22b:贯穿孔22c:贯穿孔23:阀芯孔23a:阀芯孔本体23b:导入孔部24:槽部24a:内侧面30:滑阀31a:支撑部31b:大径部31c:小径部40:传感器模块41:磁传感器42:筐体50:磁体70:弹性构件71:固定构件71a:延伸部71b:折曲部80:磁体保持器80a:第二凹部80b:被支撑凹部81:保持器本体部81a:滑动部81b:被支撑部81c:第一凹部82:相向部3:主体30:上表面(表面)31:槽部311:底部(第一底部)312:侧壁部313:侧壁部314:边界部315:边界部32:扩宽部321:弯曲部33:槽状流路331:阶差34:承接部341:底面(第二底部)9:过滤单元92:框体921:贯穿孔部922:外周部923:闭塞壁部923a:上表面(端面)924:闭塞壁部924a:下表面(端面)925:凹部93:过滤构件931:小孔94:防脱离部941:弹性片942:扁平突出部95:规定部951:突出部D31:深度(第一深度)D32:深度(第二深度)D34:深度H92:高度J:中心轴L951:突出长度O92:中心轴Q:流动方向T924:厚度W31:宽度(第一宽度)W32:宽度(第二宽度)W93:宽度W951:宽度X:左右方向Y:轴向Z:上下方向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合适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压力控制装置进行详细说明。各图中,Z轴方向设为上下方向Z。X轴方向设为与上下方向Z正交的水平方向中的左右方向X。Y轴方向设为与上下方向Z正交的水平方向中的、与左右方向X正交的轴向Y。将上下方向Z中的正侧称为“上侧”,将负侧称为“下侧”。将轴向Y中的正侧称为“前侧”,将负侧称为“后侧”。前侧相当于轴向其中一侧,后侧相当于轴向另一侧。本实施方式中,将槽部的深度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并将其设为Z轴方向。另外,将与Z轴方向正交、槽部的宽度方向设为X轴方向。另外,将分别与Z轴方向及X轴方向正交、槽部的长度方向(长边方向)、即流体的流动方向设为Y轴方向。此外,所谓上侧、下侧、前侧、后侧、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仅是用于说明各部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为这些名称所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另外,所谓“俯视”,是指从上侧观看下侧时的状态。以下,参照图1~图9对本技术的压力控制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及图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主体,具有槽状流路,所述槽状流路包含槽部及扩宽部,所述扩宽部与所述槽部相连且宽度相较于所述槽部的宽度而扩大;/n过滤单元,捕捉混入经过所述槽状流路的流体的异物,所述过滤单元具有:筒状的框体,包括在与所述框体的中心轴正交的方向上贯穿的贯穿孔部且包含弹性材料;以及平板状的过滤构件,遮挡所述贯穿孔部而配置且支撑在所述框体的内侧,且所述过滤单元以所述框体的所述中心轴的方向沿着所述扩宽部的深度方向的方式收容于所述扩宽部;以及/n板状构件,在将所述过滤单元收容于所述扩宽部的状态下,以覆盖所述槽状流路的方式安装在所述主体,/n所述框体沿着所述中心轴的长度大于所述扩宽部的深度。/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228 JP 2019-0351651.一种压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具有槽状流路,所述槽状流路包含槽部及扩宽部,所述扩宽部与所述槽部相连且宽度相较于所述槽部的宽度而扩大;
过滤单元,捕捉混入经过所述槽状流路的流体的异物,所述过滤单元具有:筒状的框体,包括在与所述框体的中心轴正交的方向上贯穿的贯穿孔部且包含弹性材料;以及平板状的过滤构件,遮挡所述贯穿孔部而配置且支撑在所述框体的内侧,且所述过滤单元以所述框体的所述中心轴的方向沿着所述扩宽部的深度方向的方式收容于所述扩宽部;以及
板状构件,在将所述过滤单元收容于所述扩宽部的状态下,以覆盖所述槽状流路的方式安装在所述主体,
所述框体沿着所述中心轴的长度大于所述扩宽部的深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在其外周部具备变形吸收部,所述变形吸收部吸收将所述过滤单元收容于所述扩宽部,并将所述板状构件安装于所述主体时的所述框体的变形。


3.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宫城胜大原健治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东测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