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能量综合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628844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8 15: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建筑能量综合利用系统,包括建筑物以及位于建筑物地下的蓄水池,建筑物内的房间设有与蓄水池连通的换热装置,建筑物上方设有用于收集雨水的雨水槽以及与该雨水槽连通的集水箱,在建筑物周边设有景观水池以及位于景观水池内的喷泉,所述雨水槽与集水箱之间设有第一控制阀以及过滤装置,集水箱与蓄水池之间相互连通且设有第二控制阀,所述雨水槽与景观水池之间通过放流管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建筑能量综合利用系统可利用雨水储备在冬夏季节时交替进行建筑内温度调节,进一步的还可以结合通风装置辅助调节,以提高能量的综合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建筑能量综合利用系统
本技术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综合利用回收能量的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整个社会的能源消费主要由工业能耗、交通能耗和建筑能耗三部分组成。在中国,建筑能耗也已经达到能源消耗总量的30%左右,而且,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推进和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这一比例还在逐年增加,因此,提高建筑物中能量利用效率,对总能耗的降低和能源安全都有益。为了提高能量综合利用,公开号为CN1804488A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地下蓄冷、热空气调节系统,其特征是在室外建造太阳能集热器和吸冷池,池中介质吸收的热量和冷能分别通过热输入器和冷输入器输入地下蓄热池和蓄冷池储存,在冬天将蓄热池中储存的热量通过热交换器和热风输出器送入房间取暖,也可以通过与蓄热池连接的热水输出器将热水送入房间内的暖气系统中供暖;在夏天,将在蓄冷池中储存的冷能通过冷交换器和冷风输出器把冷风送入房间内降温,同样亦可把冷水送入房间内的暖气系统中降温。又例如公开号为CN202470258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房屋自然降温系统,包括房屋和地下水井,房屋的墙壁靠近房顶处设有通风窗,与设置通风窗相对应房屋的墙壁靠近地面处设有通风管,通风管与地下水井相连通。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房屋降温需要耗电又有噪音的技术问题。关于建筑物的能量循环利用,尽管现有技术中已有相关的研究和披露,但如何进一步提高各类能源的综合利用仍有待提高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利用雨水储备在冬夏季节时交替进行建筑内温度调节的系统,进一步的还可以结合通风装置辅助调节,以提高能量的综合利用率。本技术一种建筑能量综合利用系统,包括建筑物以及位于建筑物地下的蓄水池,建筑物内的房间设有与蓄水池连通的换热装置,建筑物上方设有用于收集雨水的雨水槽以及与该雨水槽连通的集水箱,在建筑物周边设有景观水池以及位于景观水池内的喷泉,所述雨水槽与集水箱之间设有第一控制阀以及过滤装置,集水箱与蓄水池之间相互连通且设有第二控制阀,所述雨水槽与景观水池之间通过放流管连通。雨水槽收集的雨水到达足够液位后通过第一控制阀以及过滤装置流入集水箱,集水箱内的雨水吸收环境热量温度发生变化,而后通过带有第二控制阀的管路流入蓄水池。蓄水池位于建筑物地下温度相对稳定。雨水槽中多余的雨水通过放流管进入景观水池,为喷泉供水。带有第二控制阀的管路可以是一条或两条,一条时既作排水又做供水。两条时,一条为集水箱向蓄水池排水,另一条为蓄水池向集水箱供水,供水时按需设置水泵等管路部件。所述喷泉兼做水幕,在水幕的一侧设有送风机,送风机的进风口朝向水幕,所述蓄水池的水面上方设有与送风机相通的出风口,在蓄水池的水面上方还设有换风口,该换风口连接有换风机,换风机的出风口与建筑物内部相通。空气经过水幕可以降温调湿,尤其在夏季,可用作建筑物内部的换风降温。所述蓄水池分为相互独立的若干个,且通过管路连通,各蓄水池的水面上方相互连通为换风区域,送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换风口位于换风区域的两侧。蓄水池的水面上方,相对于建筑物内部其空气也是冬暖夏凉,可进一步调节温度后再进入建筑物内。蓄水池分为相互独立的若干个,可根据需要配置相应的泵阀,交替使用,以及根据水质进行外排处理等。所述建筑物内设有入口门厅以及与入口门厅相通的楼梯间,所述换风机的出风口连通至入口门厅,在楼梯间顶部设有通风口。从换风口、入口门厅、楼梯间直至所述通风口构成换风通道。楼梯间一般是由上而下贯通建筑物,利用换风通道可以进一步改善建筑物内温度。所述换风机的出风口连通至入口门厅的顶部,且在入口门厅的顶部设有相应的空气过滤装置。所述雨水槽处设有位于放流管入口的浮子式的放流阀;雨水槽侧壁还设有溢流口,该溢流口连通至所述放流管。所述第一控制阀包括:漂浮在所述雨水槽中的浮子;与所述浮子联动的翻板;受所述翻板触发的传感器;受控于所述传感器的执行机构;受所述执行机构驱动的阀板,该阀板安装在过滤装置的入水口部位。所述雨水槽的顶部为开放结构,集水箱的顶部为封闭结构,雨水槽环布在集水箱的外周。当然,放流阀、第一控制阀以及第二控制阀可以采用现有技术的其他形式。所述集水箱的顶面设有太阳能发电装置,所述建筑能量综合利用系统中的用电设备通过太阳能发电装置辅助供电。建筑能量综合利用系统中的用电设备可以是各泵、阀、风机、传感器或照明、监控等设备,一般情况用电设备采用市电供电,而本技术的太阳能发电装置可进行辅助供电,以进一步降低能耗,为了便于存储电能,可在建筑物内,例如地下室等设置蓄电池组,收集存储太阳能发电装置的电能。所述换热装置为安装在房间地面和/或外墙的盘管,各房间的换热装置通过进水总管、出水总管分别连通至蓄水池,在换热装置的进水、出水处设有相应的阀门,所述进水总管上设有供水泵。所述建筑能量综合利用系统还设有采集室内外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以及接收温度传感器信号并相应控制各泵、阀的控制中心。控制中心通过软件等形式通过预设的逻辑控制泵阀等设备的开启关闭,实现自动调节,必要时,也可人工介入实施控制。本技术通过收集雨水并收集存贮在地下,当与建筑物内有足够温差时即可通过换热装置调节建筑物内的温度,还可以通过通风装置直接调节空气温度,进一步提高能量的综合利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建筑能量综合利用系统的示意图;图2为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放流阀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本技术一种建筑能量综合利用系统,包括建筑物,建筑物上方设有用于收集雨水的雨水槽2以及与该雨水槽2连通的集水箱1,雨水槽2顶部开放且环布在集水箱1周围,雨水槽2与集水箱1之间设有第一控制阀3以及过滤装置,集水箱1顶部为封闭结构,在集水箱1顶部设有太阳能发电装置5,在建筑物周边设有景观水池12以及位于景观水池12内的喷泉13。太阳能发电装置5发电输送至地下蓄电池存储,保证必要的电能,供整个系统的用电设备使用。在建筑物地下设有蓄水池6,建筑物内的房间设有与蓄水池6连通的换热装置9,各房间的换热装置9可以采用铺设在房间地面和/或外墙的盘管,各房间的换热装置9分别通过进水总管7、出水总管8分别连通至蓄水池6,在换热装置9的进水、出水处设有相应的阀门,进水总管7上设有供水泵,图中省略各泵阀。集水箱1与蓄水池6之间相互连通且设有第二控制阀(图中省略),雨水槽2与景观水池12之间通过放流管15连通,放流管15入口设有浮子式的放流阀;雨水槽侧壁还设有溢流口20,该溢流口20连通至放流管15。雨水量较大时可通过溢流口排放至景观水池12,而一般情况下,通过可控的放流阀排放多余雨水,为了便于控制,雨水槽处还设有液位传感器,控制中心可以根据液位传感器的信号开关放流阀。放流阀一般位于雨水槽底部,溢流口位于预期的最高水位处。建筑物内设有入口门厅11以及与入口门厅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能量综合利用系统,包括建筑物以及位于建筑物地下的蓄水池,建筑物内的房间设有与蓄水池连通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建筑物上方设有用于收集雨水的雨水槽以及与该雨水槽连通的集水箱,在建筑物周边设有景观水池以及位于景观水池内的喷泉,所述雨水槽与集水箱之间设有第一控制阀以及过滤装置,集水箱与蓄水池之间相互连通且设有第二控制阀,所述雨水槽与景观水池之间通过放流管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能量综合利用系统,包括建筑物以及位于建筑物地下的蓄水池,建筑物内的房间设有与蓄水池连通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建筑物上方设有用于收集雨水的雨水槽以及与该雨水槽连通的集水箱,在建筑物周边设有景观水池以及位于景观水池内的喷泉,所述雨水槽与集水箱之间设有第一控制阀以及过滤装置,集水箱与蓄水池之间相互连通且设有第二控制阀,所述雨水槽与景观水池之间通过放流管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建筑能量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泉兼做水幕,在水幕的一侧设有送风机,送风机的进风口朝向水幕,所述蓄水池的水面上方设有与送风机相通的出风口,在蓄水池的水面上方还设有换风口,该换风口连接有换风机,换风机的出风口与建筑物内部相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建筑能量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分为相互独立的若干个,且通过管路连通,各蓄水池的水面上方相互连通为换风区域,送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换风口位于换风区域的两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建筑能量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物内设有入口门厅以及与入口门厅相通的楼梯间,所述换风机的出风口连通至入口门厅,在楼梯间顶部设有通风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建筑能量综合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方俊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