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深层锚拉桩支护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2864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8 15: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深层锚拉桩支护体系,其包括锚索桩和设置锚索桩的背离基坑的一侧的锚桩,在锚索桩与锚桩之间均设置有第一锚索A和第二锚索A;在锚索桩的内侧设置有内排锚索围檩A;在锚桩的顶部的外侧设置有外排锚索围檩;第一锚索A的一端贯穿锚索桩后连接到内排锚索围檩A上,第一锚索A的另一端沿倾斜方向向上延伸并贯穿锚桩后连接到外排锚索围檩上;该第二锚索A的一端贯穿锚索桩后连接到内排锚索围檩A上,第二锚索A的另一端沿倾斜方向向下延伸并连接到锚桩上。本申请可在有限的施工范围内进行,并提高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深层锚拉桩支护体系
本技术涉及一种深层锚拉桩支护体系。
技术介绍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基坑工程已成为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和轨道交通工程等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城市内建筑密度越来越大,交通拥挤,场地狭小,地质条件可选性差,深基坑邻近既有建筑物非常普遍,使得深基坑支护型式选择受到限制。桩加内支撑的支护结构以及桩墙加内支撑的支护结构可以有效控制变形,但是挖土不方便,造价高,工期长。桩加锚杆之类的支护结构,挖土方便,造价低,施工便捷,但是由于很多地方限制锚杆出红线,不允许使用。地面水平锚拉桩是指在距基坑外侧一定距离处的土体稳定区内施工锚桩,在支护桩背面挖沟槽或自然地坪以上拉上拉杆,其一端与支护桩上的冠梁连接,另一端与锚桩上的冠梁连接,通过连接紧固件对拉杆施加一定的预应力,将基坑上部土体作用于支护桩上的土压力的一部分传给锚桩的一种支护结构型式。具有成本低、操作简便、使用灵活、占用施工净空少等优点。但是由于水平拉锚桩只能设置在浅层地基,且只能设置一层,锚桩提供的水平拉力不大,会产生较大的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首先提出了一种深层锚拉桩支护体系,其包括沿第一设定方向布置的若干根内排桩,至少有一根内排桩形成为锚索桩,对应于每根锚索桩均设置有一根锚桩,锚桩设置在所对应的锚索桩的背离基坑的一侧;在每根锚索桩与所对应的锚桩之间均设置有一组锚索A,每组锚索A均包括一根第一锚索A和一根第二锚索A,该第一锚索A和第二锚索A均为预应力锚索;每根第一锚索A的两端分别称为第一前端A和第一后端A,每根第二锚索A的两端分别称为第二前端A和第二后端A;在内排桩的内侧设置有一道内排锚索围檩A;在锚桩的顶部的外侧设置有一道外排锚索围檩;该第一锚索A的第一前端A贯穿所对应的锚索桩后连接到内排锚索围檩A上,该第一锚索A的第一后端A沿倾斜方向向上延伸并贯穿所对应的锚桩后连接到外排锚索围檩上;该第二锚索A的第二前端A贯穿所对应的锚索桩后连接到内排锚索围檩A上,该第二锚索A的第二后端A沿倾斜方向向下延伸并连接到所对应的锚桩上。包括锚索桩在内,在内排桩与锚桩之间均不设置联系梁。本申请中,锚桩沿竖直方向设置,或沿倾斜方向设置,当锚桩沿倾斜方向设置时,锚桩由下向上朝远离基坑方向的一侧倾斜,或由下向上朝基坑内部方向的一侧倾斜,锚桩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5-30°。在该深层锚拉桩支护体系中,设置了第一锚索A和第二锚索A,相对于锚索桩,由于第一锚索A和第二锚索A分别沿倾斜方向向上和向下延伸,对锚索桩形成双向拉伸,在产生朝向基坑外侧方向的水平拉力的同时,还能够对锚索桩分别生产向上和向下的拉力。水平拉力能够对锚索桩产生朝向外侧的抵抗力,在内排锚索围檩A的传导下,该抵抗力能够传递到其他的未连接有锚索的内排上,从而使个所有的内排桩形成朝向外力的拉力。向上和向下的拉力至少会有部分取消,相比单纯地采用朝向外侧向上倾斜的单边锚索,本申请中的双向拉伸至少会减少对锚索桩向上的提升力,使锚索桩能够更稳定地保持在土体中,也由于减少了对锚索桩向上的提升力,可以减少锚索桩以及全部内排桩在基坑底面以下的深度,从而减少锚索桩以及全部内排桩的长度,降低施工成本,并由于减少了内排桩的长度,也可以减少内排桩的下沉时间,提高施工效率。由于第一锚索A和第二锚索A的一端均固定在锚桩力,由此可以减少施工的占地范围,尤其是在现有建筑的周围进行基坑施工时,由于施工范围有限,也无法在基坑侧壁上进行旋喷桩锚索的施工,只能在基坑周围采用大直径的灌装桩作为基坑支护体系,不但施工成本高,而且施工周期长。本申请中的深层锚拉桩支护体系可以有效地解决该问题,能够在较小的红线范围内进行施工。本申请中的包括锚索桩在内的所有内排桩与锚桩之间均不设置联系梁,由此可以取消联系梁的养护时间,在完成内排桩与锚桩的下沉后,即可进行基坑的挖据,无需等到联系梁的凝固,可提供施工效率。由于取消了联系梁,在对第一锚索A和第二锚索A进行张拉时,可使锚索桩朝向基坑外侧产生轻微的变形,并对基坑周壁的土体进行挤压,使基坑周围的土体更加密实,有利于提高基坑的安全性。进一步,第一锚索A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5-30°,第一锚索A与第二锚索A之间的夹角为50-120°,且同一组锚索A中的第一锚索A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第二锚索A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该设计能够使内排锚索围檩A最大限度靠近内排桩的顶部,减少内排桩的上部无支撑的距离,同时可以使第二锚索A与锚桩的连接点更朝向锚桩的桩底。在第一锚索A和第二锚索A具有同样张力的情况下,相对于锚索桩,该设计可以使第二锚索A产生向下的分力大于第一锚索A产生的向上的分力,形成对锚索桩的向下压力。具体地,该内排锚索围檩A由两排型钢所形成,该两排型钢均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沿竖直方向间隔并排布置,第一锚索A的第一前端A和第二锚索A的第二前端A均穿过该两排型钢竖直方向之间的间隙后被固定在内排锚索围檩A上。该内排锚索围檩A的结构可以便于第一锚索A和第二锚索A的穿设,避免在内排锚索围檩A上开设用于第一锚索A和第二锚索A穿过的孔洞,可以保持内排锚索围檩A的完整性。进一步,在内排桩的内侧还设置有至少一道内排锚索围檩B,对应于每道内排锚索围檩B,在每根锚索桩与所对应的锚桩之间均设置有一组锚索B,每组锚索B均包括一根第一锚索B和一根第二锚索B,该第一锚索B和第二锚索B均为预应力锚索;每根第一锚索B的两端分别称为第一前端B和第一后端B,每根第二锚索B的两端分别称为第二前端B和第二后端B;该第一锚索B的第一前端B贯穿所对应的锚索桩后连接到所对应的内排锚索围檩B上,该第一锚索B的第一后端B沿倾斜方向向上延伸并连接到所对应的锚桩上;该第二锚索B的第二前端B贯穿所对应的锚索桩后连接到所对应的内排锚索围檩B上,该第二锚索B的第二后端B沿倾斜方向向下延伸并连接到所对应的锚桩上。根据不同的基坑深度,可以设置一道或多道内排锚索围檩B,对应于每道内排锚索围檩B均设置有第一锚索B和第二锚索B,由于第一锚索B和第二锚索B分别向上和向下延伸,使第一锚索B和第二锚索B对锚索桩及锚桩在竖向所生产的作用力部分抵消,减少对锚索桩或锚桩向上提升的力量,能够使锚索桩或锚桩稳定地保持在原位。进一步,为保证对锚索桩形成稳定的向下的拉力,同一组锚索B中的第一锚索B与第二锚索B之间的夹角为50-130°,且第一锚索B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20-45°。优选使同一组锚索B中的第一锚索B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第二锚索B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以形成向下的净力量,对锚索桩下压。在内排桩的内侧还设置有一道内排锚索围檩C,对应于该道内排锚索围檩C,在每根锚索桩与所对应的锚桩之间均设置有一根第二锚索C,每根第二锚索C的两端分别称为第二前端C和第二后端C;该第二锚索C为预应力锚索;该第二锚索C的第二前端C贯穿所对应的锚索桩后连接到内排锚索围檩C上,该第二锚索C的第二后端C沿倾斜方向向下延伸并连接到所对应的锚桩上;该道内排锚索围檩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深层锚拉桩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第一设定方向布置的若干根内排桩,至少有一根内排桩形成为锚索桩,对应于每根锚索桩均设置有一根锚桩,锚桩设置在所对应的锚索桩的背离基坑的一侧;/n在每根锚索桩与所对应的锚桩之间均设置有一组锚索A,每组锚索A均包括一根第一锚索A和一根第二锚索A,该第一锚索A和第二锚索A均为预应力锚索;每根第一锚索A的两端分别称为第一前端A和第一后端A,每根第二锚索A的两端分别称为第二前端A和第二后端A;/n在内排桩的内侧设置有一道内排锚索围檩A;在锚桩的顶部的外侧设置有一道外排锚索围檩;/n该第一锚索A的第一前端A贯穿所对应的锚索桩后连接到内排锚索围檩A上,该第一锚索A的第一后端A沿倾斜方向向上延伸并贯穿所对应的锚桩后连接到外排锚索围檩上;/n该第二锚索A的第二前端A贯穿所对应的锚索桩后连接到内排锚索围檩A上,该第二锚索A的第二后端A沿倾斜方向向下延伸并连接到所对应的锚桩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深层锚拉桩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第一设定方向布置的若干根内排桩,至少有一根内排桩形成为锚索桩,对应于每根锚索桩均设置有一根锚桩,锚桩设置在所对应的锚索桩的背离基坑的一侧;
在每根锚索桩与所对应的锚桩之间均设置有一组锚索A,每组锚索A均包括一根第一锚索A和一根第二锚索A,该第一锚索A和第二锚索A均为预应力锚索;每根第一锚索A的两端分别称为第一前端A和第一后端A,每根第二锚索A的两端分别称为第二前端A和第二后端A;
在内排桩的内侧设置有一道内排锚索围檩A;在锚桩的顶部的外侧设置有一道外排锚索围檩;
该第一锚索A的第一前端A贯穿所对应的锚索桩后连接到内排锚索围檩A上,该第一锚索A的第一后端A沿倾斜方向向上延伸并贯穿所对应的锚桩后连接到外排锚索围檩上;
该第二锚索A的第二前端A贯穿所对应的锚索桩后连接到内排锚索围檩A上,该第二锚索A的第二后端A沿倾斜方向向下延伸并连接到所对应的锚桩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层锚拉桩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
第一锚索A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5-30°,第一锚索A与第二锚索A之间的夹角为50-120°,且同一组锚索A中的第一锚索A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第二锚索A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层锚拉桩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
该内排锚索围檩A由两排型钢所形成,该两排型钢均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沿竖直方向间隔并排布置,第一锚索A的第一前端A和第二锚索A的第二前端A均穿过该两排型钢竖直方向之间的间隙后被固定在内排锚索围檩A上。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深层锚拉桩支护体系,其特征在于,
在内排桩的内侧还设置有至少一道内排锚索围檩B,对应于每道内排锚索围檩B,在每根锚索桩与所对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飞刘小波王涛李仁民王建兰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东合南岩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