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面可变形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13025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8 14:50
一种双面可变形包,包括包身,包身的下部设置有环绕包身的支撑线,包身包括前包身和后包身,前包身和后包身合围形成包腔,前包身和后包身的支撑线之间即为包底,包底上压制有一条压线,将包底以压线为中线向包腔内部折叠并固定于包身的侧边,可以满足双面使用的要求,双面使用时包底边角外形美观且不容易损坏,且该包双面使用时还都能实现变形,变形前可以盛放体积小的东西,且便于运输,变形后可以盛放体积较大的物品,使用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面可变形包
本技术涉及日用品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面可变形包。
技术介绍
市场上现有的包具各式各样,一般分为拎包、肩包、挎包和背包,但是,包的形状和外形一般都是固定样式,在制作的时候都已经确定了一定的形状,这样就需要出门前提前做出选择,影响用户的使用。随着生活方式的更新,人们对包的实用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不同的需求,以及盛装物品的大小,需要包的形状和样式也不同。还有一个问题是现今的包基本都是单面使用,将内面翻过来包身底部不仅外观丑且包底容易损坏,使得包不能满足双面使用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双面可变形包,可以满足双面使用的要求,双面使用时包底边角外形美观且不容易损坏,且该包双面使用时还都能实现变形,变形前可以盛放体积小的东西,且便于运输,变形后可以盛放体积较大的物品,使用方便。本技术是依靠以下方案实现的:一种双面可变形包,包括包身,所述包身包括前包身和后包身,所述前包身和后包身合围形成包腔,所述包身的下部设置有环绕包身的支撑线,所述前包身和后包身的支撑线之间即为包底,所述包底上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面可变形包,其特征在于,包括包身,所述包身包括前包身(11)和后包身(12),所述前包身(11)和后包身(12)合围形成包腔(13),所述包身的下部设置有环绕包身的支撑线(31),所述前包身(11)和后包身(12)的支撑线(31)之间即为包底(14),所述包底(14)上压制有一条压线(32),所述包底(14)沿所述压线(32)向包腔(13)内部折叠并固定于所述包身的侧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面可变形包,其特征在于,包括包身,所述包身包括前包身(11)和后包身(12),所述前包身(11)和后包身(12)合围形成包腔(13),所述包身的下部设置有环绕包身的支撑线(31),所述前包身(11)和后包身(12)的支撑线(31)之间即为包底(14),所述包底(14)上压制有一条压线(32),所述包底(14)沿所述压线(32)向包腔(13)内部折叠并固定于所述包身的侧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可变形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身由一块材料折叠缝制而成,所述前包身(11)和后包身(12)的侧边缝制连接从而合围形成包腔(13),所述包底(14)的侧边缝制固定于所述包身的侧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可变形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包底(14)设置有从前包身(11)和后包身(12)的支撑线(31)开始并倾斜向上延伸至所述压线(32)位置的第一折叠线(33),将所述双面可变形包的内面翻过来,两条第一折叠线(33)之间即形成一折角区(1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面可变形包,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包身(11)和后包身(12)上设置有从所述支撑线(31)与第一折叠线(33)交点开始并延伸至包身侧边同一点的第二折叠线(34),将所述双面可变形包的内面翻过来,前包身(11)和后包身(12)上的第二折叠线(34)和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智毅
申请(专利权)人:鸿兴印刷鹤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