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开涉及一种显示组件及移动终端。显示组件包括:主显示屏,设置有开口部;副显示屏,设置于开口部,且副显示屏相对主显示屏可转动;副显示屏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摄像头模组,设置于副显示屏的第二表面;当所述副显示屏转动到第一状态时,所述副显示屏的第一表面从所述开口部中显露,以补充所述主显示屏在所述开口部缺失的显示区域,当所述副显示屏转动到第二状态时,所述副显示屏的第二表面从所述开口部中显露,以暴露所述摄像头模组。本公开通过副显示屏相对主显示屏转动,以使副显示屏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从主显示屏的开口部显露,以补充主显示屏开口部缺失的显示区域和暴露摄像头模组,实现全面屏的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组件及移动终端
本公开涉及显示屏
,尤其涉及显示组件及移动终端。
技术介绍
随着电子产品行业的飞速发展,新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人们对电子产品的显示功能要求越来越高。例如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的显示屏向着全面屏的方向发展,手机一般都带前置摄像头。相关技术中,全面屏手机的前置摄像头的解决方案有:异型屏(Notch屏)前置摄像头、挖孔屏前置摄像头、弹出式前置摄像头和屏下摄像头。但是,异型屏(Notch屏)前置摄像头方案和挖孔屏前置摄像头方案均无法实现真正全面屏,弹出式前置摄像头占用手机空间大,屏下摄像头的显示屏局部经特殊处理后,分辨率低,显示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显示组件及移动终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组件,包括主显示屏,设置有开口部;副显示屏,设置于开口部,且副显示屏相对主显示屏可转动;副显示屏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摄像头模组,设置于副显示屏的第二表面;当副显示屏转动到第一状态时,副显示屏的第一表面从开口部中显露,以补充主显示屏在开口部缺失的显示区域,当副显示屏转动到第二状态时,副显示屏的第二表面从开口部中显露,以暴露摄像头模组。在一实施例中,显示组件还包括用于驱动主显示屏显示的第一驱动电路,第一驱动电路通过第一柔性电路板与主显示屏连接;用于驱动副显示屏显示的第二驱动电路,第二驱动电路通过第二柔性电路板与副显示屏连接。在一实施例中,显示组件还包括:用于驱动摄像头模组的第三驱动电路,第三驱动电路通过第三柔性电路板与摄像头模组连接,第三柔性电路板与第二柔性电路板部分贴合。在一实施例中,开口部是设置在主显示屏上的通孔,副显示屏的形状与通孔的形状相同;通孔的形状为圆形、长方形、或正方形;副显示屏的形状为圆形、长方形、或正方形。在一实施例中,当副显示屏显露于开口部时,副显示屏的显示面与主显示屏的显示面共平面。在一实施例中,当摄像头模组显露于开口部时,摄像头模组的摄像头凸出主显示屏的显示面。在一实施例中,摄像头模组贴合于副显示屏的第二表面。在一实施例中,主显示屏和辅显示屏包括相同的显示参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终端本体和设置在终端本体上的显示屏,显示屏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或者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组件。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副显示屏相对主显示屏转动,以使副显示屏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从主显示屏的开口部显露,以补充主显示屏开口部缺失的显示区域和暴露摄像头模组,实现全面屏和摄像之间的切换。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附图说明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图1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显示组件的主视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显示屏组件的侧视示意图。图3是图1中的主显示屏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中的副显示屏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中的摄像头模组结构示意图。图6-图8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副显示屏转动变化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组件,该显示组件包含主显示屏和副显示屏、摄像头模组,通过副显示屏转动,实现全面屏和屏下拍摄之间的切换。本公开实施例的显示组件可应用于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智能穿戴、个人数字助理等。图1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组件结构的主视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显示屏组件的侧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该显示组件100包括主显示屏110、副显示屏120及摄像头模组130。主显示屏110设置有开口部111。主显示屏110用于显示图像、视频或文本等信息。主显示屏110可包括显示信息的显示面,以及位于显示面的相对侧的背面。开口部111用于使摄像头模组130或者使副显示屏120显露,以使摄像头模组130通过开口部111进行拍照、摄像以及人脸识别等功能,以及使副显示屏120补充主显示屏110的开口部111缺失的显示区域。副显示屏120设置在开口部111,且副显示屏120相对主显示屏110可转动。副显示屏12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副显示屏120可以补充开口部111缺失的显示区域。副显示屏120用于显示与主显示屏110相对应的显示图像、视频或文本等信息。主显示屏110和副显示屏120可以共同形成为主显示屏110的整个显示区域,从而能够实现真正的全面屏。摄像头模组130设置于副显示屏120的第二表面。当副显示屏120转动到第一状态时,副显示屏120的第一表面从开口部111中显露,以补充主显示屏110在开口部111缺失的显示区域,当副显示屏120转动到第二状态时,副显示屏120的第二表面从开口部111中显露,以暴露摄像头模组130。本实施例,副显示屏120相对于主显示屏110可转动,摄像头模组130设置于副显示屏120的第二表面,在不使用摄像头模组130时,副显示屏120转动到第一状态(图6所示),副显示屏120的第一表面从开口部111中显露,以补充主显示屏120的开口部111位置的显示区域,主显示屏110和副显示屏120可共同形成主显示屏110的整个显示区域,从而能够实现真正的全面屏显示。同时,摄像头模组130被副显示屏120遮挡,使摄像头模组130隐藏于主显示屏110的背面。在需要使用摄像头模组130时,副显示屏120转动到第二状态(图7和图8所示),副显示屏120的第二表面从开口部111中显露以使摄像头模组130显露,实现摄像头模组130的前置拍照、摄像以及人脸识别等功能。进而实现实现全面屏和屏下拍摄之间的切换。副显示屏120与摄像头模组130可以采用贴合的方式,使副显示屏120与摄像头模组130贴合在一起,可以节省整机的占用空间,有利于整机的超薄化。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显示组件100还包括用于主显示屏110显示的第一驱动电路112,第一驱动电路112通过第一柔性电路板113与主显示屏110连接。用于驱动副显示屏120显示的第二驱动电路121,第二驱动电路121通过第二柔性电路板122与副显示屏120连接。用于驱动摄像头模组130的第三驱动电路131,第三驱动电路131通过第三柔性电路板132与摄像头模组130连接,第三柔性电路板131与第二柔性电路板122可以部分贴合。由于柔性电路板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主显示屏,设置有开口部;/n副显示屏,设置于所述开口部,且所述副显示屏相对所述主显示屏可转动;所述副显示屏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n摄像头模组,设置于所述副显示屏的第二表面;/n当所述副显示屏转动到第一状态时,所述副显示屏的第一表面从所述开口部中显露,以补充所述主显示屏在所述开口部的缺失的显示区域,当所述副显示屏转动到第二状态时,所述副显示屏的第二表面从所述开口部中显露,以暴露所述摄像头模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显示屏,设置有开口部;
副显示屏,设置于所述开口部,且所述副显示屏相对所述主显示屏可转动;所述副显示屏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
摄像头模组,设置于所述副显示屏的第二表面;
当所述副显示屏转动到第一状态时,所述副显示屏的第一表面从所述开口部中显露,以补充所述主显示屏在所述开口部的缺失的显示区域,当所述副显示屏转动到第二状态时,所述副显示屏的第二表面从所述开口部中显露,以暴露所述摄像头模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组件还包括:
用于驱动主显示屏显示的第一驱动电路,所述第一驱动电路通过第一柔性电路板与所述主显示屏连接;
用于驱动副显示屏显示的第二驱动电路,所述第二驱动电路通过第二柔性电路板与所述副显示屏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组件还包括:
用于驱动摄像头模组的第三驱动电路,所述第三驱动电路通过第三柔性电路板与所述摄像头模组连接,所述第三柔性电路板与所述第二柔性电路板部分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组件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副显示屏相对所述主显示屏可转动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旋转马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伟光,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