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粘结剂、电极极片及其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603760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1: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粘结剂、电极极片及其制作方法。所述复合粘结剂包括形状记忆聚合物和热敏材料。所述电极极片包括集流体以及分布在集流体表面的活性层材料层,所述的活性层材料层包括电极材料、导电剂以及所述的复合粘结剂。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电极极片,在发生热失控时,环境温度上升至复合粘结剂的形状转变温度及热聚合封闭温度时,会引发记忆效应聚合物恢复初始状态带来的电极结构变化、热敏聚合物受热封闭离子传输通道,从而将极片上的正负极活性材料(即电极材料及导电剂)粉体颗粒从金属集流体箔上脱离,并显著增加电池的内阻,有效降低电池的发热量,从而在电池热失控达到电池燃烧温度之前抑制电池持续产热,提升电池的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复合粘结剂、电极极片及其制作方法
本专利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复合粘结剂、电极极片及其制作方法,属于电极材料及制备

技术介绍
锂离子电池具有高比能量、高比功率和长寿命等特征,是当前车用和储能电池的首选。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然而,随着应用领域对电池容量、比能量和快速充电能力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不断挑战材料和电池的设计极限。加之电池批次的一致性、材料自身的热稳定性、电池各组分间的兼容性以及电解液的高度易燃性等问题,电池起火或爆炸的安全性事故频出不穷。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已成为电动汽车和储能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技术挑战。锂离子电池的不安全行为来源于其热失控。虽然一些常规的安全性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电池的使用安全性,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因热失控而引发的电池安全性问题。从电化学角度来看,电极反应必须设计电子传输和离子传输。如果在电池内部建立一种温度感应机制,当电池温度过高时,这种机制能够及时响应并切断电子或离子的传输,那么电池反应就会被关闭,从而避免电池大幅度升温,阻止其进入自加温的热失控状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粘结剂,其特征在于包括形状记忆聚合物和热敏材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粘结剂,其特征在于包括形状记忆聚合物和热敏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粘结剂,其特征在于包括:形状记忆聚合物60~85wt%和热敏材料15~40wt%;和/或,所述形状记忆聚合物包括热塑性形状记忆聚合物和/或热固性形状记忆聚合物;和/或,所述形状记忆聚合物包括形状记忆聚酰亚胺、形状记忆环氧树脂、氰酸酯、聚降冰片烯、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反式1,4-聚异戊二烯、交联聚乙烯或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所述热敏材料包括石蜡、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N,N′-(4,4′-亚甲基二苯基)双马来酰亚胺、1,3-二氧五环(DN)/三丁基胺、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co-丙烯酰胺、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co-丙烯酰胺)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和/或,所述复合粘结剂的粘度为1000-1000cps。


3.如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复合粘结剂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热敏材料分散于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前驱体溶液中进而形成所述的复合粘结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在搅拌条件下将热敏材料分散于形状记忆聚合物的前驱体溶液中;搅拌的速度为1000~1000rpm/min,温度为10~50℃,时间为60~1440min。


5.一种电极极片,包括集流体以及分布在集流体表面的活性层材料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性层材料层包括电极材料、导电剂以及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粘结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性层材料层包括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跃钢周飞何俊戎泽徐文善孙亢汪利萍张辉周丽莎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盟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