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防水门以及充电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9633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1: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自动防水门以及充电桩;包括第一门体、第二门体、与第一门体固定连接的第一滑动部、与第二门体固定连接的第二滑动部、及滑轨;第一滑动部与第二滑动部安装在所述滑轨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装置、以及设置于第一滑动部与第二滑动部间的第三滑动部;第三滑动部安装在滑轨上,第三滑动部与第一滑动部通过弹性元件连接,第三滑动部述第一滑动部的带动在所述滑轨上滑动;第二滑动部连接驱动装置的第一驱动端,第三滑动部连接驱动装置的第二驱动端,第二滑动部与第三滑动部受控向相反方向沿着所述滑轨滑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在关门时确保关门到位,从而防止关门不到位或者过关门的事件发生,并且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水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防水门以及充电桩
本技术涉及充电桩、防水门
,特别是涉及一种自动防水门以及充电桩。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加,电动汽车逐渐在市场上占有了重要的地位,需要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才能够给电动车提供续航的动力;一般采用充电桩给电动汽车充电,充电桩内部需要许多电子元件并且需要连接到市电(220V);由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桩一般位于室外,如果遇到雨雪等恶劣天气,一旦水进入到充电桩内部,轻则会造成充电桩内部电路的元气件破坏,重则会造成漏电或者触点的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第一目的旨在提供一种自动防水门,能够在关门时确保关门到位,从而防止关门不到位或者过关门的事件发生;本技术的第一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自动防水门,包括第一门体、第二门体、与第一门体固定连接的第一滑动部、与第二门体固定连接的第二滑动部、及滑轨;所述第一滑动部与第二滑动部安装在所述滑轨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装置、以及设置于第一滑动部与所述第二滑动部间的第三滑动部;所述第三滑动部安装在所述滑轨上,所述第三滑动部与所述第一滑动部通过弹性元件连接,所述第三滑动部受所述第一滑动部的带动在所述滑轨上滑动;所述第二滑动部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的第一驱动端,所述第三滑动部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的第二驱动端,所述第二滑动部与所述第三滑动部受控向相反方向沿着所述滑轨滑动。进一步地,还包括开关门到位检测机构。具体地,所述开关门到位检测机构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三滑动部上的被测构件,检测是否关门到位的第二检测元件、是否开门到位的第一检测元件,所述第一检测元件与所述第二检测元件固定设置。更具体地,所述弹性元件为弹簧。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门体与所述第二门体的内侧边设置有防水结构。具体地,沿所述第一门体内侧边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门体具有朝向所述第二门体的第一凸起;沿所述第二门体内侧边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门体具有朝向所述第一门体的第二凸起;在关门状态时,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二凸起搭接。具体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主动辊、从动辊及传送皮带;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主动辊的转轴,所述从动辊以及所述主动辊通过所述传送皮带连接;所述传送皮带被所述主动辊以及所述从动辊分隔为移动方向相反的第一传送段以及第二传送段;所述第三滑动部与第一传送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动部与第二传送段固定连接。本技术的第二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充电桩,能够在关门时确保关门到位,能够具有防风防水,进而保护充电中的内部电路的好处;本技术的第二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充电桩,包括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充电插座,所述外壳具有所述充电插座通向外部的开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目的的技术方案所述的自动防水门,所述自动防水门用于开闭所述开口。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本技术的自动防水门,能够在关门时确保关门到位,从而防止关门不到位或者过关门的事件发生;挡水结构的设置能够有效的放置水进入门的内部,从而能够有效的保护门内部的器件。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动防水门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动防水门的结构示意图之二。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加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例仅限于方便解释本技术的方案内容,本技术保护的内容不限于具体实施例揭示的内容。结合图1~2所示,给出了一种自动防水门;包括第一门体11、第二门体12、驱动装置、滑轨60、与第一门体11固定连接的第一滑动部21、与第二门体12固定连接的第二滑动部22、设置于第一滑动部21与所述第二滑动部22间的第三滑动部23;第一滑动部21、第二滑动部22、第三滑动部23均安装在滑轨60上,并且受控在滑轨60上往复移动;第一滑动部21带动第一门体11、第二滑动部22带动第二门体12相向运动以关门、相反运动以开门;第三滑动部23与第一滑动部21通过弹性元件连接,从而使第三滑动部23在第一滑动部21的带动下在滑轨60上往复移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元件为具有恒定拉力的弹簧30。第一门体11与第二门体12设置在同一平面上;关门时,第一门体11的内侧边与第二门体12的内侧边紧密贴合,此处所述的第一门体11的内侧边指的是,第一门体11朝向第二门体12的一边;此处所述的第二门体12的内侧边指的是,第二门体12朝向第一门体11的一边。自动防水门还包括开关门到位检测机构;具体地,关门到位检测包括被测构件24以及第一检测元件71、第二检测元件72;被测构件24安装于第三滑动部23上,第一检测元件71与第二检测元件72均固定设置,第一检测元件71用于检测开门是否到位,第二检测元件用于检测关门是否到位;在本实施例中,被测构件24为一块状结构,第一检测元件71与第二检测元件72均是具有弹片的行程开关,当被测构件24在第三滑动部23的带动下到达第一检测元件71处时,触碰第一检测元件的弹片,从而第一检测元件被触发发出信号;第二检测元件72的工作原理亦同。结合图2,第一门体11的内侧边第二门体12的内侧边设置有挡水结构,具体地,沿第一门体11内侧边的长度方向,第一门体11具有朝向所述第二门体12的第一凸起部13以及第一内凹部15;沿第二门体12内侧边的长度方向,第二门体12具有朝向第一门体11的第二凸起部14以及第二内凹部16,第一凸起部13与第二内凹部16相对设置,第二凸起部14与第一内凹部15相对设置;关门时,第一凸起部13与第二内凹部16接合,第二凸起部14与第一内凹部15接合,从而让第一凸起部13与第二凸起部14搭接,以让两个门体的结合缝隙不是垂直于门体,当下雨时,雨水不会随着结合缝隙流入,从而起到了挡水作用。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51、主动辊52以及从动辊53、传送皮带;驱动电机5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主动辊52的转轴,从动辊53与所述主动辊52通过传送皮带连接;传送皮带被主动辊52以及从动辊53分隔为移动方向相反的第一传送段54以及第二传送段55;第一滑动部21与第一传送段5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动部22与第二传送段55固定连接。当驱动电机51驱动主动辊52转动时,带动从动辊53转动,第一传送段54与第二传送段55移动反向相反,从而带动第一门体11与第二门体12相向移动或者相反移动。这样当执行关门动作时,当关门动作已经到位,但第二检测元件72还没有发出信号时,驱动电机51仍然继续转动,此时第三滑动部53与第二滑动部52会互相沿着滑轨长度方向给对方施力,从而让各个滑动部的位置得到相应的调整,直到被测构件触发第二检测元件72发出信号,驱动电机停止工作;上述动作中,当关门已经到位时,驱动电机51还会继续工作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弹簧30起到作用,拉动第三滑动部23拉开并保持门被紧关状态。有效解决了关门后皮带松弛及机构间隙等问题导致的两个门体回弹而造成的关门不严密的问题。当关门时有异物卡住门而造成关门不严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防水门,包括第一门体、第二门体、与第一门体固定连接的第一滑动部、与第二门体固定连接的第二滑动部、及滑轨;所述第一滑动部与第二滑动部安装在所述滑轨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装置、以及设置于第一滑动部与所述第二滑动部间的第三滑动部;所述第三滑动部安装在所述滑轨上,所述第三滑动部与所述第一滑动部通过弹性元件连接,所述第三滑动部受所述第一滑动部的带动在所述滑轨上滑动;所述第二滑动部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的第一驱动端,所述第三滑动部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的第二驱动端,所述第二滑动部与所述第三滑动部受控向相反方向沿着所述滑轨滑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防水门,包括第一门体、第二门体、与第一门体固定连接的第一滑动部、与第二门体固定连接的第二滑动部、及滑轨;所述第一滑动部与第二滑动部安装在所述滑轨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装置、以及设置于第一滑动部与所述第二滑动部间的第三滑动部;所述第三滑动部安装在所述滑轨上,所述第三滑动部与所述第一滑动部通过弹性元件连接,所述第三滑动部受所述第一滑动部的带动在所述滑轨上滑动;所述第二滑动部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的第一驱动端,所述第三滑动部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的第二驱动端,所述第二滑动部与所述第三滑动部受控向相反方向沿着所述滑轨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防水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开关门到位检测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防水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门到位检测机构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三滑动部上的被测构件,检测是否关门到位的第二检测元件、是否开门到位的第一检测元件,所述第一检测元件与所述第二检测元件固定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自动防水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为弹簧。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明贺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飞拓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