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型节能式智能温室控制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温室控制系统,具体是一种小型节能式智能温室控制系统,属于温室控制
技术介绍
温室大棚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被广泛应用,但是存在着智能化水平低和能耗大的问题;此外随着很多人购买别墅或是有些人在农村自建住宅,往往都有院落,如果能够搭建温室,种植一些蔬菜和农作物,合家享用是极好的,但是由于院落整体面积较小,所以这些温室的面积也不能太大,不能照搬传统的温室大棚来进行管理。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小型节能式智能温室控制系统,能够对小型温室进行智能控制,并有效节约能源。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小型节能式智能温室控制系统,包括安装在温室屋顶上的太阳能电池板PV,太阳能电池板PV为设置在温室内部的超级电容SC充电,热水电磁阀SVⅠ安装在热水管路上,热水管路的进水口连通安装在温室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管,冷水电磁阀SVⅡ安装在冷水管路上,热水管路的出水口、冷水管路的出水口均连接热交换器的一端,热交换器的另一端连接管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小型节能式智能温室控制系统,包括安装在温室屋顶上的太阳能电池板PV(1),其特征在于,太阳能电池板PV(1)为设置在温室内部的超级电容SC充电,热水电磁阀SVⅠ(3)安装在热水管路上,热水管路的进水口连通安装在温室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管(2),冷水电磁阀SVⅡ(5)安装在冷水管路(4)上,热水管路的出水口、冷水管路(4)的出水口均连接热交换器(6)的一端,热交换器(6)的另一端连接管路;在温室内部设置种植区(9),种植区(9)内部的土壤中设置探针1、探针2,种植区(9)的上方布置喷水管路(10),在喷水管路(10)上分别安装电磁阀SVⅢ(12),在种植区(9)的上方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型节能式智能温室控制系统,包括安装在温室屋顶上的太阳能电池板PV(1),其特征在于,太阳能电池板PV(1)为设置在温室内部的超级电容SC充电,热水电磁阀SVⅠ(3)安装在热水管路上,热水管路的进水口连通安装在温室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管(2),冷水电磁阀SVⅡ(5)安装在冷水管路(4)上,热水管路的出水口、冷水管路(4)的出水口均连接热交换器(6)的一端,热交换器(6)的另一端连接管路;在温室内部设置种植区(9),种植区(9)内部的土壤中设置探针1、探针2,种植区(9)的上方布置喷水管路(10),在喷水管路(10)上分别安装电磁阀SVⅢ(12),在种植区(9)的上方的温室屋顶内壁上安装在阴雨天用来为植物提供光照的人工光源(11),所述人工光源(11)由发光二极管LED1~LED8组成;
在温室内部设置二氧化碳释放瓶(7),二氧化碳释放瓶(7)的释放二氧化碳的时间是根据光照强度控制的,在温室大门(8)处安装二氧化碳传感器IC5,温室大门(8)由安装在门上的电磁铁KT1控制大门开启与关闭;
还包括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由太阳能充电电路、温度控制电路、自动浇水电路、光照电路、二氧化碳释放电路组成,具体包括电阻R1~R26、电解电容C1~C2、电容C3~C4、电解电容C5~C8、电容C9、二极管D1~D11、三极管BG1~BG13、稳压二极管DW1~DW5、电感L1~L2、双运算放大器IC1、开关电压调节器IC2、触发器IC3、芯片IC4、二氧化碳传感器IC5、运算放大器IC6、双运算放大器IC7、四运算放大器IC8、四双向模拟开关IC9、8脚时基集成电路IC10、发光二极管LED9、热敏电阻Rt、电位器RP1~RP2、继电器J1、继电器J1的常开触点J1-1、继电器J1的常闭触点J1-2、继电器J2、继电器J2的常开触点J2-1、继电器J3、继电器J3的常开触点J3-1、继电器J3的常闭触点J3-2、继电器J4、继电器J4的常开触点J4-1、继电器J4的常闭触点J4-2、继电器J5、继电器J5的常开触点J5-1、限位开关SQ1、限位开关SQ2、直流电动机M、供电点A;
太阳能电池板PV(1)的正极分别连接稳压二极管DW1的负极、电解电容C1的正极、继电器J1的常闭触点J1-2的一端、电阻R6的一端、电阻R1的一端、电位器RP1的第一固定端、电位器RP1的滑动端、电阻R3的一端、开关电压调节器IC2的1脚、四运算放大器IC8的10脚、四运算放大器IC8的5脚、四运算放大器IC8的3脚,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稳压二极管DW2的负极、双运算放大器IC1的3脚,电位器RP1的第二固定端分别连接电阻R2的一端、双运算放大器IC1的2脚,电阻R3的另一端分别连接稳压二极管DW3的负极、双运算放大器IC1的6脚,双运算放大器IC1的1脚分别连接开关电压调节器IC2的5脚、三极管BG2的基极,双运算放大器IC1的5脚分别连接运算放大器IC6的6脚、电阻R15的一端,双运算放大器IC1的7脚连接三极管BG3的基极,供电点A分别连接双运算放大器IC1的8脚、继电器J1的常闭触点J1-2的另一端、电感L2的一端、电阻R10的一端、触发器IC3的14脚、电阻R16的一端、电位器RP2的第一固定端、电位器RP2的滑动端、电阻R17的一端、双运算放大器IC7的8脚、继电器J4的一端、继电器J3的一端、运算放大器IC6的7脚、继电器J1的一端、继电器J2的一端、发光二极管LED9的正极、三极管BG9的集电极、二极管D8的负极、二极管D9的负极、三极管BG10的集电极、电阻R25的一端、继电器J5的一端、电阻R18的一端、四运算放大器IC8的4脚、四双向模拟开关IC9的14脚、电阻R26的一端、8脚时基集成电路IC10的8脚、8脚时基集成电路IC10的4脚、电阻R22的一端、电阻R23的一端、电阻R24的一端、继电器J2的常开触点J2-1的一端、继电器J5的常开触点J5-1的一端、继电器J3的常开触点J3-1的一端、继电器J4的常开触点J4-1的一端、二氧化碳传感器IC5的1脚、继电器J1的常开触点J1-1的一端,开关电压调节器IC2的2脚分别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电感L1的一端,电感L1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电解电容C2的正极,二极管D2的负极分别连接电阻R5的一端、继电器J1的常开触点J1-1的另一端、超级电容SC的一端,二氧化碳传感器IC5的2脚串联电阻R13后连接运算放大器IC6的3脚,超级电容SC的另一端、二氧化碳传感器IC5的4脚、二氧化碳传感器IC5的3脚、二极管D1的正极、电解电容C2的负极均接地,开关电压调节器IC2的4脚分别连接电阻R4的一端、电阻R5的另一端;
触发器IC3的1脚分别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电阻R7的一端,触发器IC3的2脚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触发器IC3的3脚分别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电阻R8的一端、电容C3的一端,触发器IC3的4脚、5脚连接后与电阻R8的另一端连接,触发器IC3的6脚串联电容C4后分别连接电阻R9的一端、电阻R10的另一端,电阻R9的另一端连接触发器IC3的9脚,触发器IC3的8脚串联电阻R11后连接三极管BG1的基极;
芯片IC4的1脚分别连接二极管D4的负极、电解电容C5的正极、发光二极管LED1~LED8的正极,发光二极管LED1~LED8的负极连接后与电阻R12的一端连接,电阻R12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BG1的集电极,芯片IC4的3脚分别连接二极管D4的正极、电感L2的另一端,运算放大器IC6的2脚分别连接电阻R15的另一端、电阻R14的一端;
双运算放大器IC7的1脚连接三极管BG4的基极,三极管BG4的集电极连接继电器J3的另一端,双运算放大器IC7的7脚连接三极管BG5的基极,三极管BG5的集电极连接继电器J4的另一端,双运算放大器IC7的2脚分别连接电位器RP2的第二固定端、热敏电阻Rt的一端、双运算放大器IC7的5脚,双运算放大器IC7的3脚分别连接电阻R16的另一端、稳压二极管DW4的负极,双运算放大器IC7的6脚分别连接电阻R17的另一端、稳压二极管DW5的负极,三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天沛,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