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重力挡土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9419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1: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重力挡土墙,涉及边坡支护领域。该重力挡土墙包括预制块和基础,基础包括设置在基坑底部的下基础和至少部分设置在下基础上方并与下基础固定的上基础,上基础与预制块连接;其中,地面开设基坑。通过将重力挡土墙的基础分成上基础和下基础两个部分,相对于整体的基础,上基础和下基础能够减少体积,解决了挡土墙基础笨重庞大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重力挡土墙
本技术属于边坡支护工程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重力挡土墙。
技术介绍
重力挡土墙是以挡土墙自身重力来维持挡土墙在土压力作用下的稳定。重力挡土墙包括墙身和基础,挡土墙受墙后填土压力的长期作用,会有滑动甚至倾覆失稳的风险。为避免此风险的发生,设计时通常会将挡土墙的基础设置在地基内部,通过加强基础的稳定性来提高挡土墙的抗倾稳定性。目前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混凝土整体预制式基础、现浇式基础、钢板螺纹连接式基础、钢筋混凝土底板与锚杆或拉钩组合式基础和组合桩式基础等。相关的挡土墙基础具有部件笨重庞大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重力挡土墙,以解决挡土墙基础体积巨大的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重力挡土墙。一种重力挡土墙,用于与地面固定,包括:预制块;基础,所述基础包括:设置在基坑底部的下基础和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下基础上方并与所述下基础固定的上基础,所述上基础与所述预制块连接;其中,所述地面开设所述基坑。进一步地,所述上基础包括本体和从所述本体向下突出的凸榫,其中,所述凸榫的宽度小于所述本体的宽度,所述下基础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凸榫抵接在所述第一凹槽内。进一步地,所述凸榫的高度为0.03~0.08m。进一步地,所述凸榫的截面为梯形,所述凸榫的上边缘的宽度大于所述凸榫的下边缘的宽度。进一步地,所述本体的上表面开设第二凹槽,所述预制块的底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内并与所述第二凹槽抵接。进一步地,所述预制块的上表面开设有第三凹槽,所述预制块的底部具有凸起,所述凸起可插入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抵接。进一步地,所述下基础具有多个,每个所述下基础沿基坑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进一步地,至少部分所述预制块内设置有用于排水的通孔,所述通孔沿所述预制块的宽度方向开设。进一步地,所述通孔靠近所述预制块外侧面的一端低于远离所述预制块外侧面的一端。进一步地,所述预制块和所述上基础的上表面开设有用于起吊安装的吊装孔,所述吊装孔有多个。本技术实施例的重力挡土墙包括基础,基础包括下基础和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下基础上方并与所述下基础固定的上基础。通过将重力挡土墙的基础分成上基础和下基础两个部分,相对于整体的基础,上基础和下基础能够减少体积。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重力挡土墙结构示意图;图2a为本技术实施例预制块组装结构示意图;图2b为另一种预制块组装结构示意图;图3a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长形上基础和长形下基础的三维立体示意图;图3b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短形上基础和短形下基础的三维立体示意图;图4a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凸榫结构俯视图示意图;图4b为另一种凸榫结构的俯视图示意图;图5为一种上基础连接方式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上基础剖视图的局部示意图;图7a为本技术实施例上基础和预制块的三维示意图;图7b为本技术实施例上基础和预制块的正面示意图图7c为本技术实施例上基础和预制块的剖视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下基础结构形式示意图;图9为另一种重力挡土墙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基础,11-下基础,111-长形下基础,112-短形下基础,11A-第一凹槽,11S-伸缩缝,12-上基础,121-短形上基础,122-长形上基础,12A-本体,12B-凸榫,12c-左侧面凹槽,12b-右侧面凸榫,12C-第二凹槽,2-预制块,21-短形预制块,22-长形预制块,2A-第三凹槽,2B-凸起,3-基坑,4-吊装孔,P-通孔,R-路面,T-填土,i-坡比,L1-挡土墙的垂直高度,L2-挡土墙的水平宽度,L-本体长度,H-本体宽度,D-本体高度,H1-基坑深度,H2-基础的高度,h-凸榫上边缘宽度,h1-凸榫的高度,h2-凸榫下边缘宽度,h3-第二凹槽的宽度,h4-第二凹槽的长度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在具体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例和技术方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技术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在以下的描述中,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仅仅是是区别不同的对象,不表示二者之间具有相同或联系之处。应该理解的是,所涉及的方位描述“上方”、“下方”均为正常使用状态时的方位。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重力挡土墙,其可用于铁路、公路、和水利等边坡支护,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的应用场景类型并不对本技术产生限定。首先以用于铁路边坡支护的重力挡土墙为例进行说明。以下结合图1对重力挡土墙的工作原理进行示例性说明,重力挡土墙可以包括:基础1和预制块2。基坑3通常设置于地面R以下,基础1设置在基坑3的底部,用于支撑预制块2,预制块2与基础1固定连接,其余预制块2倚着后方填土T按自下而上的顺序分层叠放至墙顶,形成挡土墙的墙身。也可以将预制块2预制成一个整体,直接倚靠置于填土T的前方以形成挡土墙的墙身。在安装墙身之前,需事先将填土T表面修整出一定的坡度,使墙身以后仰的方式倚靠于填土T上。挡土墙墙身后仰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墙身自身的重力压住后方填土T,防止填土T变形失稳而发生垮塌造成危险。重力挡土墙通过基础1固定墙身,再通过墙身自身的重力抵抗土体侧的压力。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重力挡土墙包括基础1和预制块2。基础1包括设置在基坑3底部的下基础11。具体的,地面R开设基坑3,基坑3的深度为H1,基坑3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倒梯形,需要说明的是截面是指垂直于基坑3延伸方向的面。上端为基坑3的开口端,下端为基坑3的底部,下端的宽度小于上端的宽度,基坑3的底部为大致平面形状,左右两边分别为基坑3的两个侧面,需要说明的是,基坑3的左右侧面具有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重力挡土墙,用于与地面固定,其特征在于,包括:/n预制块;/n基础,所述基础包括:设置在基坑底部的下基础和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下基础上方并与所述下基础固定的上基础,所述上基础与所述预制块连接;其中,所述地面开设所述基坑。/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重力挡土墙,用于与地面固定,其特征在于,包括:
预制块;
基础,所述基础包括:设置在基坑底部的下基础和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下基础上方并与所述下基础固定的上基础,所述上基础与所述预制块连接;其中,所述地面开设所述基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力挡土墙,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基础包括本体和从所述本体向下突出的凸榫,其中,所述凸榫的宽度小于所述本体的宽度,所述下基础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凸榫抵接在所述第一凹槽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重力挡土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榫的高度为0.03~0.08m。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重力挡土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榫的截面为梯形,所述凸榫的上边缘的宽度大于所述凸榫的下边缘的宽度。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重力挡土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的上表面开设第二凹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建湖孙红林王祥陈远洪李巍姚洪锡马克丰刘国庞吉鸿廖烽凯林志果张梦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