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地震叠偏剖面成图空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59372 阅读:2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二维地震叠偏剖面成图空校方法。解决了绘制构造图成图精度低、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也低的问题。其特征在于:取一个地下目的层反射界面,在该界面上取一个CDP点,通过一测线和该CDP点作垂直于该界面的法线平面,再作一个通过另一测线和该CDP点垂直于该界面的另一个法线平面,这两个法线平面相交;然后,通过地震几何学推导并计算出该CDP点反射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及该点在两法线平面上反射到地面上的点到该点在地面上真实位置的距离,空校即完成。该方法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减小解释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成图精度高。(*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石油地震勘探中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属于。
技术介绍
近年来二维地震叠偏剖面在生产中广泛地被应用,断层解释精度得到了保证,这样构造图的精度比以前有了较明显的提高。但二维地震叠偏剖面只是将地震反射波沿二维测线方向空校归位,仅仅是沿二维测线方向空校归位,而在垂直测线方向未作空校归位,二维叠偏剖面仍是法线平面,两测线交点处读取的T0时间不相等,不能闭合,给制作构造图带来困难。目前,引进的解释系统Zycor、Landmark或Geoquest中,成图空校与交互解释层位数据之间传输速度慢,不能广泛应用;而按地层分层归位再累加,工序繁琐,不适用;现在的主要以手工空校为主,而手工空校方法只对二维地震叠偏剖面等T0图沿垂直主测线方向空校,沿垂直联络测线方向不空校。这种方法所得构造图成图精度低、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也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的成图精度低、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也低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该方法是在地震资料处理完成偏移的基础上完成的,可提高深度构造图成图精度,实现计算机自动空校,减小解释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利用计算机按下述步骤自动完成a、S为地平面,P为地下目的层反射界面,反射界面倾角为;I平面是过测线1垂直于P的法线平面,交平面P于1′线,1′线视倾角为1;II平面是过测线2垂直于P的法线平面,交平面P于2′线,视倾角为2,1′线与2′线交于D点,该点就是一个CDP点;1线与2线为地面上任意相交的两条地震测线,交于O点,夹角为ω,ω1和ω2分别为1、2线与地层上倾方向的夹角;C点为D点到地面的投影点,A、B点分别是D点到2线及1线的投影,它们的距离分别为h2、h1,D点到O点的距离为h0,L1、L2分别为C点到B、A点的距离,H为D点到C点的距离;根据地震几何学可推导出h1=h0cos11-3-1h2=h0cos21-3-2l1=h0sin11-3-3l2=h0sin21-3-4L1=h1sin′21-3-5L2=h2sin′11-3-6H=h1cos′21-3-7H=h2cos′11-3-8在式1-3-1、1-3-2、1-3-3、1-3-4、1-3-5、1-3-6、1-3-7、1-3-8中,h1、h2、1、2均可在偏移剖面计算得到,′1为直角三角形CDA中的∠CDA、′2为直角三角形CDB中的∠CDB。结合图1及上面的公式可推导出sinφ′2=sinφ2cosφ1sinω1cos(ω-ω1)---1-3-9]]>sinφ′1=sinφ1cosφ2sinω2cos(ω-ω2)---1-3-10]]>当测线1垂直测线2时,即ω=90°,得sinφ′2=sinφ2cosφ1---1-3-11]]>sinφ′1=sinφ1cosφ2---1-3-12]]>当主测线联络线为任意夹角时,可推得ω1、ω2的公式tgω1=sinφ2-sinφ1cosωsinφ1sinω---1-3-13]]> tgω2=sinφ1-sinφ2cosωsinφ2sinω---1-3-14]]>式中ω为两测线的夹角,可直接算出。利用式1-3-9、1-3-10、及式1-3-13、1-3-14的计算结果代入到式1-3-5、1-3-6、1-3-7、1-3-8、中即可算出空校的偏移量L1、L2及空校后的垂直深度H值,空校即完成;用H值即可绘制构造图。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该同时利用了主测线和联络测线的数据制作构造图,不损失数据点;绘制的是真深度构造图,构造形态真实,高点位置准确;使用计算机自动空校,解释人员劳动强度小、效率高、成图精度高。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自激自收射线路径空间关系图;图2是芳148井区T2层用该空校后深度值投影到测网上的散点图;图3是对图2在计算机上对主测线和联络侧线都进行归位后自动生成的深度构造图;图4是松辽徐家围子T4层t0散点图;图5是对图4用该方法空校后得到的深度散点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是自激自收射线路径空间关系图,在附图1中,a、设D为地平面,P为地下目的层反射界面,反射界面倾角为;I平面是过测线1垂直于P的法线平面,交平面P于1′线,1′线视倾角为1;II平面是过测线2垂直于P的法线平面,交平面P于2′线,视倾角为2,1′线与2′线交于D点,该点就是一个CDP点;1线与2线为地面上任意相交的两条地震测线,交于O点,夹角为ω,ω1和ω2分别为1、2线与地层上倾方向的夹角;C点为D点到地平面的投影点,A、B点分别是D点到2线及1线的投影,它们的距离分别为h2、h1,D点到O点的距离为h0,L1、L2分别为C点到B、A点的距离,H为D点到C点的距离;b、根据地震几何学可推导出在直角三角形OBD中可得到(角OBD为直角)h1=h0cos11-3-1l1=h0sin11-3-3在直角三角形OAD中可得到(角OAD为直角)h2=h0cos21-3-2l2=h0sin21-3-4在直角三角形BCD中可得到(角BCD为直角)L1=h1sin′21-3-5H=h1cos′21-3-7在直角三角形ACD中可得到(角ACD为直角)L2=h2sin′11-3-6H=h2cos′11-3-8在上述各式中,h1、h2、1、2均可在偏移剖面计算得到,′1为直角三角形CDA中的∠CDA,′2为直角三角形CDB中的∠CDB。结合图1及上面的公式可推导出sinφ′2=sinφ2cosφ1sinω1cos(ω-ω1)---1-3-9]]>sinφ′1=sinφ1cosφ2sinω2cos(ω-ω2)---1-3-10]]>当测线1垂直测线2时,即ω=90°时,得sinφ′2=sinφ2cosφ1---1-3-11]]>sinφ′1=sinφ1cosφ2---1-3-12]]>当两条主测线1和2为任意夹角时,可推得ω1、ω2的公式tg&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二维地震叠偏剖面成图空校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计算机按下述步骤自动完成:a、设S为地平面,P为地下目的层反射界面,反射界面倾角为φ;Ⅰ平面是过测线1垂直于P的法线平面,交平面P于1′线,1′线视倾角为φ↓[1]; Ⅱ平面是过测线2垂直于P的法线平面,交平面P于2′线,视倾角为φ↓[2],1′线与2′线交于D点,该点就是一个CDP点;1线与2线为地面上任意相交的两条地震测线,交于O点,夹角为ω,ω↓[1]和ω↓[2]分别为1、2线与地层上倾方向 的夹角;C点为D点到地平面的投影点,A、B点分别是D点到2线及1线的投影,它们的距离分别为h↓[2]、h↓[1],D点到O点的距离为h↓[0],L↓[1]、L↓[2]分别为C点到B、A点的距离,H为D点到C点的距离。b、根据 地震几何学可推导出:h↓[1]=h↓[0]cosφ↓[1]1-3-1h↓[2]=h↓[0]cosφ↓[2]1-3-2l↓[1]=h↓[0]sinφ↓[1] 1-3-3l↓[2]=h↓[0]sinφ↓[2]  1-3-4L↓[1]=h↓[1]sinφ′↓[2] 1-3-5L↓[2]=h↓[2]sinφ′↓[1] 1-3-6H=h↓[1]cosφ′↓[2] 1-3-7H=h↓[2]cosφ′↓[1] 1-3-8在式1-3-1、 1-3-2、1-3-3、1-3-4、1-3-5、1-3-6、1-3-7、1-3-8中,h↓[1]、h↓[2]、φ↓[1]、φ↓[2]均可在偏移剖面计算得到,φ′↓[1]为直角三角形CDA中的∠CDA,φ′↓[2]为直角三角形CDB中的∠CDB。结合图1及上面的公式可推导出:sinφ′↓[2]=*** 1-3-9sinφ′↓[1]=*** 1-3-10当测线1垂直测线2时,即ω=90°,得:sinφ′↓[2]=sinφ↓[2]/cosφ↓[1]  1-3-11sinφ′↓[1]=sinφ↓[1]/cosφ↓[2]1-3-12当主测线联络线为任意夹角时,可推得ω↓[1]、ω↓[2]的公式:tgω↓[1]=sinφ↓[2]-sinφ↓[1]cosω/sinφ↓ [1]sinω1-3-13tgω↓[2]=sinφ↓[1]-sinφ↓[2]cosω/sinφ↓[2]sinω1-3-14式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世清
申请(专利权)人:大庆石油管理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23[中国|黑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