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置隐纱门窗的防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8944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1: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置隐纱门窗的防水结构,在窗框架主体中任意相连接的两根窗框型材之间均安装有具备防水功能的防水结构,防水结构具有一呈块体状并内置于两根窗框型材相连接处中的主体部、多个成型于主体部外表面上并用以收容两根窗框型材相连接处的内部构件的收容槽、一形成于主体部上并供胶水注入的注胶口、以及一形成于主体部上并供胶水溢出的溢胶口,注胶口、溢胶口及多个收容槽相互连通,以形成供胶水流动的流道;同时借由该流道及其中的胶水能实现防水结构密封固连于两根窗框型材的连接处中,从而可有效避免因雨水进入滑槽轨道中后,从两根窗框型材的拼接处里出水、渗入室内的弊端,大大提升了窗框架主体、乃至整个门窗的防水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置隐纱门窗的防水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内置隐纱门窗
,具体提供一种内置隐纱门窗的防水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门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铝合金门窗因具有外形美观、密封性好、重量轻和便于安装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物中,成为建筑用门窗的主流。现有铝合金门窗的结构主要包括:固定设置在墙体边沿的窗框架、用于固定玻璃的门窗扇和玻璃,玻璃卡固在门窗扇型材的卡槽内,门窗扇设置在窗框架上、并通过铰链与窗框架的侧边连接。此外,为了防止蚊虫进入室内,现有的铝合金门窗还设置有回卷隐形纱窗,即在窗框架上设置有卡固窗纱的型材,窗纱设置在型材腔体内。但是,现有带隐形纱窗的铝合金窗,由于设计了纱窗轨道,雨水就容易在风压的作用下从纱窗扇缝隙进入到纱窗轨道内积聚,然后再从窗框架上的型材拼接处渗入室内。有鉴于此,特提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内置隐纱门窗的防水结构,其结构新颖、合理,防水性能高,通用性强,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置隐纱门窗的防水结构,内置隐纱门窗包括一由多根窗框型材相连接组成的窗框架主体,在所述窗框架主体中任意相连接的两根窗框型材之间均安装有具备防水功能的防水结构,所述防水结构具有一呈块体状并内置于两根所述窗框型材相连接处中的主体部、多个成型于所述主体部外表面上并用以收容两根所述窗框型材相连接处的内部构件的收容槽、一形成于所述主体部上并供胶水注入的注胶口、以及一形成于所述主体部上并供胶水溢出的溢胶口,所述注胶口、所述溢胶口、及多个所述收容槽相互连通,以形成供胶水流动的流道;同时,借由该流道及其中的胶水能实现所述防水结构密封固连于两根所述窗框型材的连接处中。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主体部外表面上还凹设有多个溢流槽,所述注胶口、所述溢胶口及多个所述收容槽通过多个所述溢流槽来实现相互连通。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窗框架主体包括外框和中梃,所述外框为由四根窗框型材首尾连接形成的方形框体结构,且该四根窗框型材分别为呈上下平行排布的上框型材和下框型材、以及两根并排安装于所述上框型材和下框型材之间的竖框型材;所述中梃为由两根窗框型材相垂直连接形成的T型结构体,且该两根窗框型材分别为一与所述下框型材相平行并固定安装在两根所述竖框型材之间的横中梃型材、以及一与所述竖框型材相平行并固定安装在所述横中梃型材与所述下框型材之间的竖中梃型材;其中在所述下框型材与所述竖中梃型材的连接处、所述横中梃型材与所述竖中梃型材的连接处、所述横中梃型材与两根所述竖框型材的连接处、以及所述下框型材与两根所述竖框型材的连接处皆分别胶封固定有所述防水结构。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框型材具有一呈横长条状的下型材主体、一沿所述下型材主体长度方向延伸并一体成型于所述下型材主体外侧壁顶部上的轨道外板A、以及一沿所述下型材主体长度方向延伸并定位安装于所述下型材主体顶部上的轨道内板A,所述轨道内板A布置于所述轨道外板A的内侧旁边,并同时与所述轨道外板A一起合围成一条下滑槽轨道;所述横中梃型材具有一呈横长条状的横中梃主体、一沿所述横中梃主体长度方向延伸并一体成型于所述横中梃主体外侧壁底部上的轨道外板B、以及一沿所述横中梃主体长度方向延伸并定位安装于所述横中梃主体底部上的轨道内板B,所述轨道内板B布置于所述轨道外板B的内侧旁边,并同时与所述轨道外板B一起合围成一条上滑槽轨道;且所述上滑槽轨道形状还与所述下滑槽轨道形状呈倒置对应;所述竖中梃型材具有一呈竖长条状的竖中梃主体、两个分别沿所述竖中梃主体长度方向延伸并一体成型于所述竖中梃主体外侧壁的相对两立边上的轨道外板C、以及两个分别沿所述竖中梃主体长度方向延伸并定位安装于所述竖中梃主体的相对两立侧上的轨道内板C,两个所述轨道内板C分别布置于两个所述轨道外板C的内侧旁边,并同时与两个所述轨道外板C合围成两个竖滑槽轨道;两个所述竖滑槽轨道呈镜像布置,且每一所述竖滑槽轨道的上下两端还分别与所述下滑槽轨道和所述上滑槽轨道相连通;其中在所述下滑槽轨道与两个所述竖滑槽轨道的连接处中、以及所述上滑槽轨道与两个所述竖滑槽轨道的连接处中皆分别胶封固定有所述防水结构。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滑槽轨道顺时针旋转90°角后的形状,与其中一所述竖滑槽轨道形状相一致。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体部由相一体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组成,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内置于所述下滑槽轨道或者所述上滑槽轨道中,并在所述第一部分的外表面上凹设有多个所述收容槽和多个所述溢流槽,以及在所述第一部分上设置有所述注胶口;所述第二部分内置于所述竖滑槽轨道中,并在所述第二部分的外表面上凹设有多个所述溢流槽,以及在所述第二部分上设置有所述溢胶口。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轨道外板A和所述轨道外板B上均设置有供与所述注胶口相配合连通的开口。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①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所述窗框架主体中任意相连接的两根窗框型材拼接处安装有所述防水结构,可有效避免因雨水进入滑槽轨道(如上/下滑槽轨道等)中后,从两根窗框型材的拼接处里出水、渗入室内的弊端,从而大大提升了窗框架主体、乃至整个门窗的防水性能。②本专利技术所述防水结构新颖、合理,制作简单、成本低,且通用性强,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内置隐纱门窗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下框型材、所述竖中梃型材及所述防水结构装配在一起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所述防水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下框型材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竖中梃型材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1—窗框架主体;10a—上框型材;10b—下框型材;100b—下型材主体;101b—轨道外板A;102b—轨道内板A;10c—竖框型材;10d—横中梃型材;10e—竖中梃型材;100e—竖中梃主体;101e—轨道外板C;102e—轨道内板C;2—防水结构;20—主体部;21—收容槽;22—注胶口;23—溢胶口;24—溢流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借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艺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艺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专利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能涵盖的范围内。于本说明书中所述的“A”、“B”、“C”、“第一”、“第二”等仅为便于叙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专利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实施例1:...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置隐纱门窗的防水结构,内置隐纱门窗包括一由多根窗框型材相连接组成的窗框架主体(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窗框架主体(1)中任意相连接的两根窗框型材之间均安装有具备防水功能的防水结构(2),所述防水结构(2)具有一呈块体状并内置于两根所述窗框型材相连接处中的主体部(20)、多个成型于所述主体部(20)外表面上并用以收容两根所述窗框型材相连接处的内部构件的收容槽(21)、一形成于所述主体部(20)上并供胶水注入的注胶口(22)、以及一形成于所述主体部(20)上并供胶水溢出的溢胶口(23),所述注胶口(22)、所述溢胶口(23)、及多个所述收容槽(21)相互连通,以形成供胶水流动的流道;同时,借由该流道及其中的胶水能实现所述防水结构(2)密封固连于两根所述窗框型材的连接处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置隐纱门窗的防水结构,内置隐纱门窗包括一由多根窗框型材相连接组成的窗框架主体(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窗框架主体(1)中任意相连接的两根窗框型材之间均安装有具备防水功能的防水结构(2),所述防水结构(2)具有一呈块体状并内置于两根所述窗框型材相连接处中的主体部(20)、多个成型于所述主体部(20)外表面上并用以收容两根所述窗框型材相连接处的内部构件的收容槽(21)、一形成于所述主体部(20)上并供胶水注入的注胶口(22)、以及一形成于所述主体部(20)上并供胶水溢出的溢胶口(23),所述注胶口(22)、所述溢胶口(23)、及多个所述收容槽(21)相互连通,以形成供胶水流动的流道;同时,借由该流道及其中的胶水能实现所述防水结构(2)密封固连于两根所述窗框型材的连接处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置隐纱门窗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体部(20)外表面上还凹设有多个溢流槽(24),所述注胶口(22)、所述溢胶口(23)及多个所述收容槽(21)通过多个所述溢流槽(24)来实现相互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置隐纱门窗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窗框架主体(1)包括外框和中梃,所述外框为由四根窗框型材首尾连接形成的方形框体结构,且该四根窗框型材分别为呈上下平行排布的上框型材(10a)和下框型材(10b)、以及两根并排安装于所述上框型材(10a)和下框型材(10b)之间的竖框型材(10c);
所述中梃为由两根窗框型材相垂直连接形成的T型结构体,且该两根窗框型材分别为一与所述下框型材(10b)相平行并固定安装在两根所述竖框型材(10c)之间的横中梃型材(10d)、以及一与所述竖框型材(10c)相平行并固定安装在所述横中梃型材(10d)与所述下框型材(10b)之间的竖中梃型材(10e);
其中在所述下框型材(10b)与所述竖中梃型材(10e)的连接处、所述横中梃型材(10d)与所述竖中梃型材(10e)的连接处、所述横中梃型材(10d)与两根所述竖框型材(10c)的连接处、以及所述下框型材(10b)与两根所述竖框型材(10c)的连接处皆分别胶封固定有所述防水结构(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置隐纱门窗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框型材(10b)具有一呈横长条状的下型材主体(100b)、一沿所述下型材主体(100b)长度方向延伸并一体成型于所述下型材主体外侧壁顶部上的轨道外板A...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波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赛福缇门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