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自调式散水结构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588285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1: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自调式散水结构及施工方法,该散水结构装设于外墙体墙脚,该散水结构包括:散水板和节点泛水机构,散水板包括散水翻边和水平面板,散水板整体呈“L”形,节点泛水机构固定安装于外墙体上,散水板设于节点泛水机构的竖直正下方,散水板与外墙体不接触,节点泛水机构凸出于外墙体表面,节点泛水机构的凸出面上设置勒脚外罩,勒脚外罩向下延伸覆盖散水翻边的外侧面,散水翻边的外侧面装设有凹踢脚,凹踢脚材质与勒脚外罩相同。本散水结构能够适应回填土层沉降并且有效防止雨水渗漏,将“L”形散水板与勒脚外罩组合使用的方式,不仅美观实用、施工便捷且成本较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自调式散水结构及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物防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自调式散水结构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散水是指房屋外墙四周的勒脚处(室外地坪上)用片石砌筑或用混凝土浇筑的有一定坡度的散水坡。散水的作用是迅速排走勒脚附近的雨水,避免雨水冲刷或渗透到地基,防止基础下沉,以保证房屋的巩固耐久。散水宽度一般不应小于80厘米,当屋檐较大时,散水宽度要随之增大,以便屋檐上的雨水都能落在散水上迅速排散。散水的坡度一般为5%,外缘应高出地坪20~50毫米,以便雨水排出流向明沟或地面他处散水,与勒脚接触处应用沥青砂浆灌缝,以防止墙面雨水渗入缝内。随着时间流逝,房屋周围难免出现一定程度的沉降,此时,散水与勒脚接触处很容易出现老化开裂,导致雨水渗透并冲刷散水底部的夯实土壤影响土壤的密室度,引发散水底部空鼓、悬空,进一步造成不均匀沉降及开裂。因此,提供一种能够适应沉降并且有效防止雨水渗漏的散水结构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自调式散水结构及施工方法,该散水结构能够适应沉降并且有效防止雨水渗漏,从而防止回填土层不均匀沉降及散水开裂。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自调式散水结构,所述散水结构装设于外墙体墙脚,包括:散水板和节点泛水机构,所述节点泛水机构固定安装于所述外墙体上,所述散水板设于所述节点泛水机构的竖直正下方,所述散水板与所述外墙体不接触,所述节点泛水机构凸出于所述外墙体表面。<br>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散水板包括水平面板和散水翻边,所述水平面板的一端向上翻起形成所述散水翻边,所述散水板的纵向垂直切面呈“L”形。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散水翻边与所述外墙体墙面平行设置。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散水翻边的厚度小于所述节点泛水机构的凸出面到所述外墙体表面的距离。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水平面板设有向所述外墙体爬升的坡度。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节点泛水机构的凸出面上设置勒脚外罩,所述勒脚外罩向下延伸覆盖所述散水翻边远离外墙体的一侧。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散水翻边远离外墙体的一侧装设有凹踢脚。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散水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所述散水板,相邻散水板之间预留有横向伸缩缝。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横向伸缩缝内填充防水嵌缝材料。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自调式散水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步骤一,在外墙体施工时,将节点泛水机构的根部嵌入到所述外墙体的勒脚处,并在所述外墙体完成前在所述节点泛水机构与所述外墙体的交接处进行防水处理;步骤二,素土夯实后,在所述外墙体墙脚处的回填土层上浇筑混凝土垫层;步骤三,所述混凝土垫层凝固后,将预制的“L”形散水板铺设于所述外墙体墙脚处的所述混凝土垫层上,使所述散水板的水平面板位于所述混凝土垫层上,散水翻边位于所述节点泛水机构的竖直正下方并紧靠所述外墙体,相邻散水板之间预留伸缩缝,伸缩缝中填入嵌缝材料;步骤四,散水板铺设完成后,在所述散水翻边远离所述外墙体的一侧装设凹踢脚,所述凹踢脚装设完成后,在所述节点泛水机构上装设与所述凹踢脚采用相同材质预制的成品勒脚外罩,所述勒脚外罩下端覆盖所述散水翻边远离所述外墙体的一侧,所述勒脚外罩与所述散水翻边之间预留缝隙。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散水结构设有向上翻起的散水翻边,通过在散水翻边的上方设置节点泛水机构的方式,可阻挡雨水流到散水板与外墙体的交接处,还可在节点泛水机构上安装预置的成品勒脚外罩,勒脚外罩下端延伸覆盖散水翻边的远离外墙体的一侧,进一步阻挡雨水流到散水板与外墙体的交接处,勒脚外罩与散水翻边之间有缝隙,便于勒脚外罩随回填土层的下沉而向下沉降,同时勒脚外罩也能限制散水板横向偏移,避免散水板与外墙体交接处发生太大的横向开裂,此外,散水翻边的远离外墙体的一侧还固定与勒脚外罩相同材质的凹踢脚,当散水板发生沉降时,散水翻边上的凹踢脚与勒脚外罩保持一致,不会影响整体美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新型自调式散水结构的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新型自调式散水结构的另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自调式散水结构,散水结构装设于外墙体13墙脚处,散水结构包括散水板2和节点泛水机构6,节点泛水机构6固定安装于外墙体13上,节点泛水机构6可用水泥砂浆粘贴固定在外墙体13上,也可通过将节点泛水机构6的根部嵌入外墙体13中的方式固定连接,以确保节点泛水机构6的稳固,节点泛水机构6与外墙体13的交接处进行防水处理,具体地,可采用类似于女儿墙的泛水处理,防止雨水从节点泛水机构6的上方往下渗透,散水板2设于节点泛水机构6的竖直正下方,散水板2包括水平面板21和散水翻边22,水平面板21的一端向上翻起形成散水翻边22,水平面板21的另一端做倒角处理,方便引流雨水,水平面板21与散水翻边22可以是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水泥砂浆等粘合固接,制作方式可为预制也可现场浇筑成形,散水板2的纵向垂直切面呈倒“L”形,散水板2与外墙体13不接触,散水翻边22与外墙体13墙面平行设置,可沿外墙体13墙面方向上下移动,散水翻边22的上端可通过嵌缝材料柔性连接于节点泛水机构6的竖直正下方,增加防水性,水平面板21紧靠在回填土层11上方的混凝土垫层12上,水平面板21的上表面优选设置向倒角方向倾斜的坡度,能更好的引流雨水至地坪处,外墙体13与散水翻边22之间可留有空隙,也可设置防水层、保暖层和弹性材料填充层,散水翻边22与弹性材料填充层之间柔性连接,当建筑物出现略微横向偏移时,弹性材料填充层可起到缓冲作用,防止散水翻边22出现开裂,当回填土层11发生沉降时,散水板2可沿着外墙面的方向随着回填土层11沉降,防止在散水板2与回填土层11之间出现空鼓或悬空现象进而导致开裂,散水翻边22的厚度小于所述节点泛水机构6的凸出面到所述外墙体13的距离,当下雨时,由于节点泛水机构6较宽可将雨水挡住,防止雨水直接流到散水板2与外墙体13的交接处,节点泛水机构6的上端部也可做倒角处理,节点泛水机构6的上表面优选设置向倒角方向倾斜的坡度,能更好的引流雨水。...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自调节式散水结构,所述散水结构装设于外墙体(13)墙脚,其特征在于,包括:散水板(2)和节点泛水机构(6),所述节点泛水机构(6)固定安装于所述外墙体(13)上,所述散水板(2)设于所述节点泛水机构(6)的竖直正下方,所述散水板(2)与所述外墙体(13)不接触,所述节点泛水机构(6)凸出于所述外墙体(13)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自调节式散水结构,所述散水结构装设于外墙体(13)墙脚,其特征在于,包括:散水板(2)和节点泛水机构(6),所述节点泛水机构(6)固定安装于所述外墙体(13)上,所述散水板(2)设于所述节点泛水机构(6)的竖直正下方,所述散水板(2)与所述外墙体(13)不接触,所述节点泛水机构(6)凸出于所述外墙体(13)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自调节式散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水板(2)包括水平面板(21)和散水翻边(22),所述水平面板(21)的一端向上翻起形成所述散水翻边(22),所述散水板(2)的纵向垂直切面呈“L”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自调节式散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水翻边(22)与所述外墙体(13)墙面平行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自调节式散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水翻边(22)的厚度小于所述节点泛水机构(6)的凸出面到所述外墙体(13)表面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自调节式散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面板(21)设有向所述外墙体(13)爬升的坡度。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自调节式散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泛水机构(6)的凸出面上设置勒脚外罩(5),所述勒脚外罩(5)向下延伸覆盖所述散水翻边(22)远离外墙体(13)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自调节式散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勒脚外罩(5)的内侧面与所述散水翻边(22)的远离外墙体(13)的一侧之间留有缝隙(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孝会施毅王三桃郑琛陈永伟邱君局林深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电力设计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温州供电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