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延年专利>正文

地下工程顶部结构清淤排水结构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8828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1: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地下工程顶部结构清淤排水结构体系,属于综合管廊防渗、抗震施工技术和海绵城市领域,包括回填层、粗砂层、底部防水混凝土基层、地下结构、防水层、综合排水防淹缓震结构设施,地下结构的两侧及转角处设置防水层,下方铺设底部防水混凝土基层,上方通过螺栓连接综合排水防淹缓震结构设施,防水层的外侧设置粗砂层,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减小地下水与地表降水对地下结构冲击和损害,起到有效的防水、排水作用,方便实现水资源回收循环利用,良好的清淤可提高装置使用寿命,将水的收集排放和清淤功能相结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地下工程顶部结构清淤排水结构体系
本专利技术属于综合管廊防渗、抗震施工技术和海绵城市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地下工程顶部结构清淤排水结构体系。
技术介绍
地下综合管廊修筑技术日渐成熟,但综合管廊修建后破坏了土体原有的水系统平衡,导致土体中的水系以综合管廊为通道汇集在一起,当含水地层与综合管廊连通,以渗水、漏水为主要因素的弊病便日渐显露。以明挖预制法这一施工方法修建的综合管廊通常采用在预制混凝土节段上铺设防水层及苯板,达到防水及保温的效果。综合管廊防水属于市政道路下方的隐蔽工程,道路竣工通车后,不能轻易地刨掘道路对其进行维修或修补,因此,防水层的成品保护也是重点。如果成品保护不善,施工不慎造成了破坏且未及时修补,容易形成渗漏点,造成地下水的渗漏,渗漏水问题一直是困扰地下建设工程的质量通病,杜绝管线长期被渗漏水浸泡现象,解决好防水问题是综合管廊建设必须考虑的技术问题之一。同时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滤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工程顶部结构清淤排水结构体系,包括回填层(1)、粗砂层(2)、底部防水混凝土基层(3)、地下结构(6)、防水层(7)、综合排水防淹缓震结构设施(8),其特征在于:/n地下结构(6)的两侧及转角处设置防水层(7),下方铺设底部防水混凝土基层(3),上方通过螺栓(31)连接综合排水防淹缓震结构设施(8),所述防水层(7)的外侧设置粗砂层(2),所述底部防水混凝土基层(3)上表面的左右两侧预留用于填充透水砂层A(5)的底部排水沟(4),通过回填层(1)将底部防水混凝土基层(3)上方的结构填埋,所述综合排水防淹缓震结构设施(8)由上部的上透水板(9)、两侧的侧板(12)、底部的下连接板(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工程顶部结构清淤排水结构体系,包括回填层(1)、粗砂层(2)、底部防水混凝土基层(3)、地下结构(6)、防水层(7)、综合排水防淹缓震结构设施(8),其特征在于:
地下结构(6)的两侧及转角处设置防水层(7),下方铺设底部防水混凝土基层(3),上方通过螺栓(31)连接综合排水防淹缓震结构设施(8),所述防水层(7)的外侧设置粗砂层(2),所述底部防水混凝土基层(3)上表面的左右两侧预留用于填充透水砂层A(5)的底部排水沟(4),通过回填层(1)将底部防水混凝土基层(3)上方的结构填埋,所述综合排水防淹缓震结构设施(8)由上部的上透水板(9)、两侧的侧板(12)、底部的下连接板(13)围成,中部横向设置弃流分隔板(18),所述上透水板(9)的中间设置上顶支撑处(10),两侧错行开设透水方孔(11),所述弃流分隔板(18)的中间设置下顶支撑处(19),两侧错行开设板孔(20),所述板孔(20)中拉结金属透水网(21),上顶支撑处(10)和下顶支撑处(19)之间安装传力支撑顶(22),所述侧板(12)上部设置过渡板(15),所述过渡板(15)与传力支撑顶(22)之间安装倾斜的滑泥板(14),所述滑泥板(14)上设置多个板眼(16),所述板眼(16)中拉结滤淤泥网(17),弃流分隔板(18)的下方连接多个倒锥形的弃流锥斗(23),所述弃流锥斗(23)的与板孔(20)对应设置,弃流锥斗(23)中设置漂浮堵塞物(24),所述漂浮堵塞物(24)由下方的漂浮半球(25)和上方的堵塞块(26)组成,漂浮堵塞物(24)中设置多个贯穿的过水穿孔(42),相邻的弃流锥斗(23)之间设置高阻尼缓震簧(27);
滑泥板(14)和过渡板(15)以上的区域为除淤腔(28),弃流分隔板(18)与滑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延年汪青杰
申请(专利权)人:张延年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