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下桩基的围堰总成系统,旨在一种为建造永久性水利设施而临时修建的围堰及其施工方法,包括若干定位锥、若干基筒、若干隔板;所述定位锥通过静压植桩机植入岩石层内,所述定位锥上方安装所述基筒,所述各个基筒之间用所述隔板连接,所述滤网活动安装在所述隔板上。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稳定,模块化单元式安装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下桩基的围堰总成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下桩基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水下桩基的围堰总成系统。
技术介绍
水下桩基施工显然比旱地施工要复杂困难得多,尤其在深水急流的大河海中修筑桩基更为困难。为了适应水中施工的环境,必然要增添浮运沉桩及有关的设备和采用水中施工的特殊方法。当前深水中水下桩基的施工常采用围堰法、吊箱法、套箱法以及沉井结合法等方法,而其中围堰法为其中最常用的方法,而围堰法中最常采用钢板桩围堰进行施工,而钢板桩围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有大漂石及坚硬岩石的河床或海床不宜使用钢板桩围堰,因此本设计提出一种适用于多地形多场景的,且施工难度较低的水下桩基的围堰总成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适应现实需要,提供一种水下桩基的围堰总成系统,以满足各类环境下的要求。为了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设计一种水下桩基的围堰总成系统,包括若干定位锥、若干基筒、若干隔板;如图1所示,所述定位锥呈锥体,所述基筒与所述定位锥焊接连接并位于所述定位锥上方,所述定位锥通过静压植桩机对所述基筒施加压力从而将所述基筒与所述定位锥植入河床或海床底部,相邻两个所述基筒之间安装所述隔板围成一闭合区域,所述隔板与所述基筒均根据河床或海床深度上下堆叠设置。具体来说,上述定位锥的作用在于在将所述定位锥与所述基筒植入河床或海床下时,所述定位锥的锥头能够帮助更好的帮助破开岩石层、泥土层等,从而减小静压植桩机的功耗,而更加的节省能源。如图2所示,所述基筒呈筒状且内部空腔,且所述基筒两侧分别设有对称设置的矩形凸起,所述矩形凸起与所述基筒同轴且等长,所述矩形凸起外侧壁上设有贯穿矩形凸起两端的“T”形滑槽,所述矩形凸起的内侧还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亦贯穿所述矩形凸起设置,所述“T”形滑槽内侧壁设有若干注胶孔,所述注胶孔与所述通孔连通。如图3、图4所示,所述隔板呈板状,所述隔板两侧端部及隔板两侧端部的前侧壁和后侧壁分别设有“T”形凸起,所述隔板一端上的其中一个所述“T”形凸起在所述“T”形滑槽内上下滑动,通过所述“T”形凸起与所述“T”形滑槽的配合,将所述隔板与所述基筒连接,所述隔板下部还设有锥形凸起,如图5所示,所述锥形凸起设置的目的在于:该锥形凸起4能够时位于最下方的隔板12更好的进入岩石层或泥土层,从而更好的对围堰系统进行封闭。参见图6、图7,上述隔板两侧末端三面设置的“T”形凸起可以使得所述隔板与所述基筒之间的连接使得多样化,即让隔板与基筒之间既可以成直线连接,也可以以垂直拐角连接,使得隔板与基筒之间需要拐角时无需外加特定连接件连接。不仅如此,上述隔板与基筒之间的滑动连接,连接简单、方便快捷、耐用度高。参见图8,所述基筒内侧壁还设有若干滤孔,所述滤孔设置的目的在于:当围堰进行排水时,内部污水通过滤孔经由基筒内部的空腔使用排水泵排出,原先存积在围堰内部的淤泥便会沉积至基筒底部,污水进行了初步净化,易于抽取,其次围堰内水抽取后其内部污泥得到保留和挤压,使得后期在需要对基筒内部进行填充时,可以节约后期的填充材料,进而还从侧面节省了人力、物力。如图9所示,位于最上方的所述隔板侧壁还设有两条滑槽,所述滑槽下部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内安装限位螺栓,所述滑槽上部还设有销轴孔,所述销轴孔内安装有施工平台,所述施工平台包括承载板与支撑板,所述承载板一端设有销轴,并通过将所述承载板的销轴安装在所述销轴孔内从而将所述承载板铰接在所述隔板上,所述承载板下侧还设有一组铰接孔,所述支撑板一端设有转轴并通过将所述转轴安装在所述铰接孔内使得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承载板铰接,所述支撑板另一端设有两个圆形凸起,通过两个所述圆形凸起将所述支撑板与所述隔板连接并使得所述支撑板可沿隔板侧壁滑槽在竖直平面上下滑动,当所述施工平台展开时,所述承载板与所述隔板上端面平齐,并将所述限位螺栓插入所述限位孔内,限制所述施工平台的向下滑动从而将施工平台固定。上述隔板侧边的施工平台的设置,不仅将围堰上端的作业面积增大,而且还方便了施工人员的移动以及提供了设备物料等的安装堆放平台。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设计的一种水下桩基的围堰总成系统,不仅具有组件少以及组装难度低,而且本设计中定位锥的设计使得本围堰系统更加稳定牢固,不仅如此,本设计中滤孔的设计还使得原本需要掏出排空的淤泥可以沉积在本围堰系统底部作为填充物,变废为宝,进一步的节约了原材料使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总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基筒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隔板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隔板与基筒配合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最下方隔板示意图;图6为图5中隔板与基筒多角度配合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中隔板与基筒多角度配合截面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中淤泥层基筒示意图;图9本专利技术中施工平台安装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一种水下桩基的围堰总成系统,参见图1至图9。包括若干定位锥1、若干基筒2、若干隔板3。如图1所示,所述定位锥1呈锥体,所述基筒2与所述定位锥1焊接连接并位于所述定位锥1上方,并通过静压植桩机对所述基筒2施加压力从而将连体的所述基筒2与所述定位锥1植入河床或海床底部,相邻两个所述基筒2之间安装所述隔板12围成一闭合区域,所述隔板12与所述基筒2均根据河床或海床深度上下堆叠设置。具体来说,上述定位锥1的作用在于在将所述定位锥1与所述基筒2植入河床或海床下时,所述定位锥1的锥头能够帮助定位锥1更好的破开岩石层、泥土层等。如图2所示,所述基筒2呈筒状且内部空腔3,且所述基筒2两侧分别设有对称设置的矩形凸起22,所述矩形凸起22与所述基筒2同轴且等长,所述矩形凸起22外侧壁上设有贯穿矩形凸起22两端的“T”形滑槽10,所述矩形凸起22的内侧还设有通孔4,所述通孔4亦贯穿所述矩形凸起22设置,所述“T”形滑槽10内侧壁设有若干注胶孔9,所述注胶孔9与所述通孔4连通。如图3、图4所示,所述隔板12呈板状,所述隔板12两侧端部及隔板12两侧端部的前侧壁和后侧壁分别设有“T”形凸起11,,隔板12一端上的其中一个所述“T”形凸起11在所述“T”形滑槽10内上下滑动,通过所述“T”形凸起11与所述“T”形滑槽10的配合,将所述隔板12与所述基筒2连接。其中,位于最下方的所述隔板12下部还设有锥形凸起13,如图5所示,所述锥形凸起设置的目的在于:该锥形凸起4能够使位于最下方的隔板12更好的进入岩石层或泥土层,从而更好的对围堰系统进行封闭。参见图6、图7,上述隔板3两侧末端三面设置的“T”形凸起11可以使得所述隔板12与所述基筒2之间的连接使得多样化,即让隔板12与基筒2之间既可以成直线连接,也可以以垂直拐角连接,使得隔板12与基筒2之间需要拐角时无需外加特定连接件连接。不仅如此,上述隔板12与基筒2之间的滑动连接,连接简单、方便快捷、耐用度高。参见图8,所述基筒2内侧壁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下桩基的围堰总成系统,包括若干定位锥、若干基筒、若干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锥呈锥体,所述基筒与所述定位锥焊接连接并位于所述定位锥上方,所述定位锥通过静压植桩机对所述基筒施加压力从而将所述基筒与所述定位锥植入河床或海床底部,相邻两个所述基筒之间安装所述隔板围成一闭合区域,所述隔板与所述基筒均根据河床或海床深度上下堆叠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下桩基的围堰总成系统,包括若干定位锥、若干基筒、若干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锥呈锥体,所述基筒与所述定位锥焊接连接并位于所述定位锥上方,所述定位锥通过静压植桩机对所述基筒施加压力从而将所述基筒与所述定位锥植入河床或海床底部,相邻两个所述基筒之间安装所述隔板围成一闭合区域,所述隔板与所述基筒均根据河床或海床深度上下堆叠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桩基的围堰总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筒呈筒状且内部空腔,且所述基筒两侧分别设有对称设置的矩形凸起,所述矩形凸起与所述基筒同轴且等长,所述矩形凸起外侧壁上设有贯穿矩形凸起两端的“T”形滑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桩基的围堰总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呈板状,所述隔板两侧还设有“T”形凸起,所述“T”形凸起沿着所述隔板两侧的末端三面设置,一个所述“T”形凸起安装在所述“T”形滑槽内并可上下滑动,通过所述“T”形凸起与所述“T”形滑槽的配合将所述隔板与所述基筒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水下桩基的围堰总成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最下方的所述隔板下部设有锥形凸起,位于最上方的所述隔板侧壁安装有施工平台。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水下桩基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辉,周世健,谢洪阳,明扬,罗靓,郭晓钧,帅美新,喻勇,张慧华,余建杰,严格,吕锋,冯超,张米燕,刘志鑫,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航空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