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节翻转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581976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1: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管节翻转装置,包括底座及两个支撑架,两个支撑架之间具有翻转空间,支撑架包括主支撑杆、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一辅支撑杆及第二辅支撑杆,第一辅支撑杆和第二辅支撑杆分别平行地设于主支撑杆的两侧,第一连接杆分别与底座、主支撑杆和第一辅支撑杆连接,第二连接杆分别与底座、主支撑杆和第二辅支撑杆连接,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底座围设成三角形,主支撑杆凹设有转槽,第一辅支撑杆和第二辅支撑杆均开设有插孔,插孔内可拆卸地插装有托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使用寿命长,翻转便捷,安全性高,通用性好,实用性强,极大地提高了施工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节翻转装置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尤其是指一种管节翻转装置。
技术介绍
在市政建设综合管廊和顶管工程施工中,需要提前预制好大量的高标号混凝土预制管节,预制管节在预制平台预制时,钢承口是向下的。由于市政建设的预制场地限制,需要将预制好的管节叠放起来存储,预制管节在转运安装前也需要在管口涂止水密封膏,必须保证钢承口朝上等几个方面的因素影响,需要对预制好的管节进行翻转,然后叠放存储。由于单个预制管节重达几十吨,同时需要保证翻转时预制管节不受损坏,所以翻转存在一定的难度。现有技术中,一般直接利用吊机吊住管节的一端,采用就地翻滚式的翻转方法,翻转时容易造成管节损坏,且翻转困难。因此,缺陷十分明显,亟需提供一种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节翻转装置,其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使用寿命长,翻转便捷,安全性高,通用性好,实用性强,极大地提高了施工的效率,不会损坏管节,特别适合对大型且笨重的物体进行翻转。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管节翻转装置,其包括底座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节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及装设于底座的两个支撑架,两个支撑架相对设置,两个支撑架之间具有翻转空间,所述支撑架包括主支撑杆、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一辅支撑杆及第二辅支撑杆,所述主支撑杆、第一辅支撑杆和第二辅支撑杆彼此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辅支撑杆和第二辅支撑杆分别设置于主支撑杆的两侧,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底端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主支撑杆远离底座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中部与第一辅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底端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主支撑杆远离底座的一端与第二连接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中部与第二辅支撑杆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底座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节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及装设于底座的两个支撑架,两个支撑架相对设置,两个支撑架之间具有翻转空间,所述支撑架包括主支撑杆、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一辅支撑杆及第二辅支撑杆,所述主支撑杆、第一辅支撑杆和第二辅支撑杆彼此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辅支撑杆和第二辅支撑杆分别设置于主支撑杆的两侧,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底端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主支撑杆远离底座的一端与第一连接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中部与第一辅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底端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主支撑杆远离底座的一端与第二连接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中部与第二辅支撑杆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底座围设成三角形,所述主支撑杆的顶端凹设有转槽,所述第一辅支撑杆的高度等于第二辅支撑杆的高度,所述主支撑杆的高度大于第一辅支撑杆的高度,所述第一辅支撑杆的顶端和第二辅支撑杆的顶端均开设有插孔,插孔内可拆卸地插装有托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节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槽内可拆卸地转动连接有转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节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槽的开口端设置有呈倒八字设置的两个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凯李小鹏揭文博杜耀初聂清念刘茜茜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