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控制的火灾救援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7765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0: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控制的火灾救援机器人,属于火灾救援机器人技术领域,包括履带式火灾救援机器人,所述履带式火灾救援机器人的顶部设置有隔热板,并且履带式火灾救援机器人顶部对应隔热板的位置设置有隔热玻璃罩。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通过设计的隔热玻璃罩、减震器、缓冲板、雨刷、水泵、电机、BIM建模单元、传感器模块、微处理器以及显示模块等技术的互相配合下,保证了室内布置录制模块所获取室内场景信息的清晰度,同时也便于后方消防人员根据室内火灾现场的场景快速拟定正确且有效的救援方案,与履带式火灾救援机器人进行配合使用,可实现被困人员与消防人员的远程对话,便于消防人员将救援方案告诉被困人员,有效提高了救援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控制的火灾救援机器人
本专利技术属于火灾救援机器人
,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控制的火灾救援机器人。
技术介绍
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新的标准中,将火灾定义为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救援机器人,为救援而采取先进科学技术研制的机器人,如地震救援机器人,它是一种专门用于大地震后在地下商场的废墟中寻找幸存者执行救援任务的机器人,这种机器人配备了彩色摄像机,热成像仪和通讯系统。随着智能控制技术逐渐走向成熟,同时也为了降低消防人员的工作风险,智能火灾救援机器人应运而生,然而,现有的智能控制型火灾救援机器人在进行火灾救援的过程中,自保性能较差,未能够对机器人所设置的监控设备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在高温环境下,容易使监控设备的内部电子元件以及镜头遭到损伤,且空气中的灰尘容易降低镜头的清晰度,且无法实现被困人员与消防人员的远程对话,同时也无法获取室内火灾现场场景的BIM信息,导致处于室外的消防人员很难与火灾救援机器人进行救援配合,因此现阶段市场上亟需一种智能控制的火灾救援机器人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现有的智能控制型火灾救援机器人在进行火灾救援的过程中,自保性能较差,未能够对机器人所设置的监控设备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在高温环境下,容易使监控设备的内部电子元件以及镜头遭到损伤,且空气中的灰尘容易降低镜头的清晰度,且无法实现被困人员与消防人员的远程对话,同时也无法获取室内火灾现场场景的BIM信息,导致处于室外的消防人员很难与火灾救援机器人进行救援配合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智能控制的火灾救援机器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控制的火灾救援机器人,包括履带式火灾救援机器人,所述履带式火灾救援机器人的顶部设置有隔热板,并且履带式火灾救援机器人顶部对应隔热板的位置设置有隔热玻璃罩,所述隔热玻璃罩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减震器,所述减震器远离隔热玻璃罩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缓冲板的底部,所述缓冲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角形板,所述角形板的顶部卡接有喷头,所述喷头的底端通过弹性连接管与分流管的上端面相连通,所述分流管分别卡接在缓冲板以及隔热玻璃罩上,所述分流管的下端面通过排水管与水泵的输水口相连通,所述水泵的进水口通过引流管与蓄水箱相近的一面相连通,所述隔热玻璃罩的内侧设置有室内布置录制模块,并且隔热玻璃罩表面对应室内布置录制模块的位置设置有雨刷,所述雨刷靠近隔热玻璃罩的一面固定连接有驱动轴,所述驱动轴的表面套接有轴承,所述轴承卡接在隔热玻璃罩的表面。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驱动轴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的表面啮合有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的端面与电机输出轴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电机机身的底部通过减震座与隔热板的顶部固定连接,并且隔热板的顶部分别与蓄水箱的底部以及水泵机身的底部固定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室内布置录制模块的输出端与三维图像生成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三维图像生成模块的输出端与BIM建模单元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BIM建模单元与微处理器双向电性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的输入端与传感器模块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微处理器通过信号收发模块与显示模块无线通讯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的输入端与语音识别模块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语音识别模块的输入端与语音接收模块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的输出端与语音播放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BIM建模单元与BIM存储模块双向电性连接,所述BIM存储模块的输出端与BIM编辑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BIM编辑模块的输出端与BIM建模单元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微处理器的输入端与温度感应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水泵以及电机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温度感应器的型号为GY-HRTM206A,且所述温度感应器设置在隔热玻璃罩的内侧壁上。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缓冲板采用高柔韧性、高弹性材料,所述角形板正视的截面形状呈三角形结构体。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传感器模块包括红外生命探测仪、温度传感器以及有害气体传感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微处理器上设置有无线通讯设备,且所述无线通讯设备为4G通讯模块、5G通讯模块、GPRS通讯模块或遥控天线。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室内布置录制模块为高清摄影机,所述显示模块包括PC端显示器、VR设备和手机端显示屏中的一种或多种。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中,通过设计的隔热玻璃罩、减震器、缓冲板、雨刷、水泵、电机、BIM建模单元、传感器模块、微处理器以及显示模块等技术的互相配合下,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室内布置录制模块的正常使用寿命,尤其是可避免镜头因高温空气作用而加速其老化速度,还可避免空气中的粉尘对镜头造成污染,并保证了室内布置录制模块所获取室内场景信息的清晰度,同时也便于后方消防人员根据室内火灾现场的场景快速拟定正确且有效的救援方案,与履带式火灾救援机器人进行配合使用,可实现被困人员与消防人员的远程对话,便于消防人员将救援方案告诉被困人员,有效提高了救援效率。2、本专利技术中,通过设计的隔热板、隔热玻璃罩、水泵、喷头和蓄水箱,隔热板作为隔热玻璃罩与履带式火灾救援机器人之间的隔热媒介,可避免火灾现场所产生的高温气体通过履带式火灾救援机器人以热传导的方式进入到隔热玻璃罩内,而隔热玻璃罩可直接将高温气体以及高温气体中所携带的粉尘直接作用在室内布置录制模块上,从而便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室内布置录制模块的正常使用寿命,尤其是可避免镜头因高温空气作用而加速其老化速度,还可避免空气中的粉尘对镜头造成污染,保证了室内布置录制模块所获取室内场景信息的清晰度,温度感应器能够实时监测隔热玻璃罩内表面温度,并将所采集到的温度信息发送至微处理器,并由微处理器多此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判断,当判定隔热玻璃罩表面温度高于所设定的标准值时,微处理器便会向水泵发出启动指令,水泵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利用引水管抽蓄水箱内的冷却用水,接着通过排水管、分流管和弹性连接管将冷却用水注入到高压喷头内,最后经喷头喷射而出,由于角形板的顶部为斜面结构,冷却用水便会快速淋落在隔热玻璃罩的表面,从而可对隔热玻璃罩起到一定的降温效果,可避免室内布置录制模块所处的工作环境其温度值偏高,通过设计的减震器、缓冲板和角形板,角形板的顶部为斜面结构,使得坠物不会轻易停留在角形板上,当角形板受到坠物的冲击时,减震器和缓冲板可起到一定的缓冲效果,避免较大的冲击力直接作用在隔热玻璃罩上,保证了室内布置录制模块所处工作环境的稳定性。3、本专利技术中,通过设计的电机、驱动轴、轴承、雨刷、从动齿轮和主动齿轮,水泵在运行的过程中,微处理器在此过程中还会向电机发出相应的控制指令,电机在工作的过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控制的火灾救援机器人,包括履带式火灾救援机器人(1),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式火灾救援机器人(1)的顶部设置有隔热板(2),并且履带式火灾救援机器人(1)顶部对应隔热板(2)的位置设置有隔热玻璃罩(3),所述隔热玻璃罩(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减震器(4),所述减震器(4)远离隔热玻璃罩(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缓冲板(5)的底部,所述缓冲板(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角形板(6),所述角形板(6)的顶部卡接有喷头(7),所述喷头(7)的底端通过弹性连接管(8)与分流管(9)的上端面相连通,所述分流管(9)分别卡接在缓冲板(5)以及隔热玻璃罩(3)上,所述分流管(9)的下端面通过排水管(10)与水泵(11)的输水口相连通,所述水泵(11)的进水口通过引流管(12)与蓄水箱(13)相近的一面相连通,所述隔热玻璃罩(3)的内侧设置有室内布置录制模块(14),并且隔热玻璃罩(3)表面对应室内布置录制模块(14)的位置设置有雨刷(15),所述雨刷(15)靠近隔热玻璃罩(3)的一面固定连接有驱动轴(16),所述驱动轴(16)的表面套接有轴承(17),所述轴承(17)卡接在隔热玻璃罩(3)的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控制的火灾救援机器人,包括履带式火灾救援机器人(1),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式火灾救援机器人(1)的顶部设置有隔热板(2),并且履带式火灾救援机器人(1)顶部对应隔热板(2)的位置设置有隔热玻璃罩(3),所述隔热玻璃罩(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减震器(4),所述减震器(4)远离隔热玻璃罩(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缓冲板(5)的底部,所述缓冲板(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角形板(6),所述角形板(6)的顶部卡接有喷头(7),所述喷头(7)的底端通过弹性连接管(8)与分流管(9)的上端面相连通,所述分流管(9)分别卡接在缓冲板(5)以及隔热玻璃罩(3)上,所述分流管(9)的下端面通过排水管(10)与水泵(11)的输水口相连通,所述水泵(11)的进水口通过引流管(12)与蓄水箱(13)相近的一面相连通,所述隔热玻璃罩(3)的内侧设置有室内布置录制模块(14),并且隔热玻璃罩(3)表面对应室内布置录制模块(14)的位置设置有雨刷(15),所述雨刷(15)靠近隔热玻璃罩(3)的一面固定连接有驱动轴(16),所述驱动轴(16)的表面套接有轴承(17),所述轴承(17)卡接在隔热玻璃罩(3)的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控制的火灾救援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16)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从动齿轮(18),所述从动齿轮(18)的表面啮合有主动齿轮(19),所述主动齿轮(19)的端面与电机(20)输出轴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电机(20)机身的底部通过减震座与隔热板(2)的顶部固定连接,并且隔热板(2)的顶部分别与蓄水箱(13)的底部以及水泵(11)机身的底部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控制的火灾救援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布置录制模块(14)的输出端与三维图像生成模块(21)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三维图像生成模块(21)的输出端与BIM建模单元(22)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BIM建模单元(22)与微处理器(30)双向电性连接,所述微处理器(30)的输入端与传感器模块(23)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峰俊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树人学院浙江树人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