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除尘净化系统,应用于卸料坑,包括:吸风头,布置在所述卸料坑的一侧;送风头,布置在所述卸料坑的另一侧;除尘器,具有进风端、出风端和排尘端,所述进风端与所述吸风头相连,所述出风端适于与所述送风头相连,所述排尘端与所述卸料坑相连;风机,配置在所述除尘器与所述送风头之间,用于抽取除尘净化系统中的风,使得所述吸风头处产生负压风,所述送风头产生正压风,且在所述送风头与所述吸风头之间形成气流组织。该除尘净化系统能够有效抑制煤尘的飞扬,保护周围环境,而且结构简单,可靠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除尘净化系统
本技术涉及净化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除尘净化系统。
技术介绍
在大型卸料坑内卸载煤料时,随着煤料由装载车卸下,煤料与卸料坑相撞击产生大量的煤尘;现有技术中,对于煤尘的处理往往通过喷水雾的形式,但是这种方式的除尘效果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之一,提供一种除尘净化系统,该除尘净化系统能够有效抑制煤尘的飞扬,保护周围环境,而且结构简单,可靠性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除尘净化系统,应用于卸料坑,包括:吸风头,布置在所述卸料坑的一侧;送风头,布置在所述卸料坑的另一侧;除尘器,具有进风端、出风端和排尘端,所述进风端与所述吸风头相连,所述出风端适于与所述送风头相连,所述排尘端与所述卸料坑相连;风机,配置在所述除尘器与所述送风头之间,用于抽取除尘净化系统中的风,使得所述吸风头处产生负压风,所述送风头产生正压风,且在所述送风头与所述吸风头之间形成气流组织。在该技术方案中,除尘净化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在向卸料坑卸料过程中,风机持续工作使得吸风头产生负压,继而对卸料坑内的煤尘进行吸收,煤尘经吸风头流向除尘器,经进风端进入除尘器,煤尘经排尘端排入卸料坑,经过过滤后净风由出风端流向风机,并由送风头送入卸料坑内,并在送风头处形成相对的正压风,进而在送风头与吸风头之间形成风流组织,风流组织不断将煤尘送入吸风头内;该除尘净化系统能够有效抑制煤尘的飞扬,保护周围环境,而且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另外,根据本技术的除尘净化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技术特征:在本技术的一个示例中,所述吸风头包括多个且沿着所述卸料坑的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送风头包括多个且沿着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多个吸风头与多个送风头一一对应且沿着卸料坑的第二方向设置在其两侧,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在本技术的一个示例中,还包括:多个围腔,所述多个围腔连接在所述卸料坑的上端,且一一对应的吸风头和送风头分别布置在所述围腔的两侧。在本技术的一个示例中,还包括: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连接在所述吸风头与所述除尘器之间,用于控制所述吸风头的吸风量。在本技术的一个示例中,还包括: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连接在所述送风头与所述风机之间,用于控制所述送风头的送风量。在本技术的一个示例中,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至少与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相耦接,用于根据卸料坑的煤尘量控制所述吸风头和所述送风头的吸风量和送风量。在本技术的一个示例中,所述吸风头上形成有多个吸风孔,多个所述吸风孔沿着所述吸风头延伸的第一方向间隔布置。在本技术的一个示例中,所述多个吸风孔形成在所述吸风头的下端面上。在本技术的一个示例中,所述送风头上形成有多个送风孔,且多个所述送风孔沿着所述送风头延伸的第三方向间隔布置,其中,第三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实施本技术的最优实施例进行更加详尽的描述,以便能容易理解本技术的特征和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除尘净化系统的结构原理图。附图标记:卸料坑200;除尘净化系统100;吸风头10;送风头20;除尘器30;进风端31;出风端32;排尘端33;风机40;围腔50;第一控制阀60;第二控制阀7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参考附图提供以下描述,以助于对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技术的各种实施例的全面理解。其包含各种特定的细节以助于该理解,但这些细节应当被视为仅是示范性的。相应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在不背离由随附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技术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文所描述的各种实施例做出变化和改进。此外,为了清楚和简洁起见,可能省略对熟知的功能和构造的描述。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提供对本技术的各种实施例的下列描述,仅是为了解释的目的,而不是为了限制由随附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技术。尽管可能使用例如“第1”、“第2”、“第一”和“第二”的表述来描述本技术的各个元件,但它们并未意于限定相对应的元件。例如,上述表述并未旨在限定相对应元件的顺序或重要性。上述表述用于将一个部件和另一个部件区分开。文中提到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本技术中所使用的术语集仅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非意在限制本技术。单数的表述包含复数的表述,除非在其间存在语境、方案上的显著差异。除非另有限定,本文中所使用的全部术语(包含技术术语与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的
的普通技术人员所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还应理解的是,术语(比如常用词典中限定的那些术语),应解释为具有与相关领域和本说明书的上下文中一致的含义,并且不应以理想化或过于形式化的意义来解释,除非在本文中明确地这样限定。根据本技术的一种除尘净化系统100,应用于卸料坑200,包括:吸风头10,布置在所述卸料坑200的一侧,吸风头10的主要作用是用于吸收在卸料时产生的煤尘;送风头20,布置在所述卸料坑200的另一侧,送风头20的主要作用是用于向卸料坑200内送去洁净的风,而卸料坑200的一侧和另一侧为沿着卸料坑200在第二方向上的两侧;除尘器30,具有进风端31、出风端32和排尘端33,所述进风端31与所述吸风头10相连,所述出风端32适于与所述送风头20相连,所述排尘端33与所述卸料坑200相连;具体地,进风端31与吸风头10之间、出风端32与送风头20之间均通过连接管进行连接,而除尘器30为现有技术,其主要工作原理是,将煤尘吸入进风端31经除尘器30过滤后,净风由出风端32流向送风头20,煤尘颗粒经排尘端33再次排入卸料坑200,这样可以避免煤尘的浪费;风机40,配置在所述除尘器30与所述送风头20之间,用于抽取除尘净化系统100中的风,使得所述吸风头10处产生负压风,所述送风头20产生正压风,且在所述送风头20与所述吸风头10之间形成气流组织;也就是说,风机40为抽风风机40,在工作过程中,吸风头10产生负压吸取卸料坑200内产生的煤尘,煤尘经过进风端31进入除尘器30,经过过滤后净风由出风端32流向风机40处,煤尘经排尘端33排入卸料坑200;简言之,风机40为除尘净化系统100提供工作动力源。可以理解的是,除尘净化系统100的工作原理如下:在向卸料坑200卸料过程中,风机40持续工作使得吸风头10产生负压,继而对卸料坑200内的煤尘进行吸收,煤尘经吸风头10流向除尘器30,经进风端31进入除尘器30,煤尘经排尘端33排入卸料坑200,经过过滤后净风由出风端32流向风机40,并由送风头20送入卸料坑200内,并在送风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除尘净化系统,应用于卸料坑(200),其特征在于,包括:/n吸风头(10),布置在所述卸料坑(200)的一侧;/n送风头(20),布置在所述卸料坑(200)的另一侧;/n除尘器(30),具有进风端(31)、出风端(32)和排尘端(33),所述进风端(31)与所述吸风头(10)相连,所述出风端(32)适于与所述送风头(20)相连,所述排尘端(33)与所述卸料坑(200)相连;/n风机(40),配置在所述除尘器(30)与所述送风头(20)之间,用于抽取除尘净化系统(100)中的风,使得所述吸风头(10)处产生负压风,所述送风头(20)产生正压风,且在所述送风头(20)与所述吸风头(10)之间形成气流组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除尘净化系统,应用于卸料坑(200),其特征在于,包括:
吸风头(10),布置在所述卸料坑(200)的一侧;
送风头(20),布置在所述卸料坑(200)的另一侧;
除尘器(30),具有进风端(31)、出风端(32)和排尘端(33),所述进风端(31)与所述吸风头(10)相连,所述出风端(32)适于与所述送风头(20)相连,所述排尘端(33)与所述卸料坑(200)相连;
风机(40),配置在所述除尘器(30)与所述送风头(20)之间,用于抽取除尘净化系统(100)中的风,使得所述吸风头(10)处产生负压风,所述送风头(20)产生正压风,且在所述送风头(20)与所述吸风头(10)之间形成气流组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尘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风头(10)包括多个且沿着所述卸料坑(200)的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所述送风头(20)包括多个且沿着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多个吸风头(10)与多个送风头(20)一一对应且沿着卸料坑(200)的第二方向设置在其两侧,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尘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围腔(50),所述多个围腔(50)连接在所述卸料坑(200)的上端,且一一对应的吸风头(10)和送风头(20)分别布置在所述围腔(5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华岁喜,李春亮,卢艳峰,位保全,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博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