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极组件、按摩头、颈部按摩仪及可穿戴按摩设备,其中,电极组件包括载体、非金属电极片和导电膜,非金属电极片设于载体上,非金属电极片用于与人体皮肤接触,导电膜设于载体和非金属电极片之间,导电膜贴合于非金属电极片与非金属电极片形成电连接,以用于为非金属电极片接入电源。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极组件通过采用非金属电极片,同时在载体与非金属电极片之间设置导电膜对非金属电极片进行导电,不仅可解决非金属电极片的导电问题,同时采用非金属电极片还可提升电极组件的透光性以及降低电极组件的射线屏蔽性,有利于提高拓展配置有电极组件的按摩头、颈部按摩仪、可穿戴按摩设备等设备的功能拓展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极组件、按摩头、颈部按摩仪及可穿戴按摩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按摩
,尤其涉及一种电极组件、按摩头、颈部按摩仪及可穿戴按摩设备。
技术介绍
现有的颈部按摩仪上设有按摩头,通过按摩头上的电极片直接向用户颈部施加脉冲电流,从而加快颈部肌肉的血液循环,以有效地对颈部肌肉形成舒缓的作用。然而,现有的电刺激式颈部按摩仪向颈部施加脉冲电流的电极片多为金属电极片,因金属材料的不透光性和射线屏蔽,导致配置有金属电极片的电刺激式颈部按摩仪的功能拓展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极组件、按摩头、颈部按摩仪及可穿戴按摩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金属电极片的功能拓展性较差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极组件,应用于按摩设备,所述电极组件包括:载体,所述载体用于可拆卸承设在所述按摩设备上;非金属电极片,所述非金属电极片设于所述载体上,所述非金属电极片用于与人体皮肤接触;以及,导电膜,所述导电膜设于所述载体和所述非金属电极片之间,所述导电膜以其表面全部或部分贴合于所述非金属电极片的方式与所述非金属电极片形成电连接,以用于为所述非金属电极片接入电源。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导电膜包括基材和导电线路层,基材设于载体和非金属电极片之间,导电线路层附着于基材,导电线路层的全部或部分贴合于非金属电极片,以电连接于非金属电极片。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导电线路层呈网格状、螺旋状、格栅状或间隔分布的平行线状。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基材为绝缘基材,导电膜还包括发热线路层,导电线路层设于基材朝向非金属电极片的一面,发热线路层设于基材朝向载体的一面。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基材为透光基材,导电线路层的纹路在基材上的投影与发热线路层的纹路在基材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以使导电线路层的镂空与发热线路层的镂空相对应。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基材上形成有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载体朝向导电膜的一面设有下沉凹槽,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以绝缘分布的方式设于下沉凹槽中;电极组件还包括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第一导电件与导电线路层电连接且与发热线路层绝缘,第二导电件与发热线路层电连接且与导电线路层绝缘。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电极组件还包括面盖,面盖嵌设于下沉凹槽中以将下沉凹槽填充,面盖外露于下沉凹槽的面与载体朝向导电膜的一面相拟合。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基材为透光基材,发热线路层为石墨烯线路层,导电线路层的纹路在基材上的投影与发热线路层的纹路在基材上的投影错开。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基材为塑料片材,非金属电极片在基材上的投影由基材涵盖。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载体设有定位槽,导电膜、非金属电极片叠设于定位槽中,非金属电极片自定位槽中露出。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非金属电极片为透明非金属电极片。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非金属电极片为导电凝胶片。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按摩头,包括按摩头本体以及连接于按摩头本体的电极组件,电极组件为如上第一方面的电极组件。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按摩头本体包括底座、第一连接件和接电件,第一连接件和接电件设于底座上;电极组件包括第二连接件,电极组件通过第二连接件与第一连接件的可拆卸连接安装于按摩头本体,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连接时,接电件与导电膜形成可分离的电连接。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形成磁吸连接或可拆卸的卡扣连接。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按摩头还包括发光件,发光件设于底座内,且发光件发出的光能够自非金属电极片透出。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颈部按摩仪,包括按摩仪支架以及如上第二方面的按摩头,所述按摩仪支架用于佩戴于人体颈部,所述按摩头设于所述按摩仪支架朝向人体的颈部侧;或者,所述按摩仪支架用于佩戴于人体颈部,所述电极组件设于所述按摩仪支架朝向人体的颈部侧。第四方面,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可穿戴按摩设备,包括穿戴件和如上第二方面的按摩头,按摩头设于穿戴件上,穿戴件用于供人体穿戴;或者,可穿戴按摩设备包括穿戴件以及如上第一方面的电极组件,电极组件设于可穿戴件,可穿戴件用于供人体穿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极组件通过在载体与非金属电极片之间设置导电膜,并使得导电膜的上表面贴合于非金属电极片的下表面。一方面解决了非金属电极片的导电问题,另一方面,非金属电极片可提升电极组件的透光性、降低电极组件的射线屏蔽性,使得配置电极组件的按摩头、颈部按摩仪、可穿戴按摩设备等的功能拓展性更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专利技术实施例一公开的电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公开的电极组件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公开的导电膜的叠层结构示意图;图3A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公开的网格状导电线路层的结构示意图;图3B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公开的螺旋状导电线路层的结构示意图;图3C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公开的格栅状导电线路层的结构示意图;图3D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公开的平行线状导电线路层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公开的载体的上表面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公开的电极组件的内部剖面示意图;图6是图5中A处的放大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公开的按摩头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公开的按摩头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公开的按摩头的内部剖面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公开的颈部按摩仪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公开的颈部按摩仪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标:100-电极组件;110-载体;111-下沉凹槽;112-第三铆孔;113-第四铆孔;114-定位槽;115-第二磁吸件;116-凸起;117-固定孔;118-凸柱;120-非金属电极片;130-导电膜;131-基材;13a-导电线路层;13b-发热线路层;132-第一连接臂;133-第二连接臂;134-开口;1321-第一支臂;1322-第二支臂;1323-第一铆孔;1331-第三支臂;1332-第四支臂;1333-第二铆孔;141-主体部分;142-第五铆孔;143-第六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按摩设备,所述电极组件包括:/n载体,所述载体用于可拆卸承设在所述按摩设备上;/n非金属电极片,所述非金属电极片设于所述载体上,所述非金属电极片用于与人体皮肤接触;以及,/n导电膜,所述导电膜设于所述载体和所述非金属电极片之间,所述导电膜以其表面全部或部分贴合于所述非金属电极片的方式与所述非金属电极片形成电连接,以用于为所述非金属电极片接入电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按摩设备,所述电极组件包括:
载体,所述载体用于可拆卸承设在所述按摩设备上;
非金属电极片,所述非金属电极片设于所述载体上,所述非金属电极片用于与人体皮肤接触;以及,
导电膜,所述导电膜设于所述载体和所述非金属电极片之间,所述导电膜以其表面全部或部分贴合于所述非金属电极片的方式与所述非金属电极片形成电连接,以用于为所述非金属电极片接入电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膜包括:
基材,所述基材设于所述载体和所述非金属电极片之间;以及,
导电线路层,所述导电线路层附着于所述基材,所述导电线路层的全部或部分贴合于所述非金属电极片,以电连接于所述非金属电极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线路层呈网格状、螺旋状、格栅状或间隔分布的平行线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为绝缘基材,所述导电膜还包括发热线路层,所述导电线路层设于所述基材朝向所述非金属电极片的一面,所述发热线路层设于所述基材朝向所述载体的一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为透光基材,所述导电线路层的纹路在所述基材上的投影与所述发热线路层的纹路在所述基材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以使所述导电线路层的镂空与所述发热线路层的镂空相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材上形成有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所述载体朝向所述导电膜的一面设有下沉凹槽,所述第一连接臂和所述第二连接臂以绝缘分布的方式设于所述下沉凹槽中;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所述第一导电件与所述导电线路层电连接且与所述发热线路层绝缘,所述第二导电件与所述发热线路层电连接且与所述导电线路层绝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还包括面盖,所述面盖嵌设于所述下沉凹槽中以将所述下沉凹槽填充,所述面盖外露于所述下沉凹槽的面与所述载体朝向所述导电膜的一面相拟合。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为透光基材,所述发热线路层为石墨烯线路层,所述导电线路层的纹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杰,蒋琪龙,
申请(专利权)人:未来穿戴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