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充气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7087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4 20: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合充气床,包括:充气床本体,所述充气床本体内设置有多个充气支柱,多个所述充气支柱之间相互连通,所述充气本床体的一端设置有充气气阀,所述充气气阀用于向所述充气本床体、所述充气支柱供气;充气靠枕,所述充气靠枕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充气床本体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组合充气床通过在充气床本体内部安装了多个充气支柱,使得充气床本体得到了支撑,这样用户躺在充气床本体上后,不会发生塌陷,这样用户可以很容易的在充气床本体翻身,提高充气床本体的使用舒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充气床
本技术涉及充气床
,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组合充气床。
技术介绍
市场上常见的充气床,因具备重量轻、可折叠、易携带、良好舒适性等优点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其中,充气床或充气床垫是现代社会被消费者广泛使用的床铺替代品,其既可以充气作为床来使用,又可以在不使用时放气折叠起来,便于储存。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充气床垫支撑性不好,用户在使用时容易塌陷,不宜翻身,降低舒适度。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组合充气床,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组合充气床,包括:充气床本体,所述充气床本体内设置有多个充气支柱,多个所述充气支柱之间相互连通,所述充气床本体的一端设置有充气气阀,所述充气气阀用于向所述充气床本体、所述充气支柱供气;充气靠枕,所述充气靠枕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充气床本体上。优选的是,其中,所述充气支柱包括上柱体、下柱体以及设置在所述上柱体、所述下柱体之间的多个单元充气气囊,所述上柱体的上端与所述充气床本体的内顶面固定连接,所述下柱体的下端与所述充气床本体的内底面固定连接,所述上柱体、所述下柱体、多个所述单元充气气囊之间相互连通,相邻的两个所述充气支柱之间通过导气管连通,所述导气管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下柱体连通;所述充气气阀与其中一个所述下柱体连通,该下柱体靠近所述充气气阀。优选的是,其中,所述单元充气气囊上设置有多个充气褶皱。优选的是,其中,所述充气气阀包括气嘴和气针,所述气嘴连接在所述充气床本体上,所述气针位于所述充气床本体内,所述气针的一端与所述气嘴连接,另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下柱体连通,并且所述气针上设置有气孔,所述气孔与所述充气床本体内部连通。优选的是,其中,所述充气床本体上设置有两个充气连接柱,所述充气连接柱上端设置有充气挡板,所述充气靠枕的底部设置有与所述充气连接柱、所述充气挡板对应的凹槽,所述凹槽呈倒置的凸型。优选的是,其中,还包括:防护地垫,所述防护地垫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充气床本体的底部,所述防护地垫包括耐磨层和柔性层,所述柔性层粘接在所述耐磨层上,所述柔性层包括外套和设置在所述外套内的内芯层;所述耐磨层为聚氨酯胶垫层,所述内芯层为竹炭纤维层。优选的是,其中,所述防护地垫的四角处设置有第一魔术贴,所述充气床本体的四角处均设置有第二魔术贴,所述第一魔术贴与所述第二魔术贴粘接。优选的是,其中,还包括:两个第一充气侧挡和两个第二充气侧挡;所述第一充气侧挡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充气床本体的长侧边上;所述第二充气侧挡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充气床本体的短侧边上,所述第二充气侧挡与所述第一充气侧挡之间可拆卸地连接。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所述的组合充气床通过在充气床本体内部安装了多个充气支柱,使得充气床本体得到了支撑,这样用户躺在充气床本体上后,不会发生塌陷,这样用户可以很容易的在充气床本体翻身,提高充气床本体的使用舒适度。本技术所述的组合充气床,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组合充气床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组合充气床的结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组合充气床中充气床本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的组合充气床中单元充气气囊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所述的组合充气床中柔性层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如图1-图5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组合充气床,包括:充气床本体1,所述充气床本体1内设置有多个充气支柱2,多个所述充气支柱2之间相互连通,所述充气床本体1的一端设置有充气气阀3,所述充气气阀3用于向所述充气床本体1、所述充气支柱2供气;充气靠枕4,所述充气靠枕4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充气床本体1上。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用户在使用充气床本体1时将其从收纳状态展开,使用打气筒连接充气气阀3,将充气床本体1充气来,也将充气床本体1内部的充气支柱2充气起来,然后在使用打气筒将充气靠枕4充气起来,将充气靠枕4安装在充气床本体1上;由于充气床本体1内部安装了多个充气支柱2,使得充气床本体1得到了支撑,这样用户躺在充气床本体1上后,不会发生塌陷,这样用户可以很容易的在充气床本体1翻身,提高用户的舒适度。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组合充气床,在充气床本体1内部安装了多个充气支柱2,使得充气床本体1得到了支撑,这样用户躺在充气床本体1上后,不会发生塌陷,这样用户可以很容易的在充气床本体1翻身,提高充气床本体1的使用舒适度。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气支柱2包括上柱体21、下柱体23以及设置在所述上柱体21、所述下柱体23之间的多个单元充气气囊22,所述上柱体21的上端与所述充气床本体1的内顶面固定连接,所述下柱体23的下端与所述充气床本体1的内底面固定连接,所述上柱体21、所述下柱体23、多个所述单元充气气囊22之间相互连通,相邻的两个所述充气支柱2之间通过导气管24连通,所述导气管2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下柱体23连通;所述充气气阀3与其中一个所述下柱体23连通,该下柱体23靠近所述充气气阀3。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充气支柱2包括上柱体21、下柱体23、多个单元充气气囊22,充气气阀3通过距离其最近的下柱体23向充气支柱2供气,空气进入到下柱体23后,由下柱体23进入到单元充气气囊22以及相邻的下柱体23内,进而使得多个充气支柱2逐渐的被充入空气;其中,充气支柱2中的多个单元充气气囊22被充气成起来,将充气床本体1支撑起来。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提供了充气支柱2的具体结构,该结构的充气支柱2包括上柱体21、下柱体23、多个单元充气气囊22,可以较好地支撑起充气床本体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单元充气气囊22上设置有多个充气褶皱221。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单元充气气囊22上设置有多个充气褶皱221,可以根据充入到单元充气气囊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组合充气床,其特征在于,包括:/n充气床本体(1),所述充气床本体(1)内设置有多个充气支柱(2),多个所述充气支柱(2)之间相互连通,所述充气床本体(1)的一端设置有充气气阀(3),所述充气气阀(3)用于向所述充气床本体(1)、所述充气支柱(2)供气;充气靠枕(4),所述充气靠枕(4)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充气床本体(1)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充气床,其特征在于,包括:
充气床本体(1),所述充气床本体(1)内设置有多个充气支柱(2),多个所述充气支柱(2)之间相互连通,所述充气床本体(1)的一端设置有充气气阀(3),所述充气气阀(3)用于向所述充气床本体(1)、所述充气支柱(2)供气;充气靠枕(4),所述充气靠枕(4)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充气床本体(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充气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支柱(2)包括上柱体(21)、下柱体(23)以及设置在所述上柱体(21)、所述下柱体(23)之间的多个单元充气气囊(22),所述上柱体(21)的上端与所述充气床本体(1)的内顶面固定连接,所述下柱体(23)的下端与所述充气床本体(1)的内底面固定连接,所述上柱体(21)、所述下柱体(23)、多个所述单元充气气囊(22)之间相互连通,相邻的两个所述充气支柱(2)之间通过导气管(24)连通,所述导气管(2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下柱体(23)连通;所述充气气阀(3)与其中一个所述下柱体(23)连通,该下柱体(23)靠近所述充气气阀(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充气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充气气囊(22)上设置有多个充气褶皱(22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充气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气阀(3)包括气嘴(31)和气针(32),所述气嘴(31)连接在所述充气床本体(1)上,所述气针(32)位于所述充气床本体(1)内,所述气针(32)的一端与所述气嘴(31)连接,另一端与其中一个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小磊金涛钟显峰
申请(专利权)人:响水佳华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