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管线探测辅助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6376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19: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地下管线探测辅助设备,包括主杆、调节杆、白灰斗;主杆的上端设置有上联板,且主杆与上联板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安装座设置在上联板的上方,且安装座与上联板通过铰联板使用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调节杆的左端设置在抱箍下方的外侧,且调节杆与抱箍之间铰接;导线扣设置在主杆的右侧,且导线扣与主杆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白灰斗设置在主杆外侧的下方,且白灰斗与主杆通过铰接方式相连接。通过在结构上的改进,具有使用方便,可标记线路以及适应性强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现有技术一项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管线探测辅助设备
本技术涉及地下管线探测
,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地下管线探测辅助设备。
技术介绍
地下管线探测仪在地下线路改造或维修作业中经常见到,是在不破坏地面覆土的情况下,快速准确探测地下管道位置的一种探测装置,在进行路程相对较长的探测作业时,操作时间相对较长,因此对地下管线探测仪的使用方便要求相当重要。但是目前常见的地下管线探测仪还存在操作功能不完善,通常将装置设置为手提式的结构,在进行较长路程的探测时,容易导致手腕酸疼,同时缺少管线标记机构,还需借助其他设备配合,造成操作不便的问题。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问题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地下管线探测辅助设备,旨在通过该技术,达到解决问题与提高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管线探测辅助设备,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目前常见的地下管线探测仪还存在操作功能不完善,通常将装置设置为手提式的结构,在进行较长路程的探测时,容易导致手腕酸疼,同时缺少管线标记机构,还需借助其他设备配合,造成操作不便的问题和不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地下管线探测辅助设备,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一种地下管线探测辅助设备,包括:主杆、上联板、安装座、侧联板、把手、铰联板、抱箍、调节杆、导线扣、白灰斗、限位板、开合器、调节架、探测盒、滚轮;主杆的上端设置有上联板,且主杆与上联板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安装座设置在上联板的上方,且安装座与上联板通过铰联板使用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侧联板设置在主杆右侧的上方,且侧联板与主杆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把手设置在侧联板的右侧,且把手与侧联板通过铰联板使用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铰联板分别设置在安装座的下侧和把手的左侧,且铰联板分别与安装座和把手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抱箍设置在把手外侧的左方,且抱箍与把手之间套接;调节杆的左端设置在抱箍下方的外侧,且调节杆与抱箍之间铰接;导线扣设置在主杆的右侧,且导线扣与主杆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白灰斗设置在主杆外侧的下方,且白灰斗与主杆通过铰接方式相连接;限位板设置在白灰斗内的中间,且限位板与白灰斗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开合器设置在限位板的下方,且开合器与限位板通过间隙配合的方式滑动连接;调节架设置在主杆的下端,且调节架与主杆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探测盒设置在调节架的下侧,且探测盒与调节架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滚轮呈前后对称的方式设置在探测盒的下侧,且滚轮与探测盒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铰联板为匚形的板状结构,且铰联板分别与上联板和侧联板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抱箍的下方设有一处矩形的板状结构,且抱箍的下侧设有一处弧形的凹槽。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导线扣为圆管状结构,且导线扣呈上下排列的方式设置有多处。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白灰斗的上侧为呈前后对称方式设置的矩形板状结构,下方为漏斗状结构,且白灰斗上方的前后两侧各设有一处圆形的通孔。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开合器为阶梯形的圆柱状结构,且开合器的上侧设有一处T形的卡槽。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本技术通过将装置设置为手推式结构,可以利用手推的方式对装置进行使用,相对于现有技术更加省力,从而使该装置起到使用方便的作用。2、本技术通过在装置的中间设置白灰斗,并使用调节杆进行控制,可以对管线的位置进行标记,从而使该装置起到可标记线路的作用。3、本技术通过将把手和探测盒通过螺栓固定的方式进行固定,可以对其角度进行调节,以适应不同操作人员的身高,从而使该装置起到适应性强的作用。4、本技术通过对上述装置在结构上的改进,具有使用方便,可标记线路以及适应性强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本技术在
技术介绍
一项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足。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白灰斗内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抱箍下侧结构示意图。图中:主杆1、上联板2、安装座3、侧联板4、把手5、铰联板6、抱箍7、调节杆8、导线扣9、白灰斗10、限位板11、开合器12、调节架13、探测盒14、滚轮15。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同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性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请参见图1至图3,一种地下管线探测辅助设备,包括主杆1、上联板2、安装座3、侧联板4、把手5、铰联板6、抱箍7、调节杆8、导线扣9、白灰斗10、限位板11、开合器12、调节架13、探测盒14、滚轮15。主杆1的上端设置有上联板2,且主杆1与上联板2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安装座3设置在上联板2的上方,且安装座3与上联板2通过铰联板6使用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侧联板4设置在主杆1右侧的上方,且侧联板4与主杆1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把手5设置在侧联板4的右侧,且把手5与侧联板4通过铰联板6使用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铰联板6分别设置在安装座3的下侧和把手5的左侧,且铰联板6分别与安装座3和把手5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抱箍7设置在把手5外侧的左方,且抱箍7与把手5之间套接;调节杆8的左端设置在抱箍7下方的外侧,且调节杆8与抱箍7之间铰接:导线扣9设置在主杆1的右侧,且导线扣9与主杆1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白灰斗10设置在主杆1外侧的下方,且白灰斗10与主杆1通过铰接方式相连接;限位板11设置在白灰斗10内的中间,且限位板11与白灰斗10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开合器12设置在限位板11的下方,且开合器12与限位板11通过间隙配合的方式滑动连接;调节架13设置在主杆1的下端,且调节架13与主杆1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探测盒14设置在调节架13的下侧,且探测盒14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管线探测辅助设备,包括:主杆(1)、上联板(2)、安装座(3)、侧联板(4)、把手(5)、铰联板(6)、抱箍(7)、调节杆(8)、导线扣(9)、白灰斗(10)、限位板(11)、开合器(12)、调节架(13)、探测盒(14)、滚轮(15);其特征在于:主杆(1)的上端设置有上联板(2),且主杆(1)与上联板(2)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安装座(3)设置在上联板(2)的上方,且安装座(3)与上联板(2)通过铰联板(6)使用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侧联板(4)设置在主杆(1)右侧的上方,且侧联板(4)与主杆(1)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把手(5)设置在侧联板(4)的右侧,且把手(5)与侧联板(4)通过铰联板(6)使用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铰联板(6)分别设置在安装座(3)的下侧和把手(5)的左侧,且铰联板(6)分别与安装座(3)和把手(5)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抱箍(7)设置在把手(5)外侧的左方,且抱箍(7)与把手(5)之间套接;调节杆(8)的左端设置在抱箍(7)下方的外侧,且调节杆(8)与抱箍(7)之间铰接;导线扣(9)设置在主杆(1)的右侧,且导线扣(9)与主杆(1)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白灰斗(10)设置在主杆(1)外侧的下方,且白灰斗(10)与主杆(1)通过铰接方式相连接;限位板(11)设置在白灰斗(10)内的中间,且限位板(11)与白灰斗(10)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开合器(12)设置在限位板(11)的下方,且开合器(12)与限位板(11)通过间隙配合的方式滑动连接;调节架(13)设置在主杆(1)的下端,且调节架(13)与主杆(1)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探测盒(14)设置在调节架(13)的下侧,且探测盒(14)与调节架(13)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滚轮(15)呈前后对称的方式设置在探测盒(14)的下侧,且滚轮(15)与探测盒(14)通过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管线探测辅助设备,包括:主杆(1)、上联板(2)、安装座(3)、侧联板(4)、把手(5)、铰联板(6)、抱箍(7)、调节杆(8)、导线扣(9)、白灰斗(10)、限位板(11)、开合器(12)、调节架(13)、探测盒(14)、滚轮(15);其特征在于:主杆(1)的上端设置有上联板(2),且主杆(1)与上联板(2)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安装座(3)设置在上联板(2)的上方,且安装座(3)与上联板(2)通过铰联板(6)使用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侧联板(4)设置在主杆(1)右侧的上方,且侧联板(4)与主杆(1)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把手(5)设置在侧联板(4)的右侧,且把手(5)与侧联板(4)通过铰联板(6)使用螺栓固定方式相连接;铰联板(6)分别设置在安装座(3)的下侧和把手(5)的左侧,且铰联板(6)分别与安装座(3)和把手(5)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抱箍(7)设置在把手(5)外侧的左方,且抱箍(7)与把手(5)之间套接;调节杆(8)的左端设置在抱箍(7)下方的外侧,且调节杆(8)与抱箍(7)之间铰接;导线扣(9)设置在主杆(1)的右侧,且导线扣(9)与主杆(1)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白灰斗(10)设置在主杆(1)外侧的下方,且白灰斗(10)与主杆(1)通过铰接方式相连接;限位板(11)设置在白灰斗(10)内的中间,且限位板(11)与白灰斗(10)通过焊接方式相连接;开合器(12)设置在限位板(11)的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颖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大湾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