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建筑模板支撑梁。包括U型外壳,U型外壳内用于浇筑混凝土,U型外壳包括左立板、右立板以及横板,U型外壳内设置有两个支撑骨架;U型外壳的槽口位置处还间隔设置有多个连接板,各连接板的中间位置处均一体设置有桶状结构,桶状结构插入U型外壳内且开口朝向U型外壳外侧,桶状结构内设置有用于与吊耳螺纹装配的螺纹孔。通过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建筑模板支撑梁,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支撑梁上绑扎绳索容易出现绳索滑动的情况,提高了吊运的安全性,当吊运完毕后,通过将吊耳从螺纹孔内旋出可保证支撑梁上表面的平整性,从而方便支撑梁顶部梁板的放置。另外,两个支撑骨架提高了支撑梁的支撑性能,保证了支撑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模板支撑梁
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模板支撑梁。
技术介绍
支撑梁是建筑施工中的常见结构,支撑梁主要用于支撑楼板等。目前常见的支撑梁主要有混凝土支撑梁、木材支撑梁等。其中混凝土支撑梁主要由混凝土浇筑成型,由于混凝土支撑梁重量较重,在搬运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于吊车进行吊装搬运。为了方便吊车吊钩的悬挂,需要首先在混凝土支撑梁上绑扎绳索,然后通过吊钩钩挂住绳索实现起吊,由于混凝土支撑梁的表面通常为平面,在吊运过程中,绳索很容易发生移动的问题,从而不利于安全起吊。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一种建筑模板支撑梁,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绑扎在混凝土支撑梁上的绳索容易滑动,不利于混凝土支撑梁的安全起吊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建筑模板支撑梁包括横截面为U型的U型外壳,所述U型外壳内用于浇筑混凝土,所述U型外壳包括左立板、右立板以及连接在左立板和右立板之间的横板,所述U型外壳内设置有两个呈V字型布置的支撑骨架,各支撑骨架的一侧均沿着横板的中心线焊接固定、另一侧与左立板或右立板焊接固定;所述U型外壳的槽口位置处还间隔设置有多个连接板,各连接板的一端均与左立板焊接固定、另一端均与右立板焊接固定,各连接板的中间位置处均一体设置有桶状结构,所述桶状结构插入U型外壳内且开口朝向U型外壳外侧,所述桶状结构内设置有用于与吊耳螺纹装配的螺纹孔。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如下,所述支撑骨架包括多个沿着轴向方向的长杆以及将各长杆串接在一起的多个短杆,所述短杆沿着所述轴向方向等间隔设置。<br>所述短杆的一端与左立板或右立板焊接固定,另一端与横板焊接固定。所述长杆和短杆的材质均为钢筋。所述左立板和右立板均垂直于横板,所述左立板和右立板平行,各连接板均垂直设置在左立板和右立板之间。所述左立板和右立板的槽口边沿位置处均设置有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沿着轴向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加强结构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所述加强结构包括上倾斜面和下倾斜面。所述上倾斜面和下倾斜面的夹角为钝角。所述加强结构为实心。两个支撑骨架所形成的夹角为锐角。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采用本技术的建筑模板支撑梁,当需要吊运时,通过在各桶状结构的螺纹孔内螺纹装配上吊耳即可实现对支撑梁的吊运,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支撑梁上绑扎绳索容易出现绳索滑动的情况,提高了吊运的安全性,当吊运完毕后,通过将吊耳从螺纹孔内旋出可保证支撑梁上表面的平整性,从而方便支撑梁顶部梁板的放置。另外,本技术的支撑梁内设置有呈V字型的两个支撑骨架,两个支撑骨架可以起到加强支撑强度的作用,提高了支撑梁的支撑性能,保证了支撑强度。进一步地,加强结构的设置增强了支撑梁的抗弯曲性能,进一步增强了支撑梁的支撑强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建筑模板支撑梁未充填混凝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建筑模板支撑梁充填混凝土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桶状结构示意图;其中:1-U型外壳,2-连接板,3-加强结构,4-螺纹孔,5-支撑骨架,501-长杆,502-短杆,6-混凝土,7-桶状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建筑模板支撑梁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至图3所示,建筑模板支撑梁包括横截面为U型的U型外壳1,所述U型外壳1内用于浇筑混凝土6,所述U型外壳1包括左立板、右立板以及连接在左立板和右立板之间的横板,所述U型外壳1内设置有两个呈V字型布置的支撑骨架5,各支撑骨架5的一侧均沿着横板的中心线焊接固定、另一侧与左立板或右立板焊接固定;所述U型外壳1的槽口位置处还间隔设置有多个连接板2,各连接板2的一端均与左立板焊接固定、另一端均与右立板焊接固定,各连接板2的中间位置处均一体设置有桶状结构7,所述桶状结构7插入U型外壳1内且开口朝向U型外壳1外侧,所述桶状结构7内设置有用于与吊耳螺纹装配的螺纹孔4。具体而言,本实施例中U型外壳1为槽钢状,U型外壳1包括相对设置的左立板和右立板,左立板和右立板平行布置,U型外壳1还包括设置在左立板和右立板之间的横板,本实施例中横板垂直设置在左立板和右立板之间。为了增强支撑梁的支撑强度,本实施例中在U型外壳1内还设置有两个支撑骨架5,两个支撑骨架5呈V字型排布。本实施例中支撑骨架5包括多个长杆501和多个短杆502,各长杆501均沿着支撑梁的轴向方向延伸布置,各短杆502的一端则均与左立板或右立板焊接固定、另一端则均与横板焊接固定,具体的,各短杆502的一端均与左立板或右立板的顶部边沿焊接固定,另一端均与横板的轴向中轴线焊接固定。本实施例中同一支撑固架的各长杆501均垂直于各短杆502,各长杆501和各短杆502的材质均为钢筋。本实施例中两个支撑骨架5所形成的夹角为锐角。本实施例中两个支撑骨架5将U型外壳1的内腔分隔为三个三棱柱空间,由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从而实现了支撑梁支撑强度的增强。在其他实施例中U型外壳1的横截面也可以为等腰梯形,即左立板和右立板的顶部向内侧倾斜。本实施例中U型外壳1的槽口位置处均焊接固定有多个连接板2,各连接板2均垂直设置在左立板和右立板之间,各连接板2均沿着支撑梁的轴向方向等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各连接板2上均设置有桶状结构7,桶状结构7为圆桶状,桶状结构7从U型外壳1的槽口插入U型外壳1内,而桶状结构7的开口则朝向U型外壳1的外侧。本实施例中桶状结构7内设置有螺纹孔4,螺纹孔4用于与吊耳上的外螺纹螺纹装配,从而实现对吊耳的可拆安装。本实施例中桶状结构7与横板间隔一段间距,在其他实施例中桶状结构7的底部也可以直达横板并与横板焊接固定,这样桶状结构7也可以起到支撑作用。为了进一步增强支撑梁的支撑强度,本实施例中在左立板和右立板的顶部边沿位置处均设置有加强结构3,加强结构3均设置在U型外壳1的外侧面上,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支撑梁左右侧面的平整性,加强结构3也可以设置在U型外壳1的内侧面上。加强结构3为条形,两个加强结构3均沿着支撑梁的轴向方向延伸设置。本实施例中加强结构3的横截面为三角形,加强结构3包括上倾斜面和下倾斜面,上倾斜面和下倾斜面所形成的夹角为钝角,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加强结构3类似角钢,加强结构3由两块矩形长板焊接而成,加强结构3的内部为三角形通孔,在其他实施例中加强结构3也可以为实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模板支撑梁,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截面为 U型的U型外壳,所述U型外壳内用于浇筑混凝土,所述U型外壳包括左立板、右立板以及连接在左立板和右立板之间的横板,所述U型外壳内设置有两个呈V字型布置的支撑骨架,各支撑骨架的一侧均沿着横板的中心线焊接固定、另一侧与左立板或右立板焊接固定;所述U型外壳的槽口位置处还间隔设置有多个连接板,各连接板的一端均与左立板焊接固定、另一端均与右立板焊接固定,各连接板的中间位置处均一体设置有桶状结构,所述桶状结构插入U型外壳内且开口朝向U型外壳外侧,所述桶状结构内设置有用于与吊耳螺纹装配的螺纹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模板支撑梁,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截面为U型的U型外壳,所述U型外壳内用于浇筑混凝土,所述U型外壳包括左立板、右立板以及连接在左立板和右立板之间的横板,所述U型外壳内设置有两个呈V字型布置的支撑骨架,各支撑骨架的一侧均沿着横板的中心线焊接固定、另一侧与左立板或右立板焊接固定;所述U型外壳的槽口位置处还间隔设置有多个连接板,各连接板的一端均与左立板焊接固定、另一端均与右立板焊接固定,各连接板的中间位置处均一体设置有桶状结构,所述桶状结构插入U型外壳内且开口朝向U型外壳外侧,所述桶状结构内设置有用于与吊耳螺纹装配的螺纹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模板支撑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骨架包括多个沿着轴向方向的长杆以及将各长杆串接在一起的多个短杆,所述短杆沿着所述轴向方向等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模板支撑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短杆的一端与左立板或右立板焊接固定,另一端与横板焊接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七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