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土木工程用建筑基础灌注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5498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19: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土木工程用建筑基础灌注桩,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混凝土体、钢筋笼和钢筋内套,钢筋内套设置在钢筋笼内,钢筋内套的底部设置有紧插结构,钢筋内套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压紧钢筋笼的紧压结构,钢筋笼内设置有供钢筋内套放入的导向结构,混凝土体灌注填充并包裹钢筋笼和钢筋内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土木工程用建筑基础灌注桩能够避免或减少在灌注过程中钢筋笼出现上浮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土木工程用建筑基础灌注桩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尤其是一种土木工程用建筑基础灌注桩。
技术介绍
灌注桩是一种就位成孔,灌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而制成的桩,常用的有钻孔灌注桩和沉孔灌注桩。其中,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是一种施工成本低、施工操作简单、无振动及噪音及挤土效应的混凝土技术,目前,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建筑工程施工领域。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流程为:测定桩位、钻孔、清孔、下钢筋笼、浇筑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当混凝土灌注至钢筋笼底时,由于灌筑的混凝土自导管翻出由下而上的压力较大,会出现托动钢筋笼上浮的情况,当出现钢筋笼上浮的情况时,需要立即停止灌注,并重新调整标高,影响建筑施工的施工进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土木工程用建筑基础灌注桩,能够避免或减少在灌注过程中钢筋笼出现上浮的情况。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土木工程用建筑基础灌注桩,包括混凝土体、钢筋笼和钢筋内套,所述钢筋内套设置在钢筋笼内,所述钢筋内套的底部设置有紧插结构,所述钢筋内套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压紧钢筋笼的紧压结构,所述钢筋笼内设置有供钢筋内套放入的导向结构,所述混凝土体灌注填充并包裹钢筋笼和钢筋内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孔内下好钢筋笼后,再将钢筋内套通过导向结构放入钢筋笼内,使钢筋内套底部的紧插结构插入孔底,并使钢筋内套顶部的紧压结构压紧钢筋笼,然后往孔内灌注混凝土体,混凝土体灌注填充并包裹钢筋笼和钢筋内套,从而形成灌注桩,在灌注过程中,由于钢筋内套紧插孔底并压紧钢筋笼,因此能够避免或者减少钢筋笼出现上浮的情况,从而避免影响施工周期。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钢筋笼包括多根第一纵向筋和多个第一圆环筋,多个所述第一圆环筋同轴心设置,所述第一纵向筋的长度方向与第一圆环筋的轴线平行,多根所述第一纵向筋沿第一圆环筋的圆周方向均匀排列设置在第一圆环筋的外侧,所述钢筋内套包括第二纵向筋和第二圆环筋,所述第二圆环筋设置在顶部,所述第二纵向筋的长度方向与第二圆环筋的轴线平行,所述第二纵向筋设置有多根,多根所述第二纵向筋沿第二圆环筋的圆周方向均匀排列设置在第二圆环筋的底部,除去顶部的所述第一圆环筋的内侧周向设置有多个导向环,同一所述第一圆环筋上的导向环数量与所述第二纵向筋的数量一致,所述导向圆环的内径对应第二纵向筋的外径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钢筋内套放入到钢筋笼内的过程中,多根第二纵向筋与第一圆环筋上的多个导向环一一对应,使得导向环对钢筋内套的放入起导向作用,避免在放入过程中发生偏移,从而增加钢筋内套放入到钢筋笼内的过程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纵向筋的底部设置有插头,所述插头呈上大下小的圆锥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钢筋内套放入钢筋笼内后,通过外力使第二纵向筋底部的插头紧插孔底,使得钢筋内套顶部的紧压结构紧压钢筋笼,从而避免或减少在灌注过程中钢筋笼出现上浮的情况。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插头的侧壁排列设置有螺旋纹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强插头侧壁的摩擦力,使得插头更稳定地插入到孔底内。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圆环筋的顶部设置有多个可扣紧钢筋笼顶部的钩扣,多个所述钩扣沿第二圆环筋的圆周方向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纵向筋底部的插头紧插孔底时,第二圆环筋上的钩扣扣紧钢筋笼顶部的第一圆环筋,从而紧压钢筋笼,进而避免或减少在灌注过程中钢筋笼出现上浮的情况。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钢筋内套内设置有抗拉结构,所述钢筋内套与抗拉结构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抗拉结构为钢筋内套提供抗拉能力。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抗拉结构包括第三纵向筋,所述第三纵向筋设置在第二圆环筋的轴线位置,所述第三纵向筋上间隔设置有多个下大上小的伞状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伞状头下大上小,因此在灌注后,伞状头若想向上移动会受到比较大的限制,从而为与第三纵向筋连接的钢筋内套提供抗拉能力,进而使得在灌注后,钢筋内套依然紧压钢筋笼,提高灌注桩的结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三纵向筋的顶部与第二圆环筋的内侧之间连接有多根连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纵向筋通过连杆与钢筋内套连接,从而为钢筋内套提供抗拉能力。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钢筋内套放入位于孔内的钢筋笼时,钢筋内套通过第二纵向筋底部的插头紧插在孔底内,同时,钢筋内套通过第二纵向顶部的钩扣紧压钢筋笼,使得该灌注桩在灌注的过程中,能够避免或者减少钢筋笼出现上浮的情况,从而避免影响施工周期。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中灌注桩的整体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例中钢筋笼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施例中钢筋笼的俯视图;图4是本实施例中钢筋内套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中:1、混凝土体;2、钢筋笼;3、钢筋内套;4、第一纵向筋;5、第一圆环筋;6、导向环;7、第二圆环筋;8、第二纵向筋;9、插头;10、螺旋纹路;11、钩扣;12、第三纵向筋;13、连杆;14、伞状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一种土木工程用建筑基础灌注桩,如图1所示,包括混凝土体1、钢筋笼2和钢筋内套3。如图2所示,钢筋笼2包括第一纵向筋4和第一圆环筋5,第一圆环筋5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圆环筋5间隔设置,多个第一圆环筋5同轴线设置。第一纵向筋4设置有多根,第一纵向筋4的长度方向与第一圆环筋5的轴线平行,多根第一纵向筋4沿第一圆环筋5的圆周方向与多个第一圆环筋5的外侧焊接,使得钢筋笼2成形。如图2和图3所示,除去顶部的每个第一圆环筋5上焊接有四个导向环6,导向环6的轴线与第一圆环筋5的轴线平行,四个导向环6沿第一圆环筋5的圆周方向焊接在第一圆环筋5的内侧。如图3和图4所示,钢筋内套3包括第二圆环筋7和第二纵向筋8,第二圆环筋7设置有一个,第二圆环筋7设置在顶部,第二圆环筋7的外径小于第一圆环筋5的内径,第二纵向筋8设置有四根,四根第二纵向筋8沿第一圆环筋5的圆周方向焊接在第二圆环筋7的底部,四个第二纵向筋8的尺寸分别对应四个同一高度的导向环6的尺寸设置,使得四个第二纵向筋8可同时插入到同一高度的四个导向环6内。如图1所示,当钢筋笼2放入到孔内时,将钢筋内套3放入到钢筋笼2内,放入过程中,四根第二纵向筋8先同时插入到最上方的四个导向环6内,然后依次穿过下方的导向环6,导向环6起导向作用,避免钢筋内套3在放入钢筋笼2的过程中发生偏移,从而增加钢筋内套3放入到钢筋笼2内的过程的稳定性。如图4和图5所示,第二纵向筋8的底部设置有插头9,插头9呈上大下小的圆锥状,插头9的侧壁上设置有多条螺旋纹路10,螺旋纹路10的设置用于提高插头9侧壁的摩擦力。第二圆环筋7的顶部设置有多个钩扣11,多个钩扣11沿第二圆环筋7的圆周方向焊接在第二圆环筋7的顶部。如图1至图5所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土木工程用建筑基础灌注桩,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体(1)、钢筋笼(2)和钢筋内套(3),所述钢筋内套(3)设置在钢筋笼(2)内,所述钢筋内套(3)的底部设置有紧插结构,所述钢筋内套(3)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压紧钢筋笼(2)的紧压结构,所述钢筋笼(2)内设置有供钢筋内套(3)放入的导向结构,所述混凝土体(1)灌注填充并包裹钢筋笼(2)和钢筋内套(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土木工程用建筑基础灌注桩,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体(1)、钢筋笼(2)和钢筋内套(3),所述钢筋内套(3)设置在钢筋笼(2)内,所述钢筋内套(3)的底部设置有紧插结构,所述钢筋内套(3)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压紧钢筋笼(2)的紧压结构,所述钢筋笼(2)内设置有供钢筋内套(3)放入的导向结构,所述混凝土体(1)灌注填充并包裹钢筋笼(2)和钢筋内套(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土木工程用建筑基础灌注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笼(2)包括多根第一纵向筋(4)和多个第一圆环筋(5),多个所述第一圆环筋(5)同轴心设置,所述第一纵向筋(4)的长度方向与第一圆环筋(5)的轴线平行,多根所述第一纵向筋(4)沿第一圆环筋(5)的圆周方向均匀排列设置在第一圆环筋(5)的外侧,所述钢筋内套(3)包括第二纵向筋(8)和第二圆环筋(7),所述第二圆环筋(7)设置在顶部,所述第二纵向筋(8)的长度方向与第二圆环筋(7)的轴线平行,所述第二纵向筋(8)设置有多根,多根所述第二纵向筋(8)沿第二圆环筋(7)的圆周方向均匀排列设置在第二圆环筋(7)的底部,除去顶部的所述第一圆环筋(5)的内侧周向设置有多个导向环(6),同一所述第一圆环筋(5)上的导向环(6)数量与所述第二纵向筋(8)的数量一致,所述导向环(6)的内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志强赵景乐赵炳钦赵大维郭欣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广强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