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带稀释菌液凹槽的接种环,接种环由一体成型的玻璃制成,接种环设有手柄、环圈以及设置在手柄和环圈之间的环杆,环杆的一端连接在环圈的一侧外径上,在环圈的另一侧且位于环圈1/2厚度处设置有一道周向分布在环圈外径面的菌液稀释浅槽,菌液稀释浅槽横跨环圈另一侧的半个周面,菌液稀释浅槽设置有平行于环圈端面的两个第一侧壁以及垂直于环圈端面的两个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以及第一侧壁与环圈的外径面之间通过圆滑的倒角相衔接,且第二侧壁与环圈的外径之间以及第一侧壁与菌液稀释浅槽底面之间相互垂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扩大接种环与培养基接触的面积,减小压强,同时又不影响划线分离菌种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稀释菌液凹槽的接种环
本技术属于微生物技能操作用具,具体为一种带稀释菌液凹槽的接种环。
技术介绍
微生物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与技能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平板划线接种法是学生必须学会的操作技术。实验过程中,除了学生要熟练基本的操作外,还要让学生明白实验目的,了解实验用的器材熟记实验方法里的注意事项及对结果做出正确的分析。平板培养基接种操作要做到“无菌操作”。操作中的很多方法都是为了达到无菌,所以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提醒学生,只有理解,才能更好地记住实验方法。传统的医学检验专业的实验教学,基本上都是在学生完成操作技术学习和训练后,按部就班地按照实验指导的步骤和方法进行,不利于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实用型检验人员。微生物实验课则是对微生物学这一理论课程最有力的深化和补充,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学科,例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动物生理学的课程实验基础,随着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相信未来从事微生物行业的人会越来越多,如果有一个使用成本低且上手程度更高的接种环,一是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对于微生物的兴趣,第二也是进阶跨越的良好基础。同时半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在培养基种类里面也有不小的份额,例如AHM培养基、RS培养基等,若拓宽了该领域的门槛,将来培养基厂商可以更好的根据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去设计更好的微生物培养皿,为我国生物科学事业做出一份贡献。在进行细菌培养时经常要用到接种环,在手柄前端用镍铬丝卷绕成环形是我们制作的一种简易接种环。镍铬丝具有韧性高,易曲折的金属特点,所以被选为接种环的前端,然而因为镍铬丝直径小,接触物体表面时受力面积大,压强大,所以在划线过程中,稍稍不注意就会划破平板,导致整个平板报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带稀释菌液凹槽的接种环,通过扩大接种环与培养基接触的面积,减小压强,同时又不影响划线分离菌种的作用;增加了棒体的粗度,给与更好更舒适的握持体验。具体结构如下:所述接种环设有手柄、环圈以及设置在手柄和环圈之间的环杆,所述环圈的中心贯穿设有直径6mm的圆孔且两个端面为相互平行的平坦端面;所述环杆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环圈的一侧外径上,在所述环圈的另一侧且位于所述环圈1/2厚度处设置有一道周向分布在所述环圈外径面的菌液稀释浅槽,所述菌液稀释浅槽横跨所述环圈另一侧的半个周面,所述菌液稀释浅槽设置有平行于所述环圈端面的两个第一侧壁以及垂直于所述环圈端面的两个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以及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环圈的外径面之间通过圆滑的倒角相衔接,且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环圈的外径之间以及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菌液稀释浅槽底面之间相互垂直;所述环圈的两端面往中间所述菌液稀释浅槽方向的直径逐步递增且所述环圈最大直径处为10mm,圆孔直径为6mm,所述菌液稀释浅槽的深度为2mm且开口宽度为1mm。进一步的,所述环杆的一端与所述环圈一侧外径之间通过圆滑的倒角相衔接,所述环杆的直径以及与环圈厚度为5mm。进一步的,在所述手柄上前后位置处分别设置有椭圆形浅槽,椭圆形浅槽的边缘到底部中央深度逐渐递增。进一步的,在周向方向上两个椭圆形浅槽与所述手柄轴线的连线夹角为呈90°。进一步的,椭圆形浅槽的长度为10mm,底部中央最深处为1.9mm。进一步的,所述手柄长宽分别为110mm、10mm,且所述环圈的中心距离所述手柄末端为145mm。对于脆性和半固体培养基来说,有更大的接触面积和圆滑的角度,减少了培养基因为发力不当造成的平板划破的现象。节省实验成本,式划线更方便快捷。提高操作员划线效率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例如平板培养基划破后导致整个培养基报废等。使得平板划线结果又快又好又标准,同时对于特定培养基有更好的接受度,便于厂家设计更多具备特定营养成分的培养基。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带稀释菌液凹槽的接种环整体立体图;图2-3为接种环头部环圈的示意图;图4-6为接种环的关键参数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技术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技术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技术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为了彻底理解本技术,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步骤以及详细的结构,以便阐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技术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带稀释菌液凹槽的接种环,如图1所示,所述接种环由一体成型的玻璃制成,所述接种环设有手柄10、环圈30以及设置在手柄10和环圈30之间并用于将其连接在一起的环杆20,所述环圈30的中心贯穿设有直径6mm的圆孔33且两个端面32为相互平行的平坦端面32;所述环杆20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环圈30的一侧外径上,在所述环圈30的另一侧且位于所述环圈301/2厚度处设置有一道周向分布在所述环圈30外径面的菌液稀释浅槽31,所述菌液稀释浅槽31横跨所述环圈30另一侧的半个周面,所述菌液稀释浅槽31设置有平行于所述环圈30端面32的两个第一侧壁310以及垂直于所述环圈30端面32的两个第二侧壁320,所述第一侧壁310和所述第二侧壁320之间以及所述第一侧壁310与所述环圈30的外径面之间通过圆滑的倒角相衔接,且所述第二侧壁320与所述环圈30的外径之间以及所述第一侧壁310与所述菌液稀释浅槽底面330之间相互垂直;所述环圈30的两端面32往中间所述菌液稀释浅槽31方向的直径逐步递增且所述环圈30最大直径处为10mm,圆孔33直径为6mm,所述菌液稀释浅槽31的深度为2mm且开口宽度为1mm。可选的,第一侧壁310与环圈30的外径面之间由半径0.5的弧边平滑过渡,如图5。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环杆20的一端与所述环圈30一侧外径之间通过圆滑的倒角相衔接,所述环杆的直径以及与环圈厚度为5mm。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所述手柄10上前后位置处分别设置有人体工学的椭圆形浅槽11,椭圆形浅槽11的边缘到底部中央深度逐渐递增。可选的,在周向方向上两个椭圆形浅槽11与所述手柄10轴线的连线夹角为呈90°。椭圆形浅槽11优选长度为10mm,底部中央最深处为1.9mm。在一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手柄10长度和直径分别为110mm、10mm,且所述环圈30的中心距离所述手柄10末端为145mm,如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的接种环,针对传统接种环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造,增大了受力面积,并在倒角处作光滑处理,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稀释菌液凹槽的接种环,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种环由一体成型的玻璃制成,所述接种环设有手柄、环圈以及设置在手柄和环圈之间的环杆,/n所述环圈的中心贯穿设有直径6mm的圆孔且两个端面为相互平行的平坦端面;/n所述环杆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环圈的一侧外径上,在所述环圈的另一侧且位于所述环圈1/2厚度处设置有一道周向分布在所述环圈外径面的菌液稀释浅槽,所述菌液稀释浅槽横跨所述环圈另一侧的半个周面,所述菌液稀释浅槽设置有平行于所述环圈端面的两个第一侧壁以及垂直于所述环圈端面的两个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以及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环圈的外径面之间通过圆滑的倒角相衔接,且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环圈的外径之间以及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菌液稀释浅槽底面之间相互垂直;/n所述环圈的两端面往中间所述菌液稀释浅槽方向的直径逐步递增且所述环圈最大直径处为10mm,圆孔直径为6mm,所述菌液稀释浅槽的深度为2mm且开口宽度为1m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稀释菌液凹槽的接种环,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种环由一体成型的玻璃制成,所述接种环设有手柄、环圈以及设置在手柄和环圈之间的环杆,
所述环圈的中心贯穿设有直径6mm的圆孔且两个端面为相互平行的平坦端面;
所述环杆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环圈的一侧外径上,在所述环圈的另一侧且位于所述环圈1/2厚度处设置有一道周向分布在所述环圈外径面的菌液稀释浅槽,所述菌液稀释浅槽横跨所述环圈另一侧的半个周面,所述菌液稀释浅槽设置有平行于所述环圈端面的两个第一侧壁以及垂直于所述环圈端面的两个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以及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环圈的外径面之间通过圆滑的倒角相衔接,且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环圈的外径之间以及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菌液稀释浅槽底面之间相互垂直;
所述环圈的两端面往中间所述菌液稀释浅槽方向的直径逐步递增且所述环圈最大直径处为10mm,圆孔直径为6mm,所述菌液稀释浅槽的深度为2mm且开口宽度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荃生,张庆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海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