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叶用采集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5292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18: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茶叶用采集篓,包括底座、第一篓体、上盖、通风散热孔、行走背带、第一伸缩杆、行走轮、外撑板和手柄,所述底座上侧安装有第一篓体,所述第一篓体上端连接有第二篓体,所述第二篓体上端安装有第三篓体,所述第三篓体上侧开设有储放口,所述储放口上侧安装有上盖,所述第一篓体和第三篓体均采用竹条编织而成,所述第二篓体采用孔径小于茶叶横向宽度的鱼网,且第一篓体、第二篓体和第三篓体设置成内空倒置的圆台状,所述第一篓体和第三篓体一侧均安装有背带连接座,所述背带连接座之间安装有行走背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茶叶用采集篓,可以对第二篓体进行折叠收放,从而改变采集篓的空间大小,提高了使用的灵活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茶叶用采集篓
本技术涉及茶叶采摘
,具体是一种茶叶用采集篓。
技术介绍
茶,灌木或小乔木,嫩枝无毛。叶革质,长圆形或椭圆形,先端钝或尖锐,基部楔形,上面发亮,下面无毛或初时有柔毛,边缘有锯齿,叶柄无毛。花白色,花柄有时稍长;萼片阔卵形至圆形,无毛,宿存;花瓣阔卵形,基部略连合,背面无毛,有时有短柔毛;子房密生白毛;花柱无毛。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厘米,每球有种子1-2粒。花期10月至翌年2月。野生种遍见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的山区,为小乔木状,叶片较大,常超过10厘米长,长期以来,经广泛栽培,毛被及叶型变化很大。茶叶可作饮品,含有多种有益成分,并有保健功效。目前所发现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380余种,而中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已发现的山茶属有100多种,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占最重要的地位。从植物学的角度,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集中,即表明该地区是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说明了我国西南地区就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茶叶用采集篓,包括底座(1)、第一篓体(2)、上盖(6)、通风散热孔(7)、行走背带(10)、第一伸缩杆(14)、行走轮(16)、外撑板(17)和手柄(2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侧安装有第一篓体(2),所述第一篓体(2)上端连接有第二篓体(3),所述第二篓体(3)上端安装有第三篓体(4),所述第三篓体(4)上侧开设有储放口(5),所述储放口(5)上侧安装有上盖(6),所述第一篓体(2)和第三篓体(4)均采用竹条编织而成,所述第二篓体(3)采用孔径小于茶叶横向宽度的鱼网,且第一篓体(2)、第二篓体(3)和第三篓体(4)设置成内空倒置的圆台状,所述第一篓体(2)和第三篓体(4)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茶叶用采集篓,包括底座(1)、第一篓体(2)、上盖(6)、通风散热孔(7)、行走背带(10)、第一伸缩杆(14)、行走轮(16)、外撑板(17)和手柄(2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侧安装有第一篓体(2),所述第一篓体(2)上端连接有第二篓体(3),所述第二篓体(3)上端安装有第三篓体(4),所述第三篓体(4)上侧开设有储放口(5),所述储放口(5)上侧安装有上盖(6),所述第一篓体(2)和第三篓体(4)均采用竹条编织而成,所述第二篓体(3)采用孔径小于茶叶横向宽度的鱼网,且第一篓体(2)、第二篓体(3)和第三篓体(4)设置成内空倒置的圆台状,所述第一篓体(2)和第三篓体(4)一侧均安装有背带连接座(9),所述背带连接座(9)之间安装有行走背带(10),所述底座(1)和第一篓体(2)的连接处外侧安装有外撑板(17),所述外撑板(17)上侧安装有第一伸缩杆(14),所述第一伸缩杆(14)上侧插接有第二伸缩杆(12),且第二伸缩杆(12)内筒直径小于第一伸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福足
申请(专利权)人:南安市品龙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