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镜操作辅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538850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16:43
支气管镜操作辅助装置,用于方便使用支气管镜进行检查、治疗。它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为双层结构,整个壳体的第一端大、第二端小,在壳体的第二端设有延伸部,壳体的内外两层之间形成充气腔,壳体的内层围成操作腔,在壳体上设有向充气腔内充气的进气管;在壳体的外壁上设有一对用于挂在患者耳部的固定带;喷药支撑管,它固定在充气腔内,且喷药支撑管的第一端伸出壳体,喷药支撑管的第二端伸出充气腔,在喷药支撑管的第二端设有喷孔;吸管,它用于伸入操作腔内,在吸管的第一端设有气囊,且气囊与位于吸管外壁上的充气管连通。该装置可以方便将支气管镜伸入患者气道内,进而便于观察、治疗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支气管镜操作辅助装置
本技术涉及支气管镜使用
,具体地说是一种支气管镜操作辅助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气管镜插入技术是直接将润滑液涂抹于气管镜插入部前端润滑,然后经鼻腔,会厌,声门进入气管。此方法存在很多弊端,如污染气管镜身,将上呼吸道分泌物带入下呼吸道,增加感染机会的同时也影响检验结果。较粗的气管镜易至鼻出血,尤其是鼻甲比较肥大的患者,甚至不能经鼻进行此项操作,同时狭窄的鼻咽通道也损伤气管镜本身。对于初学气管镜的医师来说,由鼻腔插入气管此过程操作难度较大,需长时间的学习,对病人来说也是非常痛苦,这也是局麻气管镜技术发展受限及病人不远接受局麻气管镜检查的重要原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气管镜操作辅助装置,用于方便使用支气管镜进行检查、治疗。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支气管镜操作辅助装置,其特征是,它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为双层结构,整个壳体的第一端大、第二端小,在壳体的第二端设有延伸部,壳体的内外两层之间形成充气腔,壳体的内层围成操作腔,在壳体上设有向充气腔内充气的进气管;在壳体的外壁上设有一对用于挂在患者耳部的固定带;喷药支撑管,它固定在充气腔内,且喷药支撑管的第一端伸出壳体,喷药支撑管的第二端伸出充气腔,在喷药支撑管的第二端设有喷孔;吸管,它用于伸入操作腔内,在吸管的第一端设有气囊,且气囊与位于吸管外壁上的充气管连通。进一步地,在壳体的外壁上设有一对挂耳,固定带设置在挂耳上。进一步地,在喷药支撑管上设有中空的第一突起,在第一突起内设有第一瓣膜,在第一瓣膜上设有一字形的开缝。进一步地,在进气管上设有中空的第二突起,在第二突起内设有第二瓣膜,在第二瓣膜上设有一字形的开缝。进一步地,在充气管上设有中空的第三突起,在第三突起内设有第三瓣膜,在第三瓣膜上设有一字形的开缝。进一步地,壳体为橡胶件,充气后壳体的上部为圆柱形,壳体的下部为半球形。进一步地,气囊充满气后呈O形结构。进一步地,第一、第二和第三瓣膜均为橡胶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支气管镜辅助装置,利用壳体撑开一条通道,为支气管镜、吸管的伸入提供便利,同时减少人体与支气管镜之间的摩擦;喷药支撑管的设置便于喷药,通过吸管吸取病变部位的渗出液及对灌洗液的封堵,进而便于观察、操作和治疗。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正面示意图;图2为壳体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俯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仰视示意图;图5为喷药支撑管的剖视图;图6为吸管的外形示意图;图7为喷药支撑管上喷孔布置示意图;图8为气囊与充气管的俯视图;图9为第三突起的俯视图;图中:1壳体,11延伸部,12充气腔,13操作腔,14开口,15挂耳,2固定带,3喷药支撑管,31第一突起,32第一瓣膜,33喷孔,4吸管,41充气管,42气囊,5进气管,51第二突起,52第二瓣膜,6第三突起,61第三瓣膜,7开缝。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9所示,本技术主要包括壳体1、固定带2、喷药支撑管3、吸管4和进气管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如图1、图2所示,壳体1可以为伸缩式结构,即可以伸展,也可以收缩。充气后壳体的下部呈半球形或圆柱形,壳体的上部呈圆柱形,此时壳体为橡胶材质,壳体为内、外双层结构。在壳体的小端向远离壳体的一侧设有延伸部11,延伸部也为橡胶材质,延伸部也为内、外双层结构,延伸部为壳体的一部分。壳体与延伸部之间相互连通,壳体的内外层之间形成充气腔12,充气前整个壳体呈压缩状态。在壳体外壁设有进气管5,进气管为硬质塑料件,进气管与充气腔12连通。使用时,先将延伸部11穿过鼻腔伸至会厌部,然后经喷药支撑管3进行麻醉药物喷洒,合适时间后继续将延伸部插入气道,进入气道后将进气管与抽有部分空气的注射器连接,向充气腔内充气使得整个壳体撑起。壳体的内层围成操作腔13,使用时,将支气管镜伸入操作腔内。如图3、图4所示,在壳体的顶部设有圆形的开口14,开口与操作腔连通,开口的设置便于将支气管镜伸入操作腔内。支气管镜进入操作腔后可稍微释放少许气体,以免压迫鼻腔,壳体也可以为硬质塑料件,此时延伸部与壳体材质不同,两者固定连接在一起,壳体、延伸部的内外层之间共同围成充气腔。如图2、图5所示,喷药支撑管为硬质塑料圆管,喷药支撑管的第一端伸出壳体,在喷药支撑管的第一端固定有第一突起31,第一突起为圆柱形的中空结构,第一突起的内腔与喷药支撑管连通。在第一突起的内腔中设有橡胶材质的第一瓣膜32,第一瓣膜上设有一字形的开缝7,第一瓣膜的设置可以实现对异物的阻挡,而开缝的设置则便于注射器出口的伸入。喷药支撑管的第二端伸入充气腔内,且喷药支撑管的第二端伸出充气腔,如图7所示,在喷药支撑管的第二端设有喷孔33,喷孔在喷药支撑管的第二端均匀设置。喷药支撑管的第二端与延伸部之间接触密封,以避免充气腔的漏气。为方便操作,进气管的第一端伸入充气腔内,进气管的第二端设有第二突起51,第二突起为圆柱形的中空塑料件或橡胶件,第二突起的内腔与进气管连通,在第二突起内侧设有橡胶材质的第二瓣膜52,第二瓣膜上设有一字形的开缝7,透过开缝可以向充气管内充气。通过第二突起和进气管,也可以将充气腔内的气体抽出,使得壳体收缩。在壳体的圆柱形外壁上固定有一对挂耳15,在挂耳上设有固定带2,固定带为弹性带。固定带可以与挂耳系在一起,也可以通过线将固定带与挂耳缝合在一起。使用时,将固定带套在患者的耳部,进而实现对壳体的固定。如图6所示,吸管4为塑料管,在吸管第一端的外壁上固定有气囊42,抽气状态下气囊贴附在吸管外壁上,气囊平铺后呈O形。如图8所示,在气囊上连接有充气管41,充气管固定在吸管的外壁上。使用时,将吸管伸入操作腔内,此时也可将支气管镜伸入操作腔,通过支气管镜的观察可以清楚地观测到吸管的位置。继续伸入吸管直至气囊伸出操作腔,然后通过充气管向气囊内充气,直至气囊膨大且气囊膨大后仍为“O”形,此时吸管不可从操作腔内拔出,利用吸管进行液体吸引及灌洗液的封堵。还可以将支气管镜一并伸入操作腔内,且支气管镜伸入气囊内侧。在利用支气管镜进行操作的同时,可以利用吸管进行液体吸收及灌洗液的封堵。在吸管的第二端设有第三突起6,如图9所示,在第三突起内设有橡胶材质的第三瓣膜61,在第三瓣膜上也设有一字形的开缝,第一、第二和第三瓣膜的结构、形状完全相同。下面对本技术的使用进行描述:(1)、将未充气前的延伸部穿过鼻腔伸入会厌部,通过喷药支撑管喷施药液(如麻醉剂);(2)、会厌部麻醉成功后继续将延伸部穿过会厌部后伸入到气道内,通过喷药支撑管喷施药液(如麻醉剂);(3)、通过进气管对壳体的充气腔进行充气,使得壳体撑起;此时插入气管镜进行检查治疗;(4)、吸管作为辅助设备需要使用时,将吸管伸入操作腔内,将支气管镜进伸入操作腔内,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支气管镜操作辅助装置,其特征是,它包括:/n壳体,所述壳体为双层结构,整个壳体的第一端大、第二端小,在壳体的第二端设有延伸部,壳体的内外两层之间形成充气腔,壳体的内层围成操作腔,在壳体上设有向充气腔内充气的进气管;在壳体的外壁上设有一对用于挂在患者耳部的固定带;/n喷药支撑管,它固定在充气腔内,且喷药支撑管的第一端伸出壳体,喷药支撑管的第二端伸出充气腔,在喷药支撑管的第二端设有喷孔;/n吸管,它用于伸入操作腔内,在吸管的第一端设有气囊,且气囊与位于吸管外壁上的充气管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支气管镜操作辅助装置,其特征是,它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为双层结构,整个壳体的第一端大、第二端小,在壳体的第二端设有延伸部,壳体的内外两层之间形成充气腔,壳体的内层围成操作腔,在壳体上设有向充气腔内充气的进气管;在壳体的外壁上设有一对用于挂在患者耳部的固定带;
喷药支撑管,它固定在充气腔内,且喷药支撑管的第一端伸出壳体,喷药支撑管的第二端伸出充气腔,在喷药支撑管的第二端设有喷孔;
吸管,它用于伸入操作腔内,在吸管的第一端设有气囊,且气囊与位于吸管外壁上的充气管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气管镜操作辅助装置,其特征是,在壳体的外壁上设有一对挂耳,固定带设置在挂耳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气管镜操作辅助装置,其特征是,在喷药支撑管上设有中空的第一突起,在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建利朱文静刘惠娟马卫霞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立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