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龙果栽培架及连栋火龙果种植棚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3647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1 16: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本火龙果栽培架及连栋火龙果种植棚,涉及火龙果种植技术领域,火龙果栽培架包括立柱、锁紧装置、上盘架和下盘架,立柱包括基柱和延伸柱,延伸柱的底端从基柱的顶端插入基柱中,锁紧装置用于将延伸柱固定在基柱上,基柱的顶端固定设置有内外双层的上盘架,上盘架的下方固定设置有下盘架,下盘架用于聚拢植株;连栋火龙果种植棚包括多个种植单元,各种植单元均包括一个拱顶,拱顶中心线的下方和两相邻种植单元的连接处设有多个上述的火龙果栽培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种植棚中设置带有内圈和外圈的栽培架,使得可以提高果实品质和种植棚的空间利用率,提高种植棚的抗风能力。

Pitaya cultivation frame and multi span pitaya planting sh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火龙果栽培架及连栋火龙果种植棚
本技术涉及火龙果种植
,特别是涉及一种火龙果栽培架及连栋火龙果种植棚。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批量种植火龙果一般都采用柱式支撑架,即在水泥柱上设置盘架进行种植,但是上述栽培方法中,火龙果的分枝在同一个层面上,互相交叉、重叠,不利于通风和透光,降低了果实品质,而且,下部也没有设置能够聚拢植株的聚拢装置,一般是将火龙果植株绑在立柱上,不利于火龙果植株的生长,此外为了保证通风和透光也使得在大棚内批量种植火龙果时要设置较大的行间距,大棚的空间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火龙果栽培架及连栋火龙果种植棚,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高了果实的品质和产量,提高了种植棚的抗风能力。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火龙果栽培架,包括立柱、锁紧装置、上盘架和下盘架,所述立柱包括基柱和延伸柱,所述延伸柱的底端从所述基柱的顶端插入所述基柱中,所述锁紧装置用于将所述延伸柱固定在所述基柱上,所述基柱的顶端固定设置有所述上盘架,所述上盘架包括内圈、外圈和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基柱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圈固定连接,所述外圈与所述基柱的顶端之间设有所述内圈,所述内圈与所述连杆固定连接,所述上盘架的下方固定设置有下盘架,所述下盘架用于聚拢植株。优选的,所述上盘架与所述下盘架竖直方向上的距离为500mm~700mm,所述下盘架与所述基柱底端的距离为600mm~800mm。优选的,所述内圈的直径为200mm~300mm,所述外圈的直径为400mm~600mm,所述下盘架的直径为200mm~300mm。优选的,所述立柱为钢质立柱。优选的,所述上盘架和所述下盘架均为钢架。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连栋火龙果种植棚,包括多个种植单元,各所述种植单元均包括一个拱顶,所述拱顶中心线的下方设有第一栽培架组,两相邻所述种植单元的连接处设有第二栽培架组,所述第一栽培架组和所述第二栽培架组均包括沿所述种植单元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上述任意一项的火龙果栽培架,所述第一栽培架组的各所述火龙果栽培架的延伸高度大于所述第二栽培架组的各所述火龙果栽培架的延伸高度,各所述延伸柱的顶端与所述拱顶固定连接。优选的,沿所述种植单元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栽培架组和所述第二栽培架组的各所述火龙果栽培架的间隔为1.5m~2.0m。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火龙果栽培架及连栋火龙果种植棚,火龙果栽培架上设置延伸柱可以调整栽培架的高度,是栽培架便于在各种高度条件下安装,延伸柱的底端从基柱的顶端插入基柱中,基柱的顶端固定设置有上盘架,使得便于采摘火龙果,上盘架包括内圈、外圈和连杆,连杆的一端与基柱的顶端固定连接,连杆的另一端与外圈固定连接,外圈与基柱的顶端之间设有内圈,内圈与连杆固定连接,使得火龙果植株的枝条在下垂时一部分搭靠在外圈的外侧,一部分搭靠在内圈与外圈之间,使各枝条之间不互相影响,不仅增加了结果面积、提高了产量,而且还利于通风和透光,提高果实品质,上盘架的下方固定设置有下盘架,下盘架在聚拢植株的同时还可以给下垂的枝条提供支撑,保证下部的通风和透光;连栋火龙果种植棚中,火龙果栽培架的通风、透光性好,使得可在拱顶中心线的下方和两相邻种植单元的连接处均设置多个上述的火龙果栽培架,不仅可以提高果实品质,而且可以通过提高种植棚的空间利用率来提高产量,此外,还可以辅助对种植棚进行支撑,增加种植棚的抗风能力。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实施例一提供的火龙果栽培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一提供的火龙果栽培架的延伸柱的示意图。图中:1-下盘架;2-基柱;3-延伸柱;4-内圈;5-外圈;6-连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火龙果栽培架及连栋火龙果种植棚,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高了果实的品质和产量,提高了种植棚的抗风能力。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火龙果栽培架,如图1~2所示,于本实施例中,火龙果栽培架包括立柱、锁紧装置、上盘架和下盘架,立柱包括基柱和延伸柱,延伸柱可以调整栽培架的高度,使栽培架便于在各种高度条件下安装,延伸柱的底端从基柱的顶端插入基柱中,锁紧装置用于将延伸柱固定在基柱上,基柱的顶端固定设置有上盘架,使得上盘架不跟随延伸柱一同延伸,便于采摘火龙果,上盘架包括内圈、外圈和连杆,连杆的一端与基柱的顶端固定连接,连杆的另一端与外圈固定连接,外圈与基柱的顶端之间设有内圈,内圈与连杆固定连接,使得火龙果植株的枝条在下垂时一部分搭靠在外圈的外侧,一部分搭靠在内圈与外圈之间,使各枝条之间不互相影响,不仅增加了结果面积、提高了产量,而且还利于通风和透光,提高果实品质,上盘架的下方固定设置有下盘架,下盘架通过连接杆固定在基柱上,下盘架不仅可以用于聚拢植株,还可以给下垂的枝条提供支撑,保证下部的通风和透光。进一步的,上盘架与下盘架竖直方向上的距离为500mm~700mm,优选为600mm,下盘架与基柱底端的距离为600mm~800mm,优选为700mm,使得在有效聚拢植株,保证通风和透光性的同时可以控制植株的生长高度在最佳范围内,保证产量和果实品质。进一步的,内圈的直径为200mm~300mm,外圈的直径为400mm~600mm,上盘架直径过小,会使枝条的发散效果差,无法保证通风和投光性,直径过大使得不同栽培架上的植株之间互相影响,影响保证棚内的通风和透光性,下盘架的直径为200mm~300mm且不小于内圈的直径,使得下盘架在有效聚拢植株的同时,还可以对内层的下垂枝条进支撑,保证下部的通风和透光性。进一步的,立柱为钢质立柱,钢质立柱的强度高,不易变形,使用寿命长,反复使用可以降低种植的成本。进一步的,上盘架和下盘架均为钢架,钢架的强度高,而且强度不会因长期日晒而降低,使得在果实和枝条的双重压力下,上盘架和下盘架仍能保持形状不变形,使各枝条之间、果实之间不互相影响。实施例二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栋火龙果种植棚,包括多个种植单元,各种植单元均包括一个拱顶,拱顶中心线的下方设有第一栽培架组,两相邻种植单元的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火龙果栽培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锁紧装置、上盘架和下盘架,所述立柱包括基柱和延伸柱,所述延伸柱的底端从所述基柱的顶端插入所述基柱中,所述锁紧装置用于将所述延伸柱固定在所述基柱上,所述基柱的顶端固定设置有所述上盘架,所述上盘架包括内圈、外圈和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基柱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圈固定连接,所述外圈与所述基柱的顶端之间设有所述内圈,所述内圈与所述连杆固定连接,所述上盘架的下方固定设置有下盘架,所述下盘架用于聚拢植株。/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火龙果栽培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锁紧装置、上盘架和下盘架,所述立柱包括基柱和延伸柱,所述延伸柱的底端从所述基柱的顶端插入所述基柱中,所述锁紧装置用于将所述延伸柱固定在所述基柱上,所述基柱的顶端固定设置有所述上盘架,所述上盘架包括内圈、外圈和连杆,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基柱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圈固定连接,所述外圈与所述基柱的顶端之间设有所述内圈,所述内圈与所述连杆固定连接,所述上盘架的下方固定设置有下盘架,所述下盘架用于聚拢植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龙果栽培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盘架与所述下盘架竖直方向上的距离为500mm~700mm,所述下盘架与所述基柱底端的距离为600mm~80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龙果栽培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的直径为200mm~300mm,所述外圈的直径为400mm~600mm,所述下盘架的直径为200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珠琴沈滢沈均波刘雪峰赵秀花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市古城怡景农林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