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51249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模块散热的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模块散热结构,风机由前至后对模块进行吹风散热,风机所在的主风路上设有散热器单元,散热器单元对其上方的第一高发热单元散热,散热器单元的左、右两侧或者下方设有调风通道,调风通道用于冷风经过并对冷风量进行调节以确保对第二高发热单元有效散热,主风路上设有第二高发热单元,第二高发热单元上方设置第一低发热单元,主风路上的风分别经过散热器单元以及调风通道后对第二高发热单元进行散热,经过散热器单元的一部分风上升以对第一低发热单元进行散热;模块内部发热单元布局紧凑,以上风道布局使得风机有限的风量能够实现对高密度模块内部高发热器件有效散热,满足了模块小型紧凑化的设计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块散热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模块散热的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模块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通常情况下,模块内部各电子元器件在正常工作时会产生热量,需要设计散热通道对其进行散热以确保各发热元器件能够在额定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从而确保模块整体能够正常运作。现有的模块散热结构通常需要较多数量的风机或者大功率的风机才能确保对模块内部的高发热单元进行充分散热,为实现良好的散热效果,模块内部单元布局往往较为松散,从而导致模块结构难以满足小型紧凑化的设计要求。因此,如何在确保模块内部布局紧凑的前提下,利用小功率风机对高密度模块内部的高发热器件进行有效散热成为领域内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块散热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如何实现小功率风机对紧凑型高密度功率模块内部的高发热器件进行有效散热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模块散热结构,用于对模块内部各发热单元进行散热,所述模块前部设置风机,所述风机由前至后对所述模块内部进行吹风散热,所述风机所在的主风路上与所述风机间隔设置有散热器单元,所述散热器单元上方贴靠设置有第一高发热单元,所述散热器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高发热单元散热,所述散热器单元的左、右两侧或者下方空置区域留设有调风通道,所述调风通道用于冷风经过并对冷风量进行调节,所述主风路上与所述散热器单元间隔设置有第二高发热单元,所述第二高发热单元的上方设有第一低发热单元,且所述第二高发热单元所在区域与所述第一低发热单元所在区域之间连通,所述主风路上的风分别经过所述散热器单元的翅片间隙以及所述调风通道后对所述第二高发热单元进行散热,经过所述散热器单元的一部分风上升以对所述第一低发热单元进行散热。进一步地,所述主风路上位于所述风机与所述散热器单元之间前后并排间隔设置第二低发热单元,所述第二低发热单元外表面呈曲面,所述主风路上的冷风流经所述第二低发热单元的外表面以及所述第二低发热单元之间的间隙后分别进入所述散热器单元的翅片间隙以及所述调风通道。进一步地,所述调风通道通过隔板或安装钣金围合而成,所述调风通道前、后分别留设有大小可调的第一通风孔,流经所述第二低发热单元的风一部分经过所述第一通风孔后进入所述第二高发热单元所在区域以用于对所述第二高发热单元进行散热。进一步地,所述调风通道靠近所述散热器单元的侧面上开设用于通风的第二通风孔,流经所述调风通道的部分冷风经过所述第二通风孔以与流经所述散热器单元的热风融合,融合的风进入所述第二高发热单元所在区域以对所述第二高发热单元进行散热。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高发热单元与所述第一低发热单元之间通过安装隔板分隔,所述安装隔板上开设有第三通风孔,经过所述散热器单元的一部分风上升至经过所述第三通风孔以用于对所述第一低发热单元进行散热。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器单元靠近所述第二低发热单元的一端上方竖直设置开设有第一孔隙的第一附加隔板,所述第一附加隔板用于引导流经所述第二低发热单元的风进入所述散热器单元,所述散热器单元靠近所述第二高发热单元的一端上方竖直设置开设有第二孔隙的第二附加隔板,所述第二附加隔板用于引导流经所述散热器单元的风进入所述第二高发热单元所在区域,流经所述第二低发热单元的一部分风依次经过所述第一孔隙和所述第二孔隙以在所述第一高发热单元所在区域形成前后走向的防回流风路。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低发热单元上方加装密封罩,所述密封罩与所述第一附加隔板共同围合以用于引导所述主风路上的大部分风经过所述散热器单元。进一步地,流经所述第二高发热单元的热风通过设于所述模块后侧的第一出风口排出,所述第一出风口为所述模块后部的敞开区域。进一步地,流经所述第一低发热单元的热风通过设于所述模块后侧的第二出风口排出,所述第二出风口设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上方。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低发热单元、所述第一低发热单元、所述第一高发热单元以及所述第二高发热单元所在区域可分别设置发热单元中的电解电容单元、交流电容单元、IGBT单元以及电感单元。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模块散热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模块散热结构,风机由前至后对模块内部进行吹风散热,风机所在的主风路上与风机间隔设置有散热器单元,散热器单元对贴靠设置于其上方的第一高发热单元散热,散热器单元的左、右两侧或者下方空置区域留设有调风通道,调风通道用于冷风经过并对冷风量进行调节,主风路上与散热器单元间隔设置有第二高发热单元,第二高发热单元的上方设有第一低发热单元,且第二高发热单元所在区域与第一低发热单元所在区域之间连通,主风路上的风分别经过散热器单元的翅片间隙以及调风通道后对第二高发热单元进行散热,经过散热器单元的一部分风上升以对第一低发热单元进行散热。通过设置调风通道实现对冷风量的控制,从而在确保散热器单元能够得到有效散热的前提下,根据第二高发热单元的散热需求调节冷风量的大小,实现对于第二高发热单元的有效散热;在第一高发热单元、散热器单元、第二高发热单元、第一低发热单元的上述高密度布局下,风机有限的风量能够实现对高密度模块内部高发热器件的有效散热,模块内部结构紧凑,散热效果良好,满足了模块结构小型紧凑化的设计要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模块散热结构的侧视示意图;图2是图1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图1的风路走向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模块;2、风机;21、第一出风口;22、第二出风口;3、散热器单元;31、第一附加隔板;32、第二附加隔板;4、第一高发热单元;5、调风通道;6、第二高发热单元;7、第二低发热单元;8、第一低发热单元;81、安装隔板;811、第三通风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实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安装”、“相连”、“连接”、“连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块散热结构,用于对模块内部各发热单元进行散热,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前部设置风机,所述风机由前至后对所述模块内部进行吹风散热,所述风机所在的主风路上与所述风机间隔设置有散热器单元,所述散热器单元上方贴靠设置有第一高发热单元,所述散热器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高发热单元散热,所述散热器单元的左、右两侧或者下方空置区域留设有调风通道,所述调风通道用于冷风经过并对冷风量进行调节,所述主风路上与所述散热器单元间隔设置有第二高发热单元,所述第二高发热单元的上方设有第一低发热单元,且所述第二高发热单元所在区域与所述第一低发热单元所在区域之间连通,所述主风路上的风分别经过所述散热器单元的翅片间隙以及所述调风通道后对所述第二高发热单元进行散热,经过所述散热器单元的一部分风上升以对所述第一低发热单元进行散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块散热结构,用于对模块内部各发热单元进行散热,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前部设置风机,所述风机由前至后对所述模块内部进行吹风散热,所述风机所在的主风路上与所述风机间隔设置有散热器单元,所述散热器单元上方贴靠设置有第一高发热单元,所述散热器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高发热单元散热,所述散热器单元的左、右两侧或者下方空置区域留设有调风通道,所述调风通道用于冷风经过并对冷风量进行调节,所述主风路上与所述散热器单元间隔设置有第二高发热单元,所述第二高发热单元的上方设有第一低发热单元,且所述第二高发热单元所在区域与所述第一低发热单元所在区域之间连通,所述主风路上的风分别经过所述散热器单元的翅片间隙以及所述调风通道后对所述第二高发热单元进行散热,经过所述散热器单元的一部分风上升以对所述第一低发热单元进行散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风路上位于所述风机与所述散热器单元之间前后并排间隔设置第二低发热单元,所述第二低发热单元外表面呈曲面,所述主风路上的冷风流经所述第二低发热单元的外表面以及所述第二低发热单元之间的间隙后分别进入所述散热器单元的翅片间隙以及所述调风通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块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风通道通过隔板或安装钣金围合而成,所述调风通道前、后分别留设有大小可调的第一通风孔,流经所述第二低发热单元的风一部分经过所述第一通风孔后进入所述第二高发热单元所在区域以用于对所述第二高发热单元进行散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块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风通道靠近所述散热器单元的侧面上开设用于通风的第二通风孔,流经所述调风通道的部分冷风经过所述第二通风孔以与流经所述散热器单元的热风融合,融合的风进入所述第二高发热单元所在区域以对所述第二高发热单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温祥东向弋川吴庆彬钟小帆
申请(专利权)人:科华恒盛股份有限公司漳州科华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