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泥土振捣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51157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混泥土振捣装置,支撑架的底部设置有行走装置,支撑架的侧部设置有支撑板,支撑板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升降开口槽,升降开口槽的两侧壁上设置有驱动槽,驱动槽的侧部设置有升降驱动件,升降机构包括横梁,横梁上驱动板的两侧边设置有竖直驱动梁,竖直驱动梁的侧部设置有驱动部,支撑平台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部,安装部内均设置有振捣棒;角度调节机构设置在支撑平台和横梁之间,角度调节机构包括转动件和调节驱动件,转动件设置在支撑平台的两侧部,调节驱动件设置在横梁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混泥土振捣装置,能够自动的对振捣棒的高度进行调节,且支撑平台上振捣棒的角度可调整,满足在不同场景下的振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混泥土振捣装置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特别是涉及一种混泥土振捣装置。
技术介绍
振捣指的是对卸入浇筑仓内的混凝土拌和物进行振动捣实的工序,以提高其强度,保证混凝土构件的质量,用混凝土拌合机拌和好的混凝土浇筑构件时,必须排除其中气泡,进行捣固,使混凝土密实结合,消除混凝土的蜂窝麻面等现象,以提高其强度,保证混凝土构件的质量。混凝土捣固需要使用振捣装置,常用振捣装置的振捣棒的角度是固定的,无法根据需要进行调节,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根据混泥土浇筑形状的不同,常出现竖直振捣和倾斜振捣,现有的振捣装置无法满足需求,且振捣位置的深浅也有人工掌握,这样不仅耗费人力,而且振捣效率低下,影响了混凝土振捣的密实性而且降低了混凝土的浇筑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泥土振捣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混泥土振捣装置,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底部设置有行走装置,所述支撑架的侧部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升降开口槽,所述升降开口槽的两侧壁上设置有驱动槽,所述驱动槽的侧部设置有升降驱动件;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横梁,所述横梁上设置有与所述升降开口槽相对应的驱动板,所述驱动板的两侧边设置有竖直驱动梁,所述竖直驱动梁的侧部设置有驱动部,所述升降驱动件可驱动所述升降驱动梁沿所述驱动槽上下运动;支撑平台,所述支撑平台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内均设置有振捣棒;角度调节机构,所述角度调节机构设置在所述支撑平台和所述横梁之间,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转动件和调节驱动件,所述转动件设置在所述支撑平台的两侧部,所述调节驱动件设置在所述横梁上,所述调节驱动件与所述转动件相连接以实现对所述支撑平台角度的调节。上述的混泥土振捣装置,所述升降驱动件包括第一驱动齿轮,所述驱动槽的侧部设置有安装所述第一驱动齿轮的安装腔,所述第一驱动齿轮上连接有正反转电机。上述的混泥土振捣装置,所述驱动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竖直驱动梁侧壁上的齿条,所述齿条与所述第一驱动齿轮相啮合。上述的混泥土振捣装置,所述驱动槽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条形限制槽,所述升降驱动梁的侧部设置有限制条,所述限制条可滑动的限制在所述条形限制槽内部。上述的混泥土振捣装置,所述调节驱动件包括第二驱动齿轮,所述第二驱动齿轮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二驱动齿轮分别对应设置在所述横梁的两侧部。上述的混泥土振捣装置,所述横梁的内部沿其轴线方向设置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设置有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二驱动齿轮均相连接。上述的混泥土振捣装置,所述转动件包括转动臂,所述转动臂的端部设置有圆形开口槽,所述圆形开口槽的内壁设置有与所述第二驱动齿轮相啮合的齿槽。上述的混泥土振捣装置,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和驱动轴,所述驱动轴连接所述第二驱动齿轮的一端设置有延伸部,所述圆形开口槽的底部设置有供所述延伸部贯穿的安装孔。上述的混泥土振捣装置,所述延伸部转动设置有锁定件,所述转动臂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锁定件相对应的锁定槽。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技术提供的混泥土振捣装置,包括支撑架、升降机构、支撑平台和角度调节机构,在支撑平台的安装部上设置有振捣棒,角度调节机构包括转动件和调节驱动件,转动件与支撑平台相连,调节驱动件与升降装置的横梁相连,通过角度调节机构能够对支撑平台的角度进行调节,使得振捣棒能够的角度可调整,满足在不同场景下的振捣,增加振捣装置的使用效果,升降机构能够实现自动的对支撑平台的高度进行调节,如此能够自动控制振捣位置的深浅,增加振捣效率,提升混泥土振捣的密实性,同时结合支撑架底部的行走装置和升降机构能够满足振捣棒在任一角度振捣位置的调节。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混泥土振捣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升降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调节驱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动臂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锁定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动臂的结构示意图之二。附图标记说明:1、支撑架;1.1、行走装置;1.2、支撑板;1.3、升降开口槽;1.4、驱动槽;2、升降驱动件;2.1、第一驱动齿轮;3、升降件;3.1、横梁;3.2、驱动板;3.3、竖直驱动梁;3.4、齿条;4、调节驱动件;4.1、安装腔;4.2、第二驱动齿轮;4.3、驱动电机;4.4、驱动轴;4.5、延伸部;4.6、锁定件;5、支撑平台;5.1、安装部;5.2、振捣棒;6、转动臂;6.1、圆形开口槽;6.2、齿槽;6.3、安装孔;6.4、锁定槽。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如图1-6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混泥土振捣装置,包括支撑架1、升降机构、支撑平台5和角度调节机构,支撑架1的底部设置有行走装置1.1,支撑架1的侧部设置有支撑板1.2,支撑板1.2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升降开口槽1.3,升降开口槽1.3的两侧壁上设置有驱动槽1.4,驱动槽1.4的侧部设置有升降驱动件2;升降机构包括升降件3,升降件3包括相连的横梁3.1,横梁3.1上设置有与升降开口槽1.3相对应的驱动板3.2,驱动板3.2的两侧边设置有竖直驱动梁3.3,竖直驱动梁3.3的侧部设置有驱动部,升降驱动件2可驱动升降驱动梁沿驱动槽1.4上下运动;支撑平台5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部5.1,安装部5.1内均设置有振捣棒5.2;角度调节机构设置在支撑平台5和横梁3.1之间,角度调节机构包括转动件和调节驱动件4,转动件设置在支撑平台5的两侧部,调节驱动件4设置在横梁3.1上,调节驱动件4与转动件相连接以实现对支撑平台5角度的调节。具体的,支撑架1可以是板体和支撑杆等组成的一个架体,行走装置1.1可以是设置在支撑架1底部的滚轮以及与滚轮相连接的驱动件,通过驱动件可驱动支撑架1自动行走,行走装置1.1也可以是设置在支架底部的水平板,水平板上连接有扶手,通过扶手推动或拉动支撑架1进行移动,水平板能够保持混泥土地面的齐平状态,在支撑架1的侧部设置有支撑板1.2,支撑板1.2与支撑架1可以是一体式结构,也可以通过固定件固定在支撑架1上,支撑板1.2上设置有升降开口槽1.3,升降开口槽1.3设置在支撑板1.2远离支撑架1一侧的侧部,支撑板1.2具有一定的厚度以便于对升降驱动件2的安装,在升降开口槽1.3的两侧壁上设置有驱动槽1.4,驱动槽1.4与升降开口槽1.3相连通,驱动槽1.4的形状为U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混泥土振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底部设置有行走装置,所述支撑架的侧部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升降开口槽,所述升降开口槽的两侧壁上设置有驱动槽,所述驱动槽的侧部设置有升降驱动件;/n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横梁,所述横梁上设置有与所述升降开口槽相对应的驱动板,所述驱动板的两侧边设置有竖直驱动梁,所述竖直驱动梁的侧部设置有驱动部,所述升降驱动件可驱动所述升降驱动梁沿所述驱动槽上下运动;/n支撑平台,所述支撑平台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内均设置有振捣棒;/n角度调节机构,所述角度调节机构设置在所述支撑平台和所述横梁之间,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转动件和调节驱动件,所述转动件设置在所述支撑平台的两侧部,所述调节驱动件设置在所述横梁上,所述调节驱动件与所述转动件相连接以实现对所述支撑平台角度的调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混泥土振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底部设置有行走装置,所述支撑架的侧部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升降开口槽,所述升降开口槽的两侧壁上设置有驱动槽,所述驱动槽的侧部设置有升降驱动件;
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横梁,所述横梁上设置有与所述升降开口槽相对应的驱动板,所述驱动板的两侧边设置有竖直驱动梁,所述竖直驱动梁的侧部设置有驱动部,所述升降驱动件可驱动所述升降驱动梁沿所述驱动槽上下运动;
支撑平台,所述支撑平台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内均设置有振捣棒;
角度调节机构,所述角度调节机构设置在所述支撑平台和所述横梁之间,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转动件和调节驱动件,所述转动件设置在所述支撑平台的两侧部,所述调节驱动件设置在所述横梁上,所述调节驱动件与所述转动件相连接以实现对所述支撑平台角度的调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泥土振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驱动件包括第一驱动齿轮,所述驱动槽的侧部设置有安装所述第一驱动齿轮的安装腔,所述第一驱动齿轮上连接有正反转电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泥土振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包括设置在所述竖直驱动梁侧壁上的齿条,所述齿条与所述第一驱动齿轮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军胡聪王敬舜徐发付杨永荣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