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织入传感器的多层引纬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508411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36
一种织入传感器的多层引纬装置,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导纬台、中导器装置与下导纬台,所述上、下导纬台的结构一致,均包括长滑座、长滑轨与引纬梭,引纬梭的前侧面开设有出纬口,引纬梭的后侧面开设的梭滑槽与嵌入其内部的长滑轨的前侧部进行滑动配合,长滑轨的后侧部与长滑座的前侧面相连接;所述中导器装置包括结构一致的左中导单元与右中导单元,所述左中、右中导单元均包括纵夹持杆与夹持头,所述纵夹持杆的首端与夹持头的尾端相连接,夹持头的首端内夹有传感器上的导线,且纵夹持杆与长滑座相互垂直。本设计不仅能使织物、传感器结合精细,而且利于发挥传感器的监测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织入传感器的多层引纬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引纬装置,属于纺织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织入传感器的多层引纬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可穿戴应变或温度传感器都具有一定的机械柔性、贴合性、高灵敏性、快速响应性等特点,为此,要实现其可穿戴的特性以及在个体医疗、运动检测、人机互动、虚拟现实娱乐技术等方面的广阔应用,就必须为其寻找一个合适的载体,而织物面料由于具备透气性、柔软性、舒适性等特征,能够满足可穿戴应变或温度传感器的需要。但由于织物表面起伏较大,难以直接实现织物传感器的制作加工,为此,需要将织物与可穿戴应变或温度传感器相结合,而现有技术中缺乏将两者相结合的专用设备,导致两者的结合较粗糙,影响使用效果。公开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专利申请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织物、传感器结合粗糙,有损传感器使用效果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能使织物、传感器结合精细,利于发挥传感器监测效果的织入传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织入传感器的多层引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引纬装置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导纬台(1)、中导器装置(2)与下导纬台(3),且上导纬台(1)、下导纬台(3)相互平行;/n所述上导纬台(1)、下导纬台(3)的结构一致,均包括长滑座(31)、长滑轨(32)与引纬梭(33),所述引纬梭(33)的前侧面开设有出纬口(331),引纬梭(33)的后侧面开设有梭滑槽(332),该梭滑槽(332)与嵌入其内部的长滑轨(32)的前侧部进行滑动配合,长滑轨(32)的后侧部与长滑座(31)的前侧面相连接;/n所述中导器装置(2)包括结构一致的左中导单元(21)与右中导单元(22),所述左中导单元(2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织入传感器的多层引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引纬装置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导纬台(1)、中导器装置(2)与下导纬台(3),且上导纬台(1)、下导纬台(3)相互平行;
所述上导纬台(1)、下导纬台(3)的结构一致,均包括长滑座(31)、长滑轨(32)与引纬梭(33),所述引纬梭(33)的前侧面开设有出纬口(331),引纬梭(33)的后侧面开设有梭滑槽(332),该梭滑槽(332)与嵌入其内部的长滑轨(32)的前侧部进行滑动配合,长滑轨(32)的后侧部与长滑座(31)的前侧面相连接;
所述中导器装置(2)包括结构一致的左中导单元(21)与右中导单元(22),所述左中导单元(21)、右中导单元(22)均包括纵夹持杆(4)与夹持头(5),所述纵夹持杆(4)的首端与夹持头(5)的尾端相连接,夹持头(5)的首端内夹有传感器(X)上的导线(X1),且纵夹持杆(4)与长滑座(31)相互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织入传感器的多层引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头(5)包括上翘板(51)与下平板(52),所述上翘板(51)的顶面、底面均为弧面,所述下平板(52)的顶面为内凹的弧面,下平板(52)的底面为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织入传感器的多层引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翘板(51)的垂直投影为三角形,所述下平板(52)的垂直投影为矩形,且上翘板(51)的垂直投影落于下平板(52)的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织入传感器的多层引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夹持杆(4)的中部沿纵夹持筒(41)的内腔进行纵向的滑动配合,纵夹持筒(41)的外端与横夹持杆(42)的内端相连接,横夹持杆(42)的中部沿横夹持筒(43)的内腔进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如全陈义忠吴英周绚丽李德骏胡权枝
申请(专利权)人:烟台明远创意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纺织大学烟台明远智能家居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