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光移相器掺杂结构、制备方法及电光调制器技术

技术编号:26503127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光移相器掺杂结构、制备方法及电光调制器,属于半导体光电子器件领域,电光移相器掺杂结构包括脊形光波导,脊形光波导包括脊区以及位于脊区两侧的肋区,脊区包括N型掺杂脊区和P型掺杂脊区,N型掺杂脊区和P型掺杂脊区的分界面处形成两段纵向倾斜PN结以及连接该两段纵向倾斜PN结的横向倾斜PN结;其中,N型掺杂脊区和P型掺杂脊区的分界面与脊区的左右侧面不相交。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掺杂结构,增大移相器中光场与PN结的重叠面积,提高移相效率,具有更低的驱动电压,降低了移相器功耗,对移相器调制带宽影响非常小,与CMOS工艺兼容且具有较大的工艺容差,从而保证器件的良品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光移相器掺杂结构、制备方法及电光调制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半导体光电子器件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电光移相器掺杂结构、制备方法及电光调制器。
技术介绍
光调制器具有高速率、低功耗、低成本的优点,在通信领域得到广泛关注。基于硅光平台的电光调制器是目前常用的一种电光调制器。电光移相器是电光调制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决定了电光调制器的功耗和调制速率。电光移相器的光波导中通过掺杂形成PN结,当外加反偏电压变化时,PN结面积发生变化,引起光波导有效折射率变化,从而实现相位调制。现有技术中,电光移相器掺杂结构通常采用简单的横向PN结掺杂结构或插指型掺杂结构。横向PN结掺杂结构沿着波导长度方向没有变化,PN结的变化区域与光场的重叠面积较少,有效折射率的变化量较小,电光移相器的移相效率较低。使用横向PN结掺杂结构的电光调制器具有较高的驱动电压,功耗较高。插指型掺杂结构增大了PN结的总面积,在提高移相效率的同时也显著地增加了移相器的结电容,导致调制器的动态功耗增加和电带宽下降。此外,为了兼顾调制效率和调制带宽,相关技术中出现了L型掺杂分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光移相器掺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脊形光波导(1),包括脊区以及位于所述脊区两侧的肋区,所述脊区包括N型掺杂脊区(11)和P型掺杂脊区(12),所述N型掺杂脊区(11)和P型掺杂脊区(12)的分界面处形成两段纵向倾斜PN结以及连接所述两段纵向倾斜PN结的横向倾斜PN结;/n其中,所述N型掺杂脊区(11)和P型掺杂脊区(12)的分界面与所述脊区的左右侧面不相交。/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光移相器掺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脊形光波导(1),包括脊区以及位于所述脊区两侧的肋区,所述脊区包括N型掺杂脊区(11)和P型掺杂脊区(12),所述N型掺杂脊区(11)和P型掺杂脊区(12)的分界面处形成两段纵向倾斜PN结以及连接所述两段纵向倾斜PN结的横向倾斜PN结;
其中,所述N型掺杂脊区(11)和P型掺杂脊区(12)的分界面与所述脊区的左右侧面不相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光移相器掺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倾斜PN结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0°至+10°,且所述横向倾斜PN结与起始端位于脊区顶面的纵向倾斜PN结之间的夹角为95°至+135°,与另一纵向倾斜PN结之间的夹角为90°至+13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光移相器掺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倾斜PN结沿其连接方向上的长度不小于d/3,其中,d为所述脊区的宽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光移相器掺杂结构,其特征在于,起始端位于脊区顶面的纵向倾斜PN结的末端与脊区底面之间距离为h/3至h/2,其中,h为所述脊区的高度。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电光移相器掺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肋区包括N型掺杂肋区(13)和P型掺杂肋区(14),所述N型掺杂肋区(13)与N型掺杂脊区(11)邻接,所述P型掺杂肋区(14)与P型掺杂脊区(12)邻接。


6.一种电光移相器掺杂结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脊形本征硅(2)的第一区域(21)和第二区域(22)注入磷离子后,在第三区域(23)和第二区域(22)注入硼离子,以将第二区域(2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宇付思东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