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线阵推扫型三反离轴相机杂光抑制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空间光学遥感
,涉及一种线阵推扫型三反离轴相机杂光抑制结构。
技术介绍
三反离轴相机具有视场角大、畸变小等优点,在空间光学遥感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幅宽、分辨率等指标的大幅提升,空间光学遥感相机结构尺寸显著增加,受到火箭整流罩的限制,大尺寸的相机无法安装外遮光罩,导致系统杂光抑制困难。在没有外遮光罩的情况下,相机的消杂光能力很差,相机的杂光系数高达12%。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线阵推扫型三反离轴相机杂光抑制结构,通过次镜光阑板、中间隔板、折镜侧板、焦面光阑板解决了离轴系统在没有外遮光罩时消杂光问题,实现了相机的杂光系数从12%减低到2%以内。本专利技术解决技术的方案是:一种线阵推扫型三反离轴相机杂光抑制结构,包括主镜、次镜、三镜、折镜、焦面、镜头框架、次镜光阑板、中间隔板、折镜侧板和焦面光阑板;其中,镜头框架为中空长方体结构;主镜和三镜对称设置在镜头框架一个侧壁处;次镜和折镜设置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阵推扫型三反离轴相机杂光抑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镜(1)、次镜(2)、三镜(3)、折镜(4)、焦面(5)、镜头框架(6)、次镜光阑板(7)、中间隔板(8)、折镜侧板(9)和焦面光阑板(10);其中,镜头框架(6)为中空长方体结构;主镜(1)和三镜(3)对称设置在镜头框架(6)一个侧壁处;次镜(2)和折镜(4)设置在与主镜(1)相对的镜头框架(6)侧壁处;焦面(5)设置在主镜(1)和三镜(3)之间;实现光线从主镜(1)进入镜头框架(6)后,依次经次镜(2)、三镜(3)、折镜(4)折射到达焦面(5);次镜光阑板(7)设置在次镜(2)处;焦面光阑板(10)设置在三镜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阵推扫型三反离轴相机杂光抑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镜(1)、次镜(2)、三镜(3)、折镜(4)、焦面(5)、镜头框架(6)、次镜光阑板(7)、中间隔板(8)、折镜侧板(9)和焦面光阑板(10);其中,镜头框架(6)为中空长方体结构;主镜(1)和三镜(3)对称设置在镜头框架(6)一个侧壁处;次镜(2)和折镜(4)设置在与主镜(1)相对的镜头框架(6)侧壁处;焦面(5)设置在主镜(1)和三镜(3)之间;实现光线从主镜(1)进入镜头框架(6)后,依次经次镜(2)、三镜(3)、折镜(4)折射到达焦面(5);次镜光阑板(7)设置在次镜(2)处;焦面光阑板(10)设置在三镜(3)处;中间隔板(8)倾斜设置在镜头框架(6)的内腔中;折镜侧板(9)设置在镜头框架(6)的内壁,且位于靠近三镜(3)和折镜(4)的无镜侧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阵推扫型三反离轴相机杂光抑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次镜光阑板(7)为设置有通孔的板状结构;且次镜光阑板(7)通孔形状与次镜(2)对应;实现次镜光阑板(7)贴附在镜头框架(6)的内壁,且通过通孔将次镜(2)露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线阵推扫型三反离轴相机杂光抑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焦面光阑板(10)为设置有通孔的板状结构;且焦面光阑板(10)通孔形状与焦面(5)对应,实现焦面光阑板(10)贴附在镜头框架(6)的内壁,且通过通孔将焦面(5)露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线阵推扫型三反离轴相机杂光抑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隔板(8)为设置有通孔的板状结构;通孔尺寸采用实现通次镜(2)折射到达三镜(3)光路的最小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线阵推扫型三反离轴相机杂光抑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隔板(8)的一端与镜头框架(6)内壁接触,且该端位于次镜(2)和折镜(4)之间;中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富强,蔡伟军,高卫军,范俊杰,丁世涛,李可,张凤芹,胡睿,汪洲,张占东,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