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延年专利>正文

移动脚手架加强结构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97985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2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移动脚手架加强结构体系,属于施工设备技术领域,包括环形封板、下部连接板、脚架柱安装管筒、外筒结构、内圈环形减震管圈、中内圈环形减震管圈、中圈环形减震管圈、中外圈环形减震管圈、外圈环形减震管圈、腔内耗能层、高强固定连接铰、普通固定连接铰、铰协调连接弹力杆、脚架下柱内力抵抗层,底部设置下部连接板,脚架柱安装管筒、外筒结构的顶部之间固定环形封板形成封闭的环状空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避免人或设备在移动脚架上发生晃动时或现场环境风力较大时致使脚架倾覆的情况,从各个方向对脚架下柱产生的震动进行缓震,显著增强结构整体承载支撑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移动脚手架加强结构体系
本专利技术属于施工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移动脚手架加强结构体系。
技术介绍
在建筑行业移动脚手架使不可或缺的一种设备,与大型机械设备比起来它的价格没有那么昂贵,而且他要比大型设备灵活、方便很多。它在施工现场可以为工人解决垂直和水平运输的问题。它还具有装拆简单,承载性能好,使用安全可靠等特点。所以移动脚手架在施工现场的运用使十分广泛的,由于组成脚手架杆件底部立柱稳定性能不足是致使脚手架垮塌的重要原因。如果一个构件的稳定性能是足够的,构件就不会破坏,反之,稳定性能不够,构件整体就会发生相应破坏。在前述的脚手架垮塌造成的重大事故中,有的就是由于承担脚手架荷重的一个杆件或者几个杆件的支撑稳定性能不足造成的,但是移动脚手架在使用过程中它又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底座安装不符合规定、剪刀撑不符合规定、容易倾覆等,在这其中易倾覆这个问题尤为明显。所以移动脚手架防倾覆问题急需解决,现阶段工地中脚手架搭设不合规范要求,有时在脚手架施工中没有严格按照设计方案中提出的对脚手架进行受力验算,加固支撑和锚点加固等方案没有对脚手架进行严格的受力验算,再加上有时脚手架使用材料质量较差,特别是在出现震动或大风时容易导致脚手架倒塌,最方便的是可用多个固定装置分别与移动式脚手架底部各立柱相连接,从而增大移动式脚手架底部的支撑点,进而增加移动式脚手架的稳定性避免其倾倒,最大程度避免自然灾害或者人为因素等原因造成脚手架系统崩溃致使人员伤亡或工程灾害等情况的发生,避免震动或风力较大时导致脚手架的破坏和倒塌等灾害的发生,消除脚手架搭接和抗震性能不好的特点,使其在小风或小震时具有足够刚度以满足使用要求,当出现震动或大风时,结构具有一定弹性作用,产生较大阻尼,可大量消耗输入脚手架整体结构的震动或风振能量,使结构动能或弹性势能等能量转化成热能等形式耗散掉,保护结构在强震或大风中免遭破坏来满足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移动脚手架加强结构体系,使移动脚架整体结构和地面形成一体稳定支撑体系,有效避免人或设备在移动脚架上发生晃动时或现场环境风力较大时致使脚架倾覆的情况,避免人或设备在移动脚架上发生晃动时或现场环境风力较大等因素造成的经济损失或施工事故。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移动脚手架加强结构体系,包括环形封板、下部连接板、脚架柱安装管筒、外筒结构、内圈环形减震管圈、中内圈环形减震管圈、中圈环形减震管圈、中外圈环形减震管圈、外圈环形减震管圈、腔内耗能层、高强固定连接铰、普通固定连接铰、铰协调连接弹力杆、脚架下柱内力抵抗层,移动脚手架加强结构体系的底部设置下部连接板,下部连接板中心部位及中部外侧的上方分别固定脚架柱安装管筒、外筒结构,边缘处开设固定孔,脚架柱安装管筒配合脚架下柱插入,脚架柱安装管筒、外筒结构的顶部之间固定环形封板形成封闭的环状空腔,位于环状空腔内的环形封板、下部连接板、脚架柱安装管筒、外筒结构的表面上分别固定高强固定连接铰,普通固定连接铰分布在环状空腔中,采用铰协调连接弹力杆将相邻的高强固定连接铰、普通固定连接铰连接成多列菱形网格框架,环状空腔中由内至外的各列菱形网格框架内依次设置内圈环形减震管圈、中内圈环形减震管圈、中圈环形减震管圈、中外圈环形减震管圈、外圈环形减震管圈,内圈环形减震管圈由内管圈壁及其内部的内管圈内芯构成,中内圈环形减震管圈由中内管圈壁及其内部的中内管圈内芯构成,中圈环形减震管圈由中管圈壁及其内部的中管圈内芯构成,中外圈环形减震管圈由中外管圈壁及其内部的中外管圈内芯构成,外圈环形减震管圈由外管圈壁及其内部的外管圈内芯构成,内管圈内芯、中内管圈内芯、中管圈内芯、中外管圈内芯、外管圈内芯中均设有内设缓震芯层,菱形网格框架上下方预留端部内设空腔,侧方预留侧部内设空腔,四角处预留角部内设空腔,端部内设空腔、侧部内设空腔、角部内设空腔中设置腔内耗能层,环状空腔的空余部分填充脚架下柱内力抵抗层。进一步地,脚架柱安装管筒、内圈环形减震管圈、中内圈环形减震管圈、中圈环形减震管圈、中外圈环形减震管圈和外圈环形减震管圈采用的材料是根据设计需求确定的低屈服点钢材。进一步地,内设缓震芯层采用聚氨酯材料制成。进一步地,腔内耗能层采用减震能力良好的泡沫铝填充而成。进一步地,脚架下柱内力抵抗层采用沥青和硅树脂系材料制成,并且和硬化添加剂一起压注再硬化后形成内力抵抗层。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使用方便,快捷高效,增大移动脚架稳定支撑效果,避免其震动倒塌和轻易产生倾覆现象,避免人或设备在移动脚架上发生晃动时或现场环境风力较大等因素造成的经济损失或施工事故,能从各个方向对脚架下柱产生的震动进行缓震,进而显著增强结构整体承载支撑能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移动脚手架加强结构体系正视图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移动脚手架加强结构体系俯视图示意图。图3为图2的A-A剖面图示意图。图4为内圈环形减震管圈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B-B剖面图示意图。图6为中内圈环形减震管圈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的C-C剖面图示意图。图8为中圈环形减震管圈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的D-D剖面图示意图。图10为中外圈环形减震管圈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的E-E剖面图示意图。图12为外圈环形减震管圈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2的F-F剖面图示意图。图中:1为脚架下柱;2为环形封板;3为下部连接板;4为脚架柱安装管筒;5为外筒结构;6为内圈环形减震管圈;7为中内圈环形减震管圈;8为中圈环形减震管圈;9为中外圈环形减震管圈;10为外圈环形减震管圈;11为内管圈壁;12为内管圈内芯;13为中内管圈壁;14为中内管圈内芯;15为中管圈壁;16为中管圈内芯;17为中外管圈壁;18为中外管圈内芯;19为外管圈壁;20为外管圈内芯;21为内设缓震芯层;22为端部内设空腔;23为侧部内设空腔;24为角部内设空腔;25为腔内耗能层;26为高强固定连接铰;27为普通固定连接铰;28为铰协调连接弹力杆;29为固定孔;30为脚架下柱内力抵抗层。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地描述,但不能将它们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定。实施例:如图1~图13所示,一种移动脚手架加强结构体系,包括环形封板2、下部连接板3、脚架柱安装管筒4、外筒结构5、内圈环形减震管圈6、中内圈环形减震管圈7、中圈环形减震管圈8、中外圈环形减震管圈9、外圈环形减震管圈10、腔内耗能层25、高强固定连接铰26、普通固定连接铰27、铰协调连接弹力杆28、脚架下柱内力抵抗层30,移动脚手架加强结构体系的底部设置下部连接板3,下部连接板3中心部位及中部外侧的上方分别固定脚架柱安装管筒4、外筒结构5,边缘处开设固定孔29,脚架柱安装管筒4配合脚架下柱1插入,脚架柱安装管筒4、外筒结构5的顶部之间固定环形封板2形成封闭的环状空腔,位于环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移动脚手架加强结构体系,包括环形封板(2)、下部连接板(3)、脚架柱安装管筒(4)、外筒结构(5)、内圈环形减震管圈(6)、中内圈环形减震管圈(7)、中圈环形减震管圈(8)、中外圈环形减震管圈(9)、外圈环形减震管圈(10)、腔内耗能层(25)、高强固定连接铰(26)、普通固定连接铰(27)、铰协调连接弹力杆(28)、脚架下柱内力抵抗层(30),其特征在于:/n移动脚手架加强结构体系的底部设置下部连接板(3),所述下部连接板(3)中心部位及中部外侧的上方分别固定脚架柱安装管筒(4)、外筒结构(5),边缘处开设固定孔(29),所述脚架柱安装管筒(4)配合脚架下柱(1)插入,脚架柱安装管筒(4)、外筒结构(5)的顶部之间固定环形封板(2)形成封闭的环状空腔,位于环状空腔内的环形封板(2)、下部连接板(3)、脚架柱安装管筒(4)、外筒结构(5)的表面上分别固定高强固定连接铰(26),普通固定连接铰(27)分布在环状空腔中,采用铰协调连接弹力杆(28)将相邻的高强固定连接铰(26)、普通固定连接铰(27)连接成多列菱形网格框架,环状空腔中由内至外的各列菱形网格框架内依次设置内圈环形减震管圈(6)、中内圈环形减震管圈(7)、中圈环形减震管圈(8)、中外圈环形减震管圈(9)、外圈环形减震管圈(10),所述内圈环形减震管圈(6)由内管圈壁(11)及其内部的内管圈内芯(12)构成,所述中内圈环形减震管圈(7)由中内管圈壁(13)及其内部的中内管圈内芯(14)构成,所述中圈环形减震管圈(8)由中管圈壁(15)及其内部的中管圈内芯(16)构成,所述中外圈环形减震管圈(9)由中外管圈壁(17)及其内部的中外管圈内芯(18)构成,所述外圈环形减震管圈(10)由外管圈壁(19)及其内部的外管圈内芯(20)构成,内管圈内芯(12)、中内管圈内芯(14)、中管圈内芯(16)、中外管圈内芯(18)、外管圈内芯(20)中均设有内设缓震芯层(21),菱形网格框架上下方预留端部内设空腔(22),侧方预留侧部内设空腔(23),四角处预留角部内设空腔(24),端部内设空腔(22)、侧部内设空腔(23)、角部内设空腔(24)中设置腔内耗能层(25),环状空腔的空余部分填充脚架下柱内力抵抗层(3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脚手架加强结构体系,包括环形封板(2)、下部连接板(3)、脚架柱安装管筒(4)、外筒结构(5)、内圈环形减震管圈(6)、中内圈环形减震管圈(7)、中圈环形减震管圈(8)、中外圈环形减震管圈(9)、外圈环形减震管圈(10)、腔内耗能层(25)、高强固定连接铰(26)、普通固定连接铰(27)、铰协调连接弹力杆(28)、脚架下柱内力抵抗层(30),其特征在于:
移动脚手架加强结构体系的底部设置下部连接板(3),所述下部连接板(3)中心部位及中部外侧的上方分别固定脚架柱安装管筒(4)、外筒结构(5),边缘处开设固定孔(29),所述脚架柱安装管筒(4)配合脚架下柱(1)插入,脚架柱安装管筒(4)、外筒结构(5)的顶部之间固定环形封板(2)形成封闭的环状空腔,位于环状空腔内的环形封板(2)、下部连接板(3)、脚架柱安装管筒(4)、外筒结构(5)的表面上分别固定高强固定连接铰(26),普通固定连接铰(27)分布在环状空腔中,采用铰协调连接弹力杆(28)将相邻的高强固定连接铰(26)、普通固定连接铰(27)连接成多列菱形网格框架,环状空腔中由内至外的各列菱形网格框架内依次设置内圈环形减震管圈(6)、中内圈环形减震管圈(7)、中圈环形减震管圈(8)、中外圈环形减震管圈(9)、外圈环形减震管圈(10),所述内圈环形减震管圈(6)由内管圈壁(11)及其内部的内管圈内芯(12)构成,所述中内圈环形减震管圈(7)由中内管圈壁(13)及其内部的中内管圈内芯(14)构成,所述中圈环形减震管圈(8)由中管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延年汪青杰
申请(专利权)人:张延年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