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及其制造方法。预制屋顶包括:多个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单元,每个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单元的一侧均设于连接孔,用于连接两个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单元,以组拼出单侧屋顶单元,多个单侧屋顶单元并排设置并依次可拆卸连接,以组拼出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整体结构可拆卸连接,便于安装,利于周转使用,又能够形成整体,因此可以提高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的整体结构的抗风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及其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在相关技术中,建筑施工临建板房设施中,屋面结构通常由钢管屋架和岩棉板面层组成,主要存在抗风能力差,非整体稳定体系等问题,特别是在沿海地区,台风频发,现场活动板房或集装箱屋顶无法承受台风侵袭,常发生大面倒塌等毁灭性破坏,造成工程资料损毁,生活设施损毁,灾后重建或维修,不仅增加了成本支出,而且影响现场的及时复工,造成工期延误,影响生产履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至少之一。本专利技术的目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本专利技术的目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制造方法。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包括:多个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单元,每个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单元的一侧均设于连接孔,用于连接两个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单元,以组拼出单侧屋顶单元,多个单侧屋顶单元并排设置并依次可拆卸连接,以组拼出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在该技术方案中,相邻的两个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单元可通过穿设连接孔的螺栓可拆卸连接成单侧屋顶单元,相邻的两个单侧屋顶单元相互拼接出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因此,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整体结构可拆卸连接,便于安装,利于周转使用,又能够形成整体,因此可以提高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的整体结构的抗风性能。另外,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上述技术方案中,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单元包括:桁架,设有连接孔,用于单侧屋顶单元中相邻的两个桁架可拆卸连接,以形成单侧屋顶单元的结构框架;多个连接梁,连接梁的一端与一个单侧屋顶单元的桁架可拆卸连接,连接梁的另一端与另一个单侧屋顶单元的桁架可拆卸连接;多个屋面板,每个屋面板与每个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单元中相邻的两个连接梁可拆卸连接。在该技术方案中,相邻的两个桁架可通过穿设连接孔的螺栓进行可拆卸连接,每个桁架上可通过螺栓可拆卸连接多个连接梁,相邻两个连接梁之间可拆卸连接有屋面板。因此,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面板整体可拆卸连接和组拼,使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单元可周转使用,提高了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单元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通过标准模数化预制构件之间的拼装,形成整个临建板房预制屋面结构,提高了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单元的抗风性能等级。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桁架包括:第一架体;第二架体,一端与第一架体的一端连接;第三架体,一端与第一架体的另一端连接,第三架体的另一端与第二架体的另一端连接;其中,第一架体倾斜设置,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和第三架体构成三角形结构,连接梁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架体上。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架体、第二架体和第三架体构成三角形结构,使桁架的整体结构更稳定,第一架体倾斜设置,使铺设在桁架上的屋面板也倾斜设置,有利于排水。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桁架还包括:支撑架,设于三角形结构内;其中,支撑架为角形架,角形架的角部一端连接于连接梁下方的第一架体上,角形架的两个自由端分别与第二架体连接。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支撑架可以增加桁架的结构强度,同时,支撑架设于连接梁的下方,对连接梁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连接梁包括:梁体;端板,设于梁体长度方向的一端,用于与桁架连接;多个支撑板,分别设于梁体的相对两侧;其中,屋面板的相对两侧分别搭接于相邻的两个连接梁的多个支撑板之间,且屋面板分别与支撑板可拆卸连接。在该技术方案中,梁体为方钢,端板上设有螺纹孔,用于穿设螺栓使端板与桁架的第一架体连接,屋面板连接到相邻的两个连接梁上。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屋面板包括:龙骨,由多个框架组成;多个板体,分别设于多个框架内;其中,龙骨与连接梁连接。在该技术方案中,龙骨上设有孔,可用于穿设螺栓与连接梁进行可拆卸连接,能够提高周转利用的效率。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相邻的连个桁架之间通过预留螺栓孔对孔螺栓连接形成整体;连接梁通过在其端板处预留螺栓孔与桁架对孔高强螺栓连接形成坡屋顶钢架受力结构。屋面板置于连接梁上,并通过对孔高强螺栓连接形成整个预制屋顶。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单侧屋顶单元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单元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单元的连接梁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单元的屋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至图5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10: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100: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单元,110:桁架,119:连接孔,112:第一架体,114:第二架体,116:第三架体,118:支撑架,120:连接梁,122:梁体,124:端板,1242:螺纹孔,126:支撑板,130:屋面板,132:龙骨,1322:孔,134:框架,136:板体,200:单侧屋顶单元。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下面参照图1至图3描述本专利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包括:多个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单元100,每个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单元100的一侧均设于连接孔119,用于连接两个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单元,以组拼出单侧屋顶单元200,多个单侧屋顶单元200并排设置并依次可拆卸连接,以组拼出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10。本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单元100可通过穿设连接孔119的螺栓可拆卸连接成单侧屋顶单元200,相邻的两个单侧屋顶单元200相互拼接出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10,因此,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10这个结构可拆卸连接,便于安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其特征在于,包括:/n多个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单元(100),每个所述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单元(100)的一侧均设于连接孔(119),用于连接两个所述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单元,以组拼出单侧屋顶单元(200),多个单侧屋顶单元(200)并排设置并依次可拆卸连接,以组拼出所述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单元(100),每个所述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单元(100)的一侧均设于连接孔(119),用于连接两个所述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单元,以组拼出单侧屋顶单元(200),多个单侧屋顶单元(200)并排设置并依次可拆卸连接,以组拼出所述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单元(100)包括:
桁架(110),设有所述连接孔(119),用于所述单侧屋顶单元(200)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桁架(110)可拆卸连接,以形成所述单侧屋顶单元(200)的结构框架;
多个连接梁(120),所述连接梁(120)的一端与一个所述单侧屋顶单元(200)的所述桁架(110)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梁(120)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单侧屋顶单元(200)的所述桁架(110)可拆卸连接;
多个屋面板(130),每个所述屋面板(130)与每个所述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单元(100)中相邻的两个所述连接梁(120)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周转全装配式临建板房用预制屋顶,其特征在于,所述桁架(110)包括:
第一架体(112);
第二架体(114),一端与所述第一架体(112)的一端连接;
第三架体(116),一端与所述第一架体(112)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架体(11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架体(114)的另一端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架体(112)倾斜设置,所述第一架体(112)、第二架体(114)和第三架体(116)构成三角形结构,所述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红涛,寇广辉,邬晓,罗敏军,刘凯,王少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