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谢宛臻专利>正文

婴儿床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8804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婴儿床结构,其是由一前板组、二侧板、一后板、一底板及一健力架所组成,前板组是由一第一前板、一第二前板及一压条所组成,第一前板具有一供第二前板装设的镂空部,压条装设于第二前板顶缘,且压条两端分别具有一卡掣件,利用二卡掣件将该第二前板定位于镂空部内,而二侧板一侧分别与第一前板固设,后板两侧分别与二侧板固设,底板装设定位于前板组、二侧板及后板所围组的空间内,而健力架是由二多角板及一连接板所组成,二多角板顶端分别固设连接板两端,而健力架放置于底板顶面;由此,不仅方便使用者快速组装、拆卸,且可依使用者需求组装成不同多功能的床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婴儿床结构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婴儿床结构,尤指一种方便使用者快速组装、拆卸及多功能的婴儿床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习知的婴儿床大多是以螺锁、榫接等方式,或者以螺锁与榫接两种方式并用,形成一可组装、拆卸的婴儿床。然而,其功能单一,仅能作为婴儿床,待孩童渐渐长大后,使用者大多将之拆卸收藏,功能性极为有限,并不符经济效益;显然上述问题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在于:1、提供一种放置健力架可供婴儿床内的孩童进行握持、抓举运动或互动游戏的婴儿床结构。2、提供一种具有互动游戏床、成长床及书桌等多功能组装的婴儿床结构。3、提供一种方便使用者快速组装、拆卸的婴儿床结构。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婴儿床结构,其包括:一前板组,该前板组是由一第一前板、一第二前板及一压条所组成,该第一前板具有一得以供该第二前板装设的镂空部,该压条装设于该第二前板顶缘,且该压条两端分别具有一卡掣件,利用该二卡掣件将该第二前板定位于该第一前板的镂空部内;二侧板,该二侧板一侧分别与该第一前板固设;一后板,该后板两侧分别与该二侧板固设;一底板,该底板装设定位于该前板组、该二侧板及该后板所围组的空间内;一健力架,该健力架是由二多角板及一连接板所组成,该二多角板的顶端是分别固设该连接板的两端,而该健力架是放置于该底板的顶面。其中,该第一前板与该第二前板的组接边缘具有一第一凹槽,该第一凹槽是供该第二前板容置。其中,该压条朝向该第二前板的一侧具有一第二凹槽,该第二凹槽得以靠抵于该第二前板上。其中,该第一前板近顶缘位置分别具有一定位孔,该压条两端分别具有一容孔及一与该容孔相通的滑槽,而该卡掣件是由一凸杆及一推钮所组成,该凸杆装设于该容孔内,该推钮是固设于该凸杆上,使该推钮凸露出该滑槽外,推动该推钮,使该凸杆伸出容孔外,并插入该定位孔中。其可进一步包括四滚轮,各滚轮分别装设定位于该二侧板底缘两端。其可进一步包括二支架,该二支架分别得以固设于该二侧板的侧面设定位置。其可进一步包括二以上的勾挂件,该二勾挂件是呈S型,且该二勾挂件分别得以勾挂于该后板的顶缘设定位置。本技术优点及有益效果在于:该婴儿床放置健力架可供婴儿床内的孩童进行握持、抓举运动或互动游戏;具有互动游戏床、成长床及书桌等多功能;方便使用者快速组装、拆卸。【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立体组合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立体外观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第三实施例立体外观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第四实施例立体外观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第四实施例取下第二前板的动作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第四实施例装设第二前板的动作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的健力架的外观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的挂衣杆的外观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的攀爬梯的外观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的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如下:前板组10第一前板11镂槽111镂空部112第一凹槽113定位孔114第二前板12镂槽121压条13第二凹槽131容孔132滑槽133侧板20后板30镂槽31底板40健力架50多角板51连接板52滚轮60支架70杆件80勾板90卡掣件A凸杆A1推钮A2勾挂件B【具体实施方式】首先,请配合参阅图1-10所示,本技术为一种婴儿床结构,其包括:一前板组10,该前板组10是由一具若干镂槽111的第一前板11、一具若干镂槽121的第二前板12及一压条13所组成,该第一前板11具有一得以供该第二前板12装设的镂空部112,该压条13是装设于该第二前板12的顶缘,且该压条13的两端分别具有一卡掣件A,利用该二卡掣件A将该第二前板12定位于该第一前板11的镂空部112内(如图1及图6所示);二侧板20,该二侧板20的一侧分别与该第一前板11固设(如图1所示);一具若干镂槽31的后板30,该后板30的两侧分别与该二侧板20固设(如图1所示);一底板40,该底板40是装设定位于该前板组10、该二侧板20及该后板30所围组的空间内(如图1所示);一健力架50,该健力架50是由二多角板51及一连接板52所组成,该二多角板51的顶端是分别固设该连接板52的两端,而该健力架50是放置于该底板40的顶面(如图5所示)。其中,该第一前板11与该第二前板12的组接边缘具有一第一凹槽113,该第一凹槽113是供该第二前板12容置(如图6所示)。其中,该压条13朝向该第二前板12的一侧具有一第二凹槽131,该第二凹槽131得以靠抵于该第二前板12上(如图6所示)。其中,该第一前板11近顶缘位置分别具有一定位孔114,该压条13的两端分别具有一容孔132及一与该容孔132相通的滑槽133,而该卡掣件A是由一凸杆A1及一推钮A2所组成,该凸杆A1是装设于该容孔132内,该推钮A2是固设于该凸杆A1上,使该推钮A2凸露出该滑槽133外,推动该推钮A2,使该凸杆A1伸出容孔132外(如图6所示),并插入该定位孔114中。其可进一步包括四滚轮60,各滚轮60分别装设定位于该二侧板20的底缘两端(如图2所示)。其可进一步包括二支架70,该二支架70分别得以固设于该二侧板20的侧面设定位置,使得以具有支撑作用(如图3所示)。其可进一步包括若干杆件80及一勾板90,各杆件80分别得以单独与该二支架70固设,并利用该勾板90勾设于其中一杆件80上,如此,便具有攀爬梯的使用功效(如图10所示)。其可进一步包括二以上的勾挂件B,该二勾挂件B是呈S型,且该二勾挂件B分别得以勾挂于该后板30的顶缘设定位置,以供该第二前板12不使用时勾挂的用(如图7所示)。由以上的组合构成,请续配合参阅图1-10所示,本技术将前板组10的两侧分别固设二侧板20的一端,并将后板30的两侧固设于二个侧板20的另端,最后再将底板40装设定位于前板组10、二侧板20及后板30所围组的空间内,而成为本技术的组合式婴儿床;其中,可于底板40的顶面放置健力架50(如图5所示),如此便得以供婴儿床内的孩童进行握持、抓举运动或互动游戏,深具方便实用性。请配合参阅图4所示,本技术的二个多角板51分别得以装设于二侧的两个支架70上,且于二个多角板51的顶端分别固设长度较长的连接板52,除了可作为孩童健力的用,亦可于连接板52上挂设可供孩童玩乐的玩具、物品,深具实用性。请续配合参阅6-7图所示,使用者得以由作动压条13上的卡掣件A,推动推钮A2,使凸杆A1缩入压条13的容孔132内,如此便得以将压条13及第二前板12向上取出(如图6所示),而可供年龄稍长的孩童作为成长床的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婴儿床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一前板组,该前板组是由第一前板、第二前板及压条所组成,该第一前板具有得以供该第二前板装设的镂空部,该压条装设于该第二前板顶缘,且该压条两端分别具有卡掣件,利用该二个卡掣件将该第二前板定位于该第一前板的镂空部内;/n二个侧板,该二个侧板一侧分别与该第一前板固设;/n后板,该后板两侧分别与该二个侧板固设;/n底板,该底板装设定位于该前板组、该二个侧板及该后板所围组的空间内;/n健力架,该健力架是由二个多角板及连接板所组成,该二个多角板的顶端分别固设该连接板的两端,而该健力架放置于该底板的顶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婴儿床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前板组,该前板组是由第一前板、第二前板及压条所组成,该第一前板具有得以供该第二前板装设的镂空部,该压条装设于该第二前板顶缘,且该压条两端分别具有卡掣件,利用该二个卡掣件将该第二前板定位于该第一前板的镂空部内;
二个侧板,该二个侧板一侧分别与该第一前板固设;
后板,该后板两侧分别与该二个侧板固设;
底板,该底板装设定位于该前板组、该二个侧板及该后板所围组的空间内;
健力架,该健力架是由二个多角板及连接板所组成,该二个多角板的顶端分别固设该连接板的两端,而该健力架放置于该底板的顶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床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前板与该第二前板的组接边缘具有第一凹槽,该第一凹槽是供该第二前板容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床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压条朝向该第二前板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崇逸
申请(专利权)人:谢宛臻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